第七讲 储集层与盖层
。
第三章 储集层与盖层
一、孔隙度
指储集层中孔隙空间的形状、大 小、连通性与发育程度。
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
样总体积的比值。是衡量岩石孔隙的发育程度。
总孔隙度 Φ t= (∑ Vp)/Vt × 100%
按岩石孔隙大小,有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
管孔隙三类。
1.超毛细管孔隙:直径>0.5mm,相应裂缝宽度>0.25mm,液
某相有效渗透率
孔隙性 渗透性
孔隙度 渗透率
一、孔隙度
孔隙度反映岩石中孔隙的发育程度,是指孔隙体积 与储层岩石体积之比,它是一个无量纲的值,可用小数 或百分数表示。
广义的孔隙是指岩石中的空隙空间,即未被固体物 质所充填的空间。它包括孔隙(狭义)、溶洞、裂缝。
狭义的孔隙是指岩石中颗粒(晶粒)间、颗粒(晶 粒)内和填隙物内的空隙。
第三章 储集层与盖层
储集层: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 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石),称 为储集层(岩)。储集层中储集了油气称含 油气层。投入开采后称产(油气)层。
盖层是位于储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 上逸散的岩层,主要起遮挡或封闭作用。
油气在地下是储存在一些岩石的孔、洞、缝之中的, 其储集方式与水充满在海绵里有一定相似之处。
储集层的孔隙性和渗透性
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
(重点)第一节 储集层的岩石物性参数 (重点)第二节 碎屑岩储集层 (重点)第三节 碳酸盐岩储集层
第四节其它岩类储集层 第五节盖 层
第一节 储集层的基本特征
一、孔隙性 (重点) 二、渗透性 (重点) 三、储集层的孔隙结构 四、压汞法研究储集岩的孔隙结构 (重点) 五、流体饱和度
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流动。
2.毛细管孔隙:直径0.5~0.0002mm,裂缝宽度0.25~
0.0001mm,由于毛细管力的作用,液体不能自由流动。
3.微毛细管孔隙:直径<0.0002mm,裂缝宽度<0.0001mm,液
体在非常高的剩余流体压力梯度下流动。 束缚孔隙
第三章 储集层与盖层
有效孔隙度:指彼此连通的,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 可以允许液体在其中流动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 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岩石中的孔隙
1.分选良好,排列疏松的砂 2.分选良好排列紧密的砂 3.分选不良的,含泥、砂的砾石 4.经过部分胶结的砂岩 5.具有结构性孔隙的粘土 6.经过压缩的粘土 7.具有裂缝的岩石 8.具有溶隙及溶穴的可溶岩
1.孔隙的类型 按成因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 按孔隙相互之间的关系分为相互连通的孔隙和孤立的孔隙
第三章 储集层与盖层
第一节 储集层的岩石物性参数
储集层的基本特征是具孔隙性和渗 透性,其孔隙渗透性的好坏、分布规律 是控制地下油气分布状况、油气储量及 产量的主要因素。
• 两个基本特征: 孔隙性- 具有能够储存油气的孔隙空间的
性质
渗透性-
在有压差存在的条件下,岩石本身 容许流体通过的性能
• 度量参数:
第三章 储集层与盖层
二、渗透性
渗透性:指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 其连通孔隙的性质。对于储集层而言,指在地层压力 条件下,流体的流动能力。其大小遵循达西定律。
F ·ΔP Q = K·
μ ·L
F-液体通过岩石的截面积 ΔP-液体通过岩石前后的压差 μ-液体的粘度 L-岩石的长度
Hale Waihona Puke 一般情况下,砂岩、砾岩、多孔的石灰岩、 白云岩等都是渗透性岩石;而泥岩、膏盐、 泥灰岩等则属于非渗透性岩石。(相对的)
第一节 储集层
• 其他条件给定时,流体的流
量(Q)只与孔隙介质对流体的
K=
Q L ( P1-P2 ) F
传道性能(用渗透率K 表示) 有关。
• K 只反映孔隙介质固有的特
故也常称为固有渗透率 性,与流体性质无关。
(intrinsic permeability)
渗透率的单位: m2(平方微米)
以往的文献中常以达西(D)或毫达西(md)为单位。 三者的关系为:
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 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相渗透 率。油气水分别用Ko、Kg、Kw表示。
相对渗透率:对每一相流体局部饱和时的有效渗透 率与全部饱和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称为该相流体的 相对渗透率。油气水分别用Ko/K、Kg/K、Kw/K表示。
第三章 储集层与盖层
1 D = 0.986923 m2 1 m2
1 D = 1000 md 1md 110-3 m2
渗透率的测定
P1
P2
N2/He
Q
K =2 g*P2*Q*L (P12-p22)*F
第三章 储集层与盖层
储集层渗透率分级
(据Калинко,1983; 转引自陈荣书,1993)
级别
1 2 3 4 5 6 7
渗透率 (10-3μm2)
>1000 1000-500 500-100
100-10 10-1 1-0.1 <0.1
评价
油层
气层
极好 好 中等 较差 差-可能 不渗透
常规储层
低渗透储层 致密储层
第三章 储集层与盖层
绝对渗透率: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 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 率。
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
第二章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思考题:
1.评价生油岩质量的主要指标。
一、2.生干物酪化根成学烃生演气化机阶制段? 二有、机热质催丰化度生、油有气机阶质段类型 、有机质 的成熟度。 三、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四、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教学目的与教学思路
掌握储集层的孔隙性及渗透性等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Φe=(∑Ve)/Vt × 100%
级别 1
砂岩孔隙度(%) 20-30
评价 很好
碳酸盐岩,φe<5%
2
15-20
好
• 常简称为“孔隙度”
3
10-15
中等
• 储量计算的重要参数
4
5-10
差
• 储集层大多在10-20
5
0-5
无价值 %
根据孔隙度的大小储集层分级表
第一节 储集层
孔隙度的实验室测定
• 饱和煤油法
抽提
烘干
( Wa)
称重
( Vt) 量取总体积
饱和煤油
在 煤 油 中 称 重 ( Wk)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有:
Vm* dk= Wa – Wk 即 Vm = ( Wa – Wk )/ dk
( Vm为岩样的颗粒骨架体积, Vm* dk 为岩样在煤油中所受到的浮力)
则岩样的孔隙度为: = ( Vt – Vm)/V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