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演义》战争艺术分析

《三国演义》战争艺术分析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自学考试毕业论文题目(中文):浅析《三国演义》之战争艺术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汪慧倩准考证号:指导教师:李昱2012年 12月 21 日毕业论文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浅析《三国演义》之战争艺术特色》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

论文中所引用是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独自承担。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汪慧倩 2012 年 12 月 21 日目录1.引言 (4)2.智谋天下 (5)2.1 懿亮之争,斗智斗勇 (5)2.2 赤壁之战,彰谋显略 (6)3.计与争锋 (8)3.1外交斗争—无间道之反间计 (8)3.2军事斗争—心理战之空城计 (9)4.战术风云 (10)4.1 后发制人—官渡之战,声东击西,以少胜多 (10)4.2地利之战—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以弱胜强 (11)5.结束语 (12)6.参考文献 (12)论三国演义战争艺术特色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小说,小说对战争的描写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它大小共计四十多场,场场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它能让读者充分领略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深刻感受变幻莫测、星移斗转的战场风云,获得酣畅淋漓的精神愉悦。

它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

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在这些战局中作者突出了智慧的力量,把握了战争的焦点,洞悉了战争的变化,显示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关键词:历史战争智慧深刻1.引言《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小说。

它是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当时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斗争,作者以其生动,凌厉的笔墨描绘出了三国历史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论是人物性格,还是历史文化都极具时代特色,三国演义中一共描绘了大大小小四十多次战争,小到军阀混战,大到王朝覆灭,作者罗贯中以战争为轴,将乱世三国70余年的历史展现的淋漓尽致。

而三国演义中对战争的描写更是让读者刻骨铭心。

如临其境。

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六个词:丰富、深刻、生动。

所谓丰富,是指他描绘出了三国战争的多姿多彩,或以弱胜强、或以强制弱、或先胜后败、或败中取胜等等每场战争都各具特点。

所谓深刻,是指通过艺术描写,反应了三国的战争艺术,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等等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启示,所谓生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的战争其实就是各个人物之间在军事政治上的分歧,战争的爆发必定会牵涉军事与政治,二者合二为一,相互影响,三国演义中每一场战争的描写,都是以每一次政治斗争为前提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军事斗争发生之前必定会发生政治斗争,而军事斗争永远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通过对各个展战役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中的战争非常注重谋略,谁能在战略中寻得先机,谁就能在战略中取得主动权,所以说谋略在双方斗争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而在一些战争之前通常都会进行几次政治外交,其目的是为了促使有利条件向自己一方转化。

在三国演义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战争有:官渡之战(第三十回),赤壁之战(第三十回至第五十回),夷陵之战(第八十一直八十四回),这三次战役最具历史代表性,他们影响着整个三国的历史进程。

接下来我们就谈谈这个战中所用到的一些智谋与战略2.智谋天下古语有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战争胜败的原因,除取决于政治、经济、地理等条件外,还取决于指挥者采取的战略战术。

《三国演义》在进行战争描写时,除了对交战双方的实力进行交代外,还用大量笔墨来写双方主帅之间的斗智斗勇。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写战争的长篇历史小说,它写战争不着力写武力相斗,而更注重写智谋较量。

在洋洋洒洒百万言中,写用智几乎随处可见,从而使全书增光溢彩,“瑰伟动人”。

2.1 懿亮之争,斗智斗勇在《三国志演义》小说中,司马懿是作为诸葛亮的第一对手出现的。

正是因为有了司马懿的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最终使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惨遭失败。

最后诸葛亮“秋风五丈原”,实际上是死于跟司马懿的对抗当中的,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军事较量则将三国演义所描绘的战争艺术完美表达。

如“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和“上方谷司马受困”中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相互斗智。

在首回合较量中,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声东击西”之计,大败蜀军。

而在接下来的较量中,司马懿使诈降计反被诸葛亮识破最终大败。

前两回合,两人互使诈计,各有胜负。

第三次较量时,双方费尽心思,使出浑身解数。

将整个战争色彩推向高潮。

先是司马懿为消耗蜀军粮草而坚守不出。

到诸葛亮在察看了上方谷地形后,想到破敌之计。

秘令手下造木牛流马,用来运输粮草。

司马懿得知后,派人劫得数匹木牛流马,用来运送己方的粮草不想正中诸葛亮下怀,粮草被蜀军截去。

而当司马懿前去救援时,又中伏兵,狼狈而逃,且差点丢了性命。

此后司马懿变的更加小心翼翼,只与蜀军对峙而不出战。

在此情况下,诸葛亮又生一计,先是故意让魏军多次劫得蜀军粮草,使魏军上下麻痹轻敌,接着又派人散布他不在祁山的消息。

司马懿大喜,一面派人攻打祁山大营,一面领兵去上方谷“烧其粮草”,结果自己险些命丧上方谷,不但没攻得蜀军祁山大营,反而丢了自己的渭南大营,并且“十伤八九,死者无数,余众奔过渭北逃生。

”这些都生动反映了双方在战争中的斗志斗勇,足智多谋。

司马懿采取的战略决策是:战略上防守,战役中固守。

他相信自己最后会赢,所以从不担心在战争过程当中一次又一次地输。

司马懿不停地在和诸葛亮“磨”,你来硬的我就来软的,你进攻我就守,你撤退我就追,反正我粘着你。

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牛皮糖”战术:打不赢也打不垮,你急我不急,粘你没商量。

所以,“六出祁山”形成一种僵持的局面。

在这个僵持阶段里,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司马懿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战。

司马懿总是不会败到一败涂地,总是能够保存自己的实力,继续跟诸葛亮抗争,打持久战等等这些都体现出了他们的智谋。

2.2赤壁之战,彰谋显略“赤壁之战”是小说精彩部分之一。

它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有关篇章记载的史料着意剪裁,组织润色而综合写成的。

作者匠心独运,设计精巧。

主要写了魏、蜀、吴三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在赤壁地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

大战之前,三方却先进行了一场奇智异谋的较量,它启示人们:智术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的重要作用.一、诸葛亮“隆中奇策、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曹操平定北方之后,便挥师南征,荆州刘琮束手投降,刘备兵败当阳,东吴上下人心惶惶,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建议刘备开始实践其战略大计:联吴抗曹(见42回)。

“联吴抗曹”’的目的是促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是诸葛亮在分析了天下形势后提出的图兴汉室的根本大计.早在隆中时,他就向刘备分析说:“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38回)刘备只有取代庸弱的刘表、刘璋,据荆、益二州,先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才有可能图兴汉室。

这也被后人誉为“千古奇策”。

众所周知它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劣敌优”的经典战例。

赤壁战争之前,已在北方的军阀混战中,破陶谦,平张绣,擒吕布,灭袁术,败袁绍,击乌桓,纵横天下,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接着又乘势挥师南下,一路势如破竹,荆州不战而降,刘备节节败退。

当曹操以八十三万大军逼近长江、挥师江南的时候,与其对抗的孙刘联军仅有五万人马,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这场战役的描述可以概括为以智取胜。

因为这次战役虽然用了八回的篇幅铺写,但真正的战场厮杀却只有一回,其他几回都是人物间计谋智慧的比拼。

二、周瑜黄盖“苦肉诈降、东风助火”的战术诸葛亮草船借箭以后,又不谋而合地与周瑜一起提出了火攻曹操水旱大营的作战方案。

恰在此时,已投降曹操的荆州将领蔡和、蔡中兄弟,受曹操的派遣,来到周瑜大营诈降。

心如明镜的周瑜又装聋卖傻,将计就计,故意接待了二蔡。

一天夜里,周瑜正在帐内静思,黄盖潜入帐中来见,也提出火攻曹军的作战方案。

周瑜告诉黄盖:他正准备利用前来诈降的蔡中、蔡和为曹操通报消息的机会,对曹操实行诈降计。

并说:要使曹操堕于诈降计,必须有人受些皮肉之苦。

于是周黄二人便上演了一出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好戏。

另外,周瑜等虽然确定了火烧战船的作战方案,但曹操水军战船各自独立,一船着火,他船尚可以迅速离去。

为了为火攻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周瑜又巧妙地让庞统潜至曹营,为曹操献上了将战船拴到一起的“连环计”。

最后巧借东风,黄盖诈降,深入曹营,曹军战船一时俱燃,因各船已被铁锁连在一起,所以水寨顿时成为一片火海。

大火又迅速地延及北岸的曹军大营。

危急中,曹操在张辽等十数人护卫下,狼狈换船逃奔北岸。

孙刘的各路大军乘胜同时并进,曹军被火焚水溺、着枪中箭而死的不可胜数,曹操本人也落荒而逃。

周瑜、黄盖的“苦肉计”、“诈降计”,至此取得重大成果,它是孙刘联军取得赤壁大战胜利的重要计谋之一。

3.计与争锋战争不但是军事实力的较量,也是战役谋略的比拼。

我国古代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战争史。

在《三国演义》中,无论是其描写的军事斗争、政治斗争还是各种人际关系,都大量运用了各种计谋。

正所谓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前人从战争中总结出了各种谋略形成了三十六计,而读《三国演义》能使人增长智慧,就如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日本的商业界把《三国演义》列为必读书类,将其中的战争谋略运用到商界中而大获收益。

所以说用心去读三国演义,便可收获其中的一些计谋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从此处得可知有心者可以好好利用其中的一些计谋来助于自己。

而我们在三国中可以看到那些谋士无论是在外交斗争、政治斗争还是在军事斗争中都采用了一些小小的计谋来帮助自己解决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甚至能够帮助自己在战场上由败转胜。

3.1外交斗争—无间道之反间计其中就以“反间计”来举例子,通过查找资料可得知它主要有二方面的含义:一是巧妙地利用敌方的间谍为我方所用,一是当敌方某个将领对本方构成威胁时,故意捏造他为我所用的假证据,以离间对方领导层内部之间的良好关系,使敌方高层最终舍弃这个将领,为我方拔去“眼中钉”。

孙子说,“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唐人杜牧在《十一家注孙子》中说,“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