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集群的波及效应分析

产业集群的波及效应分析

产业集群的波及效应分析一、引言(一)背景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组成特色产业集群去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且国际上富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采用集群模式。

如美国的硅谷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华尔街的金融业、好莱坞的娱乐业、加州的葡萄酒产业区等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增长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是一种各国为提升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而争相借鉴的新经济。

在我国,产业集群也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可以看到,在绝大多数“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报告中,产业集聚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小到产业园区,大到区域经济,都在积极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集聚度,以推进园区和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某些产业集群在规模和成本上也有一定竞争优势,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但总体看,中国的产业集群整体层次低,大都处于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精细化工、五金制品等轻工业领域,总体仍处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而作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优势的专业化分工、创新能力、品牌声誉和网络协作等优势并未得到充分体现,难以参与高层次国际竞争,也影响了集群的持续竞争力。

中国的产业集群成长的硬环境、软环境和生态环境也大大滞后,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定义及研究意义由于研究背景与目的的不同,国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本文主要采用波特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以其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认为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集聚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而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

他给出了垂直产业集群与水平产业集群的定义:垂直的产业集群是指通过买卖关系来联结的众多企业所形成的产业集群;水平的产业集群是由包括共享终端产品市场、使用共同技术、技巧与相似的自然资源的企业所组成的集群。

发展集群经济,对于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产业集群是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载体。

产业集群可以产生明显的外部规模效应,有利于大批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产生较强的内部规模经济,促进了产业区域分工和新型产业基地的形成。

并且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可以吸纳农村劳动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常熟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国内外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的服装产业集聚地之一,曾被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赞誉为“衣被天下”。

而常熟服装产业集群的形成,绝非偶然。

中国常熟服装城,一个20多年前仅3亩多地的马路市场,今天已发展成占地3.71平方公里、拥有包括6个国字号在内的共35个专业市场、年销售额450亿元的服装现代流通产业集群,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专业服装市场”,在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培育自主品牌、帮助百姓致富等方面取得斐然业绩。

目前,常熟有波司登、雪中飞、康博、千仞岗、雪韵飘、梦兰等6个中国名牌,2个中国驰名商标,18个江苏名牌,14个江苏省著名商标,总数量在江苏省的各县(市)中名列第一。

二、产业集群的波及效应分析(1)集群效应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解布局所需要的额外投资;集群内的企业通过产业链条实行专业化分工,各个中间产品生产企业可以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并利用地理接近而节省相互间物质和信息交流的成本,交易成本大大的降低。

如大批量购买原材料等,不仅可以使原材料价格降低,也节约了单位运输成本。

数据显示,常熟市2008年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46个,其中服装服饰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占一半以上,全市5000多家服装企业,年产近5亿件(套)服装,年销售额500多亿元,纺织服装行业占全市工业生产总值近三分之一,有8个镇获得“中国纺织产业特色镇”,居全国县(市)之首,成为闻名遐迩的服装服饰生产和集散基地。

从1985年发展至今的常熟服装城,经过22年的发展,已从当初的“马路市场”发展成全国最大的服装服饰批发市场,目前占地3.71平方公里,拥有包括“中国男装中心、中国裤业中心、中国服饰尾货中心、中国辅料中心、中国童装中心、中国鞋业中心”6家国字号在内的共计35个专业市场,2.8万个商铺,8万多名经营人员,入驻知名品牌5000多个,日均客流量30万人,先后开通了241条辐射全国1000多个城市的客货运专线,年交易额达45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专业服装市场”。

(2)知识的溢出效应产业集群发展充分的地区,处于产业链条各环节的生产商、供应商、客户、支持性产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厂商聚集在一起,彼此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模仿,通过这种互动过程,是集群内的知识传播速度达到最快,拥有的人最多,溢出效应达到最大化。

这些知识包括:技术知识、需求信息、供给信息、经营经验等。

2004年常熟市服装协会成立了常熟市服装信息中心、常熟市服装研发中心、常熟市服装培训中心等机构。

通过这些基本信息的传播,使得信息的利用达到了效用最大化。

(3)企业的根植效应由于产业链的形成,使得企业之间容易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产业关联和共同的产业文化,彼此之间互相依靠,单个企业离开集群整体很难在市场上生存。

根植性是经济社会学概念,它的含义是经济行为深深嵌入社会关系中。

从社会学角度看,考察经济行为时要注意它的社会网络结构,这是因为只有嵌入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网络之中的信息和经济关系才是经济活动者在现实中乐意接受的。

2007年起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所在镇也分别成立了镇纺织服装协会。

这些协会的成立让分散的企业形成合力,并在企业和政府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加速了与外界的信息交流速度,使得集群发展变得系统化和具有规划性。

(4)追赶和拉拨效应由于产业集群内众多企业从事相似的经营活动,后进企业容易模仿先进企业,先进产业为保持竞争优势会更加努力创新,从而使整个产业链受益,带动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企业在地理位置上彼此接近促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同时使他们的相互影响加强,从而使得竞争障碍减少;竞争对手在相同的环境下从事相似的经营活动,使衡量和比较公司业绩更为便捷;经营者出于攀比心理会提出更高的发展目标。

常熟市的服装服饰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淘汰了一些落后低效的小企业,发展壮大了一些名牌企业。

(5)吸聚和衍生效应集群规模越大,产业链条越发达,越能够吸引更多的厂商加入,同时集群内人员新成立企业的裂变效应也很明显,有利于分工的细化与创新活动,从而进一步拉长做粗产业链条。

吸聚作用是指吸引外来者的进入,衍生作用是指集群内人员新成立企业,或由母公司分裂出新公司。

集群规模越大,越能够吸引更多的厂商加入。

三、四、江苏常熟服装服饰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经验与出现的问题2009年,该市纺织服装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731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8%,全年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占全市27%。

作为经济强市,常熟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历来十分重视,始终把它作为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

为了保持常熟市纺织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自2003年以来,常熟市在调整和提升纺织服装产业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其所形成的主要经验有:(1)政府的大力推进与支持服装服饰产业作为常熟市的重要基础产业,得到了常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提出了构筑大工业、大市场新优势的总体目标,围绕“做优、做强、做大”,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载体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引进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推进了服装服饰产业的加速发展。

如由政府举办的常熟市服装服饰博览会,每年均吸引全国各地的客商云集常熟。

在政府、协会这样的引导和扶持下,常熟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2009年,常熟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工业产值、利税和出口分别为733亿元、52亿元和80亿元,分别占全市的28%、27%和17%。

同时服装城完成交易额550亿元,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120%。

五年来,产业规模化进程不断加速,整体实力有了明显提高(2)民营、外资企业发展迅速近几年来,常熟市委、市政府把放手发展私营经济作为实施富民强市的重要突破口,理清思路,深化改革,降低门槛,搞好服务。

(3)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当然,尽管常熟市的服装服饰产业集群发展很快,势头也很好,但仍然存在不足:(1)产品品种、档次、技术含量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从产品上看,常熟市的服装服饰产品的质量、档次、品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一些高水平的产品开发迟缓,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不少的内销为主的中低端产品已陷入过度竞争。

出口产品中以中档产品为主,并且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大都没有自己的独立品牌。

(2)企业规模与产业集群度不高从总体上看,虽然常熟市的服装服饰企业数量比较多,但像“波司登”这样的旗舰型企业尚为凤毛麟角,面广量大的均为中小企业,“散、小、弱”特征明显,抗风险能力低,生产集中度不高,企业布局比较零散。

目前,配套企业的生产规模、设备、技术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核心企业的要求。

(3)人才匮乏现象明显,缺乏顶级专业的设计师中小服装服饰企业人才缺乏现象比较严重,企业人才吸引机制及使用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大专以上专业设计人才寥寥无几,有的人才即使来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难于留住,对提高常熟市服装服饰的竞争力带来一定的影响。

五、发展思路与对策1.发展高新技术和引进先进的适用技术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改造传统工艺和制造流程,推动产业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信息技术在服装服饰企业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营销、服务等方面的开发运用。

同时,要建立统一集中的研发中心,创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健全一个吸引得住、留得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机制,为企业提供和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2.培育一批服装服饰龙头企业在继续发展壮大波司登、梦兰、秋艳等服装服饰骨干企业,巩固和提升其在全国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的同时,培育几个骨干企业,使常熟市服装服饰企业规模结构呈现“金字塔”型。

继续精心打造一批服装服饰著名品牌,在完善提升波司登、雪中飞、梦兰等中国名牌产品的基础上,再创造一批国家和省市级名牌产品。

在引领和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也要奋力开拓国际市场。

要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入世的契机,把握国际流行趋势,提高服装制造和加工水平,从而扩大服装服饰产品出口总量,拓展国际市场。

3.建立和完善行会体系,加强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常熟服装服饰产业中小企业居多,因此在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的同时,不能忽视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针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采取一定的措施将劣势转化为优势,中小企业规模虽小,但在市场体系不是完全健全的情况下,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