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集群的资源节约效应

产业集群的资源节约效应

物流经济产业集群的资源节约效应产业集群的资源节约效应*摘要:文章认为产业集群在资源节约方面具有卓越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基础设施、公共资源等资源的节约效应;二是由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链关系所形成的内生循环经济效应。

关键词:产业集群;资源节约效应;循环经济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7)49-0060-02Industry Cluster Resource Conservation EffectsLu Songfu(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bstract: The article maintains that industry cluster has an excellent resource conservation effects, mainly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First, on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resources saving effect; Second,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internal recycling economy effect.Key Words: industrial clusters; resource conservation effect; recycling economy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正以其所特有的竞争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日益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研究产业集群在资源利用与节约方面的表现对于正确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从国内外实践结果看,产业集群在资源节约方面确实具有卓越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基础设施、公共资源等资源的节约效应;二是由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链关系所形成的内生循环经济效应。

一、产业集群对公共基础设施等资源的节约利用效应一个区域一旦形成产业集群,与之相关的原材料,零配件供应、产品制造、配套产品、销售渠道,甚至与之相关的上、中、下游产业及外围支持产业都会不断向当地集聚。

集群内大量企业聚集,首先有利于水、电、管网、道路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和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的共享,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率,相比分散建设、分散配套能够显著节约土地、基础设施等资源。

以上海化工区产业集群为例,该区通过产业整合和集约经营,集中建设了热电联供、工业气体、工业水厂、污水处理厂、废物焚烧炉、天然气管网等公用工程体系,在化工区落户的企业不必再自建配套设施,全区能源统一供给,合理利用资源,最大程度减少消耗。

园区对公用设施集约化管理,统一环境建设标准,不仅避免了分散管理的难度,降低了成本及风险,还节约了用地和投资,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公用配套设施大型化、规模化的效益。

其次,从集群效应上看,产业在地域上的集中可带来社会分工深化、企业联系加强。

集群内各个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使集群呈现出一定的自适应、自组织、自激励和自约束机制等组织特征,从而形成超越单个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

集群内部不仅可以分享因分工细化而带来的高效率,而且产业价值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可以彼此信息共享,特别是共享动态变化的市场需求信息,减少信息的扭曲性和不对称以及市场摩擦,大大降低供需之间的不确定性,实现“以信息替代库存”,减少在制品、半成品和制成品的库存和流动资金的占用,降低产品库存中可能发生的失效和损耗,消除不必要的商品转运、积压和倒运,缩短运输距离,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物流成本和财务成本。

如宁波每年举办一次大型服装节,相当于为一千多家服装企业组成的服装产业集群做了一次大型推销会和展销会,大大节约了单个服装企业的营销成本。

此外,从社会学角度看,由于群内企业相互靠近,交往频繁,协作关系稳定,容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从而减少信息搜寻和交易成本,包括企业谈判成本及合同执行成本的降低和企业间要素交易成本的降低。

集群内熟练劳动力的集聚和流动,还可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更为重要的是,根据有关方面的研究,产业集群在知识学习与技术、管理创新上具有更高的效率。

主要表现为,集群内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促使企业往往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组织创新;集群内企业联系频繁,知识和创新成果在集群内扩散很快,一些新工艺、新技术、新管理能够迅速传播,新思想、新观念容易被接受,极大地加快企业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吸收,从而促进整个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集群内企业之间、企业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能加快企业之间*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苏北工业化资源节约型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06SJD7900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陆松福2007 .1260物流经济产业集群的资源节约效应知识的共享,使企业在不断扩散知识的同时,又能低成本地获取其他企业的知识,从而提高整体集群的知识积累水平,提升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

这里所述的知识及创新,自然包括对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节约利用方面的知识扩散和节能降耗技术与管理的创新,从而使产业集群具有快速推广资源综合利用、节约利用方面的新技术与新管理的能力。

二、产业集群的循环经济效应产业集群的资源节约效应,还表现在由产业集群内部上下游产业链关系所形成的内生循环经济效应。

这一点可从大量典型实例上予以证明。

以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为例,该示范园区内的产业集群由六个系统构成,各系统内分别有产品产出,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工业产业链,原料及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其中,甘蔗→制糖→蔗渣造纸生态链、制糖→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生态链以及制糖(有机糖)→低聚果糖生态链这三条主要生态产业链,相互间构成了纵向耦合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网状结构。

物流中没有废物概念,只有资源概念,各环节实现了充分的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

再看鲁北生态工业化工园区。

在该区产业集群共生体系中,热电厂利用海水产业链中的海水替代淡水进行冷却,既利用了余热蒸发海水,又节约了淡水;磷铵、硫酸、水泥产业链中的液体SO2用于海水产业链中的溴素厂提溴,硫元素转化成盐石膏返回用来生产水泥和硫酸;热电厂的煤渣用作水泥的原料,热电生产的电和蒸汽用于各个产业链的生产过程;海水产业链氯碱厂生产的氢气用于磷铵、硫酸、水泥产业链中的合成氨生产,海水产业链的钾盐产品用于复合肥生产。

各个产业链内部和产业链之间建立了良性的共生关系,系统中共生关系总数达17个,包括15个互利共生关系和2个偏利共生关系,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消除了资源浪费。

在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西最大的外资企业——世界五百强企业富士康,每年加工高技术的铝镁合金产品就要产生4000多吨电镀工业污泥,由于含有重金属,难以处理,富士康在其他地方只能把这些废弃物深埋地下。

但这些让人头疼的废弃物,在太原开发区由于形成了产业集群产业链关系,重新发现它们的价值,让它们变成了宝贝:含镉和镍的工业污泥送到当地水泥厂当拆烧原料,还能提高水泥的质量,含铝的污泥则在高温处理后变成三氧化二铝,被另一家生产棕刚玉的上市公司以1吨300元的价格买走当生产原料。

到目前为此,经济区100%的固体废物已经得到了全部的循环利用,不但节约了200亩以上的地,同时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在200万元以上。

地处杭州湾北岸的上海化学工业区化工产业集群,也是一条有机连接上中下游企业的一体化产业链。

在这条链条上,“上一环节的产品、副产品和废物正好是下一环节的原料”“上一环节的废气正好是下一环节的能源”。

化工区项目设置以石油化工的循环产业链为基础,上游、中游、下游项目相关共生,一体化聚集。

其中,中石化与英国BP公司合资的上海赛科90万吨乙烯工程居上游,中方与巴斯夫合资的上海联合异氰酸酯工程、德国拜耳公司聚碳酸酯等项目在中游,德国德固赛公司的精细化工诸项目居下游,各企业在原料、中间体、产品、副产品及废弃物等方面互供、共享。

化工企业在生产反应中释放的热能会产生大量蒸汽,如直接排放,既有噪音又影响空气质量,而在上海化工区,余热发电项目每天“搜”来的余热可发电20多万度,每年发电量可达1亿度。

耗水是化工企业的另一特征,上海化工区开启了中水回用项目,将污水厂出水处理至中水,供绿化喷灌、道路和车辆清洗、景观用水等。

目前,上海化工区每万元产值能耗只有1.2吨标准煤,不到同行业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万元产值耗水33吨,不及同行业的十四分之一。

可见,产业集群在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与节约利用方面确实具有卓越的表现,政府在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中应起积极推动和引导作用。

尽管国内外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自发形成的,但政府的作用仍然大有可为,如可通过制定适合本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引导和推动地方产业集群发展;通过出台支持产业集群的优惠政策,在政策支持、资金引导、税费减免、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倾斜,积极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产业群集聚;通过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产业集群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产业集聚,它是以上下游产业链和产业相关性为纽带的企业人才、资源、信息、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有机集合。

国内相当数量的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由于区内企业之间缺乏产业链配套关系,仅仅是数量上的集聚,所以并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参考文献:[1]任志安.企业集群形成中的政府政策作用:理论研究与我国的实证分析[J].工业经济(人大复印资料).2005,4:l5-2l.[2]钱平凡.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特点与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l2:26-3l.2007 .126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