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不等关系(一)不等关系与不等式1. 用数学符号“≠”、“>”、“<”、“≥”、“≤”连接两个数或代数式,以表示它们之间的不等关系,含有这些不等号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 数轴上的任意两点中,右边点对应的实数比左边点对应的实数大。
3. 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 和b ,在三种关系中有且只有一种关系成立。
4. 这组关系告诉我们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可以通过判断它们的差的符号来确定。
5. 若a 、b ∈R +,则这组关系告诉我们比较两个正实数的大小,可以通过判断它们的商与“1”的大小关系来确定。
(二)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性质是证明不等式和解不等式的基础,证明这些性质必须是严格的,不能盲目地乱用。
保证每一步推理都有理论根据,否则可能导致推理错误。
1. 等式两边同乘以同一个数仍为等式,但不等式两边同乘以同一个数a (或代数式),结果有三种:(1)当a >0时,得同向不等式。
(2)当a =0时,得等式。
(3)当a <0时,得异向不等式。
a b,a b,ab =><2. 不等式性质,有同向不等式相加,得同向不等式,并无相减。
若或.这个结论常用,不妨记为:“大数减小数大于小数减大数。
”3. 不等式性质,有均为正数的同向不等式相乘,得同向不等式,并无相除。
若,这个结论也常用。
不妨记为:“大正数除以小正数大于小正数除以大正数。
”4. 不等式性质有.不能忽略a 、b 均为正数这个条件,即由是不一定成立的。
5. 由成立。
但不一定成立。
反过来也不一定成立。
事实上。
(三)均值不等式1. 对于任意实数a ,b 都有,当且仅当a = b 时等号成立。
2. 对于任意正实数a ,b,当且仅当a = b 时等号成立。
3. 对于任意正实数a, b 都有,当且仅当a = b 时等号成立。
4.的几何解释:如图,AB 是⊙O 的直径,C 是AB 上任意一点,DE是过C 点垂直于AB 的弦。
若AC =a, BC =b 则AB =a +b ,⊙O 的半径,Rt △ACD∽Rt △BCD ,,。
a b,c d a cb d >>⇒->-c bd a ->-a a b 0,c d 0d >>>>⇒>b c d c b a >或n n a b 0a b (n N,n 1)>>⇒>∈>n n a b a b (n N,n 1)>⇒>∈>11a b 0a b >>⇒<11a b a b >⇒<11a b a b <⇒>11a b ab 0a b >>⇔<且22a b 2ab +≥a b2+2a b ab 2+⎛⎫≤ ⎪⎝⎭a b2+a br 2+=2CD AC CB ab =⋅=CD =考虑到CD ≤r ,当且仅当C 点与O 点重合时,CD =r =,即。
5. 设x ,y 是正实数(1)若x +y = s (和s 为定值),则当x = y 时,积xy 有最大值为; (2)若xy = p (积p 为定值),则当x = y 时,和x + y 有最小值为;6.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积的最大值或和的最小值时,需满足:(1)x ,y必须是正数;(2)求积的最大值时,和必须为定值;求和的最小值时,积必须为定值; (3)重要不等式中的等号必须成立,且等号成立的条件是x = y 。
即:①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必须满足一正、二定、三相等三个条件,并且和为定值时,积有最大值,积为定值时,和有最小值。
②两次使用重要不等式求最值时,必须使两次等号成立的条件同时成立,否则不可。
3. 使用重要不等式求最值时,若等号不成立,应改用单调性法,如,可令:t =,此时在上是增函数;故1. 已知,试比较的大小【解析】解析:⇒a b 2+AB2a b 2+=2a b 2+⎛⎫ ⎪⎝⎭y =1y t t =+[)2,+∞min t x 0y 即时,===a b R ,∈a b a b ab 4433++与()()a b a b ab 4433+-+∵∴当时,故当a ≠b 时,故点评: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其步骤为:作差(或n 次方作差)——变形——确定符号——得出结论。
其中,作差是依据,变形是手段,确定差的符号是目的,至于证题的思路体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这里,关键的步骤是对差式的变形,常用的变形方法有:配方法、因式分解法及通分等,从而将差变形为常数,或变形为常数与几个平方和的形式,或变形为几个因式积的形式。
总之,变形到能确定出差的符号即可。
对于不等式两边都是正数的情形,尤其是指数型的问题,也常常用作商法比较,步骤为:作商——变形——与1比较——得出结论。
2. 已知,试将下列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解析】解析:∵=-+-=--=-++=-++-++=-++=-+++a a b b b a a b a b a b a ab b a b a b b a b a ab b a b a ab b a b a b a b 333322222222222222222341222212()()()()()()()[()]()()()()()[()],或()()a b a b b -≥++≥22202340,a b =1202222()[()]a b a b a b -+++=a b a b ab 4433+=+1202222()[()]a b a b a b -+++>a b a b ab 4433+>+-<<120a A a B a C a D a =+=-=+=-11111122,,,-<<-<<120120a a ,∴B D a a -=---()1112=----=---()()[()]11111254122a a a a a a∵∴由二次函数性质得∴∵综上可得 点评:在已知多个条件判断实数大小时要注意各个条件相互结合起来,一步一步探求问题的结论,如本题可根据a 的范围,取特殊值时,这时,猜想C >A >B >D ,然后用比较法证明猜想的正确性,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形式是很重要的。
3. 对于实数a 、b 、c ,有下列命题 ①若,则;②若,则;③若,则;④若,则;⑤若。
-<<->12010a a ,-<--<-11254142()a ∴,∴B D B D ->>0A B a a a -=+--=>()()1120222A B >C A a a -=+-+1112()=-+++a a a a ()211=-+++a a a [()]123412-<<->1200a a ,∴∴,∴,∴10123402+>++>->>a a C A C A ()C A B D >>>1a 4=-171544A ,B ,C ,D 161635====a b >ac bc <ac bc 22>a b >a b <<0a ab b 22>>c a b >>>0a c a bc b ->-a b a b a b >>><,,则,1100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A. 2 B. 3 C. 4 D. 5【解析】解析:①c 的正、负或是否为零未知,因而判断ac 与bc 大小缺乏依据,故该命题是假命题。
②由,是真命题。
③,∴。
故该命题为真命题。
④ ∵两边同乘以,得。
又。
故该命题为真命题。
⑤由已知条件知:∵又。
故该命题为真命题。
综上可知,命题②、③、④、⑤都是真命题。
故选C 。
点评:通过本题的练习,可以使我们熟悉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更好地掌握各性质的条件和结论。
在各性质中,乘法性质的应用最易出错,即在不等式的两边同乘(除)以一个数时,必须能确定该数是正数、负数或零,否则结论不确定。
另外,若要判断命题是真命题,应说明理由或进行证明,推理过程应紧扣有关定理、性质等,若判断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反例。
4. 证明下列不等式①已知求证:。
ac bc c c a b 22200>>>知≠,又,∴a b a a ab a b b ab b<<<⎫⎬⎭⇒><<⎫⎬⎭⇒>00022,a ab b 22>>a b a b c a c b >>⇒-<-⇒-<-0c a c a c a c b >-><-<-,∴,∴001()()c a c b --11c a c b ->->a b a c a bc b >>->-0,∴a b a b >⇒->0111100a b a b b a ab >⇒->⇒->a b b a ab ->-<<000,∴,∴a b a b >><,∴,00a b c >><00,,c a c b >②若,求证:。
【解析】解析:①∵,两边同乘以正数, 得。
②∵∴∴ 故。
点评:对于不等式的性质,关键是要正确理解和运用,要弄清每一性质的条件和结论,性质 4 及推论均有较强的条件,在运用时要特别注意。
5. 已知,求证:。
【解析】解析:∵∴ ∴ 又,∴∴ 又∴∴bc ad bd -≥>00,a b b c dd +≤+a b >>01ab 110a bc c a c b <<>,又,∴bc ad bd ≥>,0c d ab ≥cd a b +≥+11c d d a b b +≥+-<<<-<<-3121a b c ,-<-<1602()a b c -<<<31a b -<-<-<<1331b a ,-<-<44a b a b <a b -<0-<-<<-<4004a b b a ,∴-<<-<<21142c c ,∴0162<-<()b a c -<-<1602()a b c点评:应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推导时,应注意紧扣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且不可省略条件或跳步推导,更不能随意构造性质与法则。
6. 已知,探求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解析】解析:证法一 ∵,对任意成立。
∴令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