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优秀的教育类电视节目现状

国内优秀的教育类电视节目现状

国内优秀的教育类电视节目现状电视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传媒手段之一,而电视节目则是依附于这种传媒的信息主体。

作为教育类电视节目,具有政策性、知识性、教育性的特点,其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职业教育和系统学习为主的教育节目,例如中国教育电视台二套的《跟我学汉语》,中国教育电视台二套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等;第二类是面向大众的以传播知识为主,增强知识涉猎的教育节目,这种节目形式活泼多样,例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探索·发现》《百家讲坛》《走进科学》等。

近年来,各地电视台开办的教育类节目有了较好的发展,在社会上受到广泛的重视和欢迎,有的甚至比综艺节目的收视率还高,如央视10套的《百家讲坛》引发了国学的热潮。

不过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教育类节目也存在不少问题。

长期以来,教育类节目生产部门较为弱势,投入大,相对产出却较少,经济效益差。

节目制作部门缺乏市场意识,没有充分利用资源,对教育类节目的衍生产品开发得不够,传播渠道也不够多元化。

人们在经历了紧张的工作和学习后,收视需求落在教育类节目上的不多,而且有些教育类节目形式过于呆板,把观众当作受教育者,
以“传教者”的角色去传播信息,教导味浓重,节目乏味、无趣。

教育过程应该是双向的,但目前的教育类节目缺乏互动性,仅仅是“我播你看”,没有及时的反馈,即使有所反馈,也存在滞后性,影响观众的收视热情。

1.引入了市场机制
节目专题化可以吸引相对固定的受众群,而拥有固定受众群的教育类节目对应着潜在的消费群体。

教育类节目在提高节目质量和收视率的同时,做屏幕外的延伸,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比如制作配套的图书、杂志、产品直销等,形成策划、制作、宣传、销售、服务等一系列配套的流程。

目前,有些传播美妆时尚知识的节目做了初步的尝试,比如湖南台教育类美妆节目《我是大美人》开辟了淘宝网的旗舰店,出售在节目中介绍过的产品,节目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做观众的购物参考,更具权威性和公信力。

2.注重服务性
由“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理念转变是教育类节目市场化的必然结果。

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职来职往》做得比较出色,充分考虑到了观
众的收视需求。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职来职往》为大学生开设了一堂免费的就业指导课。

它通过求职者和面试者之间的观点碰撞,以择业观和就业观的话题辩论为基本形式,反映职场真实面目,还原职场法则,旨在引发人们对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深入思考。

节目不说教,不夸大,解开了大学生和初入职场的上班族就业的各种困扰,得到观众的关注和认可。

3.融入娱乐元素
过度强化教育功能的教育类电视节目反而让受众对其敬而远之,节目在发挥教化功能的同时,也应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

可以在教育类节目中加入娱乐元素,综合利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让单纯的说教演变为一种更为轻松愉悦的方式去传播知识。

比如湖南卫视的脱口秀节目《天天向上》和生活智慧类脱口秀节目《百科全说》,前者宣传文化、行业,后者介绍养生之道,虽然节目形式夸张、搞笑,但是每期节目观众都可以学到一些知识,实现了节目教化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收获。

4.增强了与受众的互动性
数字电视的普及为教育类电视节目实现良好的互动提供了技术支持。

以数字电视为载体,利用交互性极强的数字电视技术进行节目的设计和制作,为受众提供互动电视节目服务,改变了教育类电视节目原有的单向传播方式。

主要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点播、电子节目单、网络电视等方式实现。

如网络视频点播能够实现基于广播电视系统的双向、实时、互动的收看模式,与互联网连接,共享网络资源,实现了节目按需观看的便捷,满足受众的需求。

5.强化品牌意识
品牌节目的文化蕴涵要一脉相承,注重个性化、差异化定位,不断创新求变。

一些知名的教育类电视节目已经有了品牌建设理念,比如央视的《百家讲坛》,其学术大众化、讲座故事化、雅俗共享的节目理念,赋予它浓郁的文化品质和人文精神,唤起观众对文化的认同与参与,使得观众养成了自然的收视习惯,也将“百家讲坛”这个品牌“烙”在了观众的心里。

再如央视10套的《希望英语》节目主办的希望英语大赛已经成为了一年一度的英语比赛盛事,其品牌效应已经显现。

下面以《百家讲坛》为例进行分析现在中国教育类电视节目的现状: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创办于2001年7月,2005年起逐渐
火爆荧屏,节目的收视率一再飙升,随之而来的是《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等相关书籍和音像制品的大卖,易中天、阎崇年、于丹等“学术明星”的产生……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静下心来阅读经典,在人们的精神变得愈发焦灼和惶恐的同时,又对传统文化保持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

在这个意义上说,电视讲坛类节目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迫切的心理需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百家讲坛》等栏目把专家从高高的象牙塔里请出来,将原本只在学院和精英阶层当中传播的知识,通过电视这一现代媒介普及到最广泛的电视观众中来,成为可以供普通大众消费的精神文化产品。

1.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百家讲坛》的日渐红火,各级各类电视台纷纷效仿,相继创办了各种讲坛类节目,引发大规模的克隆风潮。

从电视节目的发展看,由于台与台、频道与频道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以及对收视率的过分追求,节目雷同现象非常明显,栏目的盲目开发和数量上的简单扩充并不能扭转缺乏个性和创新的现状。

2.栏目定位模糊不清
当前的电视节目大多存在着定位模糊不清的问题。

《百家讲坛》的栏目定位逐渐从人文、自然、社会转向了中国传统历史和文化。

《百家讲坛》改革后收视率的不断攀升,也在事实上证明了讲坛类电视栏目选准定位的重要性。

3.名人效应
《百家讲坛》在栏目长期的运作中,逐渐摸索出一条“选拔”专家的标准和程序。

像易中天、阎崇年、于丹、刘心武、王立群的等学者都擅长用平民化的语言化解艰涩难懂的学术观点,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个人迷离,成就栏目的品牌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