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下期期中高二年级八校联考试题地理学科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是指某时段冰川固、液态水的收支状况(正平衡说明冰川增加,负平衡说明冰川退缩)。
斯瓦尔巴地区位于北欧北大西洋暖流的最北端。
下图为该地区某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统计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A. 年际平衡变化较小B. 总体呈负平衡趋势C. 冬季平衡波动较大D. 年内季节变化不大2. 导致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冬、夏平衡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 夏季地处迎风坡降水量丰富B. 冬季受暖流影响,降水量较少C. 夏季气温升高,冰川消融量大D. 冬季降水少,冰川积累波动变化小3. 斯瓦尔巴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会导致当地A. 农业生长期延长B. 气候变暖加速C. 生物多样性减少D. 岛屿数量增加【答案】1. B 2. C 3. C【1题详解】由图可知,该气象站从 1995-2010年间,总体上夏季冰川物质平衡数值变化大于冬季,每年冬季冰川物质平衡为正值,且波动小,C错,而夏季冰川物质平衡为负值,且波动大,所以总体来看,从 1995-2010 年,该气象站的年际冰川物质平衡和季节波动较大且呈负平衡趋势,A、D 错,B对。
故选B。
【2题详解】全球气侯变暖,特别是夏季气温升高使得冰川消融量大,使得夏季呈负平衡,C对;该气象站冬季和夏季均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B错;如果夏季降水多,冰川物质平衡应该为正平衡,A错;冬季降水多,其冰川物质平衡才能是正平衡,D错。
故选C。
【3题详解】读图全年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为负平衡,说明该地冰川在退缩,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北极熊等极地生物生存,生物多样性减少,C对;气候变暖加速是冰川物质平衡呈负平衡的原因,B错;该地区位于极地附近,以冰川为主,无法发展种植业,A 错;冰川融化会加剧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和部分岛屿,岛屿数量会减少,D错,故选C。
读M国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4. 下列关于图中洋流N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属于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的一部分B. 使流经海域的等温线向北凸出C. 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D. 有利于海洋渔场的形成5. 近年来,为发展农业生产,M国兴修水利,拦坝蓄水,建设农田排灌系统。
该国( )A. 地势起伏较大,河流蓄水量大B. 沿海地势较低,农田易积水,需要排涝C.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多雨,冬季少雨D.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答案】4. D 5. B【4题详解】图示位于非洲西北部,图中洋流N是加那利寒流,属于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的一部分,A错。
使流经海域的等温线向南凸出,即向低纬凸出,B错。
对沿岸地区有降温减湿的作用,C错。
寒流影响,有利于海洋渔场的形成,D对。
【5题详解】近年来,为发展农业生产,M国兴修水利,拦坝蓄水,建设农田排灌系统。
主要因为该国沿海地势较低,农田易积水,需要排涝,B对。
地势起伏较大,不适宜农业生产,A错。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少雨,冬季多雨,C错。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部受西风带影响时间短,南少北多,D错。
【点睛】洋流N是加那利寒流,属于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的一部分。
使流经海域的等温线向南凸出,即向低纬凸出。
国兴修水利,拦坝蓄水,建设农田排灌系统。
主要因为该国沿海地势较低,农田易积水,需要排涝。
读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6. 图中区域位于A. 北美洲B. 南美洲C. 非洲D. 亚洲7. 甲乙两地植被类型不同的影响因素是A. 地形B. 海陆位置C. 洋流D. 土壤8. 若甲乙两地同时位于晨昏线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地白昼更长B. 两地昼长相同C. 太阳直射赤道上D. 乙地昼夜差异大【答案】6. A 7. C 8. D【6题详解】西半球主要是南北美洲,根据纬度,该地区位于14°N-16°N,88°W-92°W,结合海陆轮廊可知该地在中美地峡,可推出是北美洲,A 正确。
南美洲最北约在北纬12°N,B错误;非洲约位于17°33′W—51°24′E,C错误;亚洲约位于26°3′E- 170°′E,D错误。
故选A。
【7题详解】甲乙两地均位于沿海地区,A错误;甲乙两地均临海,B错误;北美南部东临墨西哥湾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临加利福尼亚寒流,起到减温减湿作用,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西侧为热带草原气候,C正确;土壤对植被类型不同的影响不大,D错误。
故选 C。
【8题详解】题中没有明确是晨线还是昏线,所以无法判断去也长短,AB 错误;晨昏线与经线不重合,故太阳不直射赤道,C 错误;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差异越大,乙地纬度高,昼夜差异大,D正确。
故选D。
美国有一支用飞机追踪侦查飓(台)风的部队,被称为“飓风猎人”。
他们驾驶飞机多次穿越飓(台)风,精确测定风速、风向、气压、温度等数值。
下图是“飓风猎人”在“厄玛”飓风眼中拍摄的图片。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 “飓风猎人”在北大西洋执行任务时,飞行员A. 侦查飓风内部气流时应顺时针飞行B. 可通过高速穿越破坏飓风现有结构C. 主要靠观察周围环境进行飞机导航D. 进入飓风后,会感受到暴雨、狂风10. 帮助飞行员判断到达飓(台)风眼的指标是①风速②风向③气压④温度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②④11. 了解飓(台)风的准确数值,可以帮助气象员更准确预报该热带气旋的①源地②形成过程③强度④路径⑤危害A. ①②③B. ③④⑤C. ②③④D. ②③⑤【答案】9. D 10. B 11. B 【9题详解】由于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侦查飓风内部气流时应逆时针飞行,A错。
对于飓风的结构不会产生影响,B错。
对飞机进行导航一般依靠 GPS,C错。
进入飓风后,外围地区多暴雨、狂风天气,D对。
故选D。
【10题详解】飓(台)风眼大约在靠近中心的位置,飓(台)风属于热带气旋,气旋中心气压最低,里面风力很弱,几乎无风,气流下沉,多为晴朗天气。
但中心附近的风力是最大的。
所以应该根据风速的变化及气压高低判断,①③正确,而风向及温度没有差异,②④错误。
故选 B。
【11题详解】了解飓(台)风的准确数值,可以帮助气象员更准确预报该热带气旋的强度、路径及危害,以使人们提前防御,③④⑤正确;而对于其源地及形成过程与台风的准确数值关系不大,①②错误。
故选 B。
【点睛】飓风和台风都是指风速达到33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只是因发生的地域不同,才有了不同名称。
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生成于大西洋、加勒比海以及北太平洋东部的则称“飓风”。
西班牙东南部M地区(左图)是西班牙土地最贫瘠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科技投入,通过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改良(右图)、建造大面积日光温室等措施发展农业,使其成为欧洲蔬菜和瓜果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有欧洲“菜篮子”之称。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 与该地改良后的土壤结构相符合的是A. 表层为沙土,中间层为黏土,下层为有机肥B. 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沙土C. 表层为有机肥,中间层为黏土,下层为沙土D. 表层为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黏土13. 每年夏季七八月份,当地农民用塑料薄膜将温室土壤全部覆盖,膜下灌水闷棚,撤膜后才开始种植蔬菜。
这种做法的目的最可能是A. 对土壤进行消毒B. 提高土壤肥力C. 提高土壤含水量D. 提高土壤含氧量14. 关于M地农业生产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A. 冬季日光温室可改善温度条件,抵御严寒霜冻B. 细颗粒黏土通气透水性好,利于作物根系发育C. 表层沙土可增大气温日较差,提高农作物品质D. 夏季日光温室可加强日照条件,提高生产潜力【答案】12. D 13. A 14. C【12题详解】土壤上层为沙性土壤,有利于水分下渗;中间为作物根系所在土层,为植物提供水肥,下层为底层,防止水肥下渗,应为黏土层,D正确,A、B、C错误。
故选 D。
【13题详解】该地位于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夏季七八月份气温高,降水少,用塑料薄膜覆盖土层然后灌水,使得膜内温度很高,有利于杀死细菌,起到对土壤进行消毒的作用,不能提高土壤肥力、含水量和含氧量,A正确,B、C、D错误。
故选 A。
【14题详解】冬季日光温室可改善温度条件,西班牙东南部 M 地区地处地中海沿岸,冬季温和,无严寒霜冻灾害,A错误;细颗粒黏土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差,不利于作物根系发育,B错误;表层沙土可增大气温日较差,利于养分与糖分的积累,提高农作物品质,C正确;日光温室不能改变光照条件;当地干旱少雨,日光温室可减少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D错误。
故选C。
【点睛】膜下灌水闷棚:选气温高、光照好的晴天将土壤整平灌水,使土壤的相对湿度保持在60%一85%。
灌水后2一3天后,均匀撒施石灰氮(40-60公斤/亩)。
之后对土壤进行一次深翻,使石灰氮颗粒与土壤充分接触,然后用透明薄膜覆盖闷土2周。
石灰氮消毒可有效地防治由病原真菌、细菌及线虫引起的多种土传病害。
同时可供给植株氮素、减少硝酸盐积累、促进植物生长,是一种环保型的土壤消毒技术。
读巴尔喀什湖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5. 巴尔喀什湖对该地区起的作用是A. 提供沿岸农业丰富的灌溉水源B. 活跃该地区水循环C. 是沙漠向南扩展的天然屏障D. 对沿岸河流起调节作用16. 甲河入湖口三角洲形态比乙河入湖口更为明显,主要原因是A. 甲河下游地势平坦B. 乙河沿途植被覆盖良好C. 乙河入湖处湖面狭小D. 甲河流量更大【答案】15. B 16. D【15题详解】巴尔喀什湖属于咸水湖,湖水不能用来灌溉农田,A错;该湖面积大能调节气候、活跃该地区水循环,B正确;沙漠在湖的南侧,不能阻碍沙漠向南扩展,C错;河流是流向湖泊的,湖泊对河流起不到调节作用,D错。
故选B。
【16题详解】三角洲的形成是因河流流速降低,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沉积形成。
据图中等高线判断,甲河下游地势比乙河平坦,利于泥沙沉积,但是三角洲形成关键在于流量大、泥沙的含量要多,A错误;甲河流经沙漠,乙河沿途植被覆盖比甲河好,但是三角洲形成关键在于流量大、泥沙的含量要多,B错误;乙河入湖处湖面宽阔,C错误;甲河上游地处西风的迎风坡,能从大西洋带来水汽,多地形雨,支流多,所以河流流量大,流经沙漠,携带的泥沙多,在入湖口处泥沙沉积多,形成的三角洲明显;乙河为季节性河流,河流的流量小,携带泥沙少,在入湖口处泥沙沉积少,形成的三角洲面积较小;D正确。
故选D。
读30°N~40°N之间的海陆分布简图,完成下列小题。
17. 图中②陆地东西两岸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 距海远近不同B. 纬度高低不同C. 大气环流不同D. 热量条件不同18. 当①海岸附近地区降水量达一年中最小时A. ②陆地东岸正值小麦播种季节B. ④处小麦正处于生长旺季C. 由⑤向①海域船舶逆水行驶D. ③海洋上副热带高气压西进北移【答案】17. C 18. D【17题详解】根据纬度,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30°N~40°N 之间大陆东西两岸气候差异,主要是大气环流不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C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