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文科地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2011、5、16
一、基本情况:
本次考试试卷范围是区域地理,以中国地理为主,题型为单选题(共40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读图分析题(40分);命题指导思想及试题特点
1、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本卷中所考查的知识点均来自于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来自于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2、注重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凸现综合性特点。
试题呈现出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着意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试题充分运用文字、图像、数据来提供信息,并结合实际问题,把相关知识重新整合、迁移,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灵活性较大,要求学生根据设问要求,提取、加工、整合多种信息,进行答案的组织。
3、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对学生图表(包括景观图)分析能力的考查。
整份试卷每个题组都有图表,几乎无一列外的需要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并应用信息,在整个信息的处理过程中,寻找解题思路并组织答案。
包括各种区域图、景观图、等值线图等,图表数量与种类量较大,为考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处理信息搭建了平台。
这一点既是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的,也彰显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又与地理知识和能力的认知过程和形成过程相一致。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阅读不同类型图表的技巧和能力,同时从图表中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寻找解题思路。
4、注重初高中的衔接,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真正体现“学以致用”。
5、强调夯实基础导向。
本次考试比较注重对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书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部分考题来自平时作业的变形,目的是引导学生重视平时作业训练,及时完成并真正理解接受相关知识,为下个阶段复习所需的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考试情况分析:
1、单项选择题(难度值及得分情况见试卷)
2、综合题
41、该题给出文字和图形资料,要求学生能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题意,总结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答题中主要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第(1)小题绘制秦岭的大致位置,和河流,多数学生都完成。
第(2)小题失分原因主要是学生省题不够认真,没有分别分析冬季温差和植被南北差异的原因,而将二者混答;另外部分学生答案没有解释原因,而是阐述现象,答成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没有深入分析。
第(3)小题依然存在省题不够清晰的问题,题意要求从自然环境因素角度分析,部分学生答到人文的水田和旱地,水稻和小麦的分界;还有一些答案不严密,气候上没有点出是1月的0°C等温线;还有答为阶梯的分界线。
总体来说应该是学生对于地理概念不够清晰,导致考试时思路不够清晰,答案不够明确。
42、本题考查学生快速、全面、准确获取图形地理信息的能力。
依轮廓和经纬度可以判断该省为福建省,结合已知的地形、气候知识可以回答(1) (2)(4)小题,根据图例和图型可以解答(3)小题。
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有:(1)水系特征与水文特征混为一谈或者要点不完整,有不少同学漏了河流流向。
(2)主要影响因素和降水较多的是原因都有同学错答成海陆位置-----习惯于把出现沿海的都答成海陆位置死记硬背套答案或者对图示区域地形不熟,也有部分同学对地形与气候的关系不会应用。
(3)一种是审题错误答成区位因素,另一种是把曾经的答案套进来:沿河沿交通线分布(有练习过,图中有铁路等)(4)灾害性天气错答成洪涝甚至滑坡等-----概念不清;答成伏旱、寒潮等,没认真审题;再就是画图————一直都是学生的弱项,就是简单的气旋图,画错的也不少——有向外的或者随便向内没有表示出地转偏向了的都有。
反映出的问题有审题不够认真,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较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不牢,读图识图能力有待提高。
43、本题考查新疆区域地理知识,大部分同学能得6分左右(10分)。
(1)根据图中经纬度、等高线的分布,可判读出A为塔里木盆地,B为天山。
失分原因:①混淆地形区和地形类型;②读图析图能力较差,将A判读为青藏高原。
(2)由图可知A地区位于40°N附近,属于温带沙漠,由于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形成沙漠;而西亚、北非地区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属于热带沙漠,由于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少而形成。
个别同学列表答题,一目了然。
失分原因:①没领会题意,只答A地区的沙漠类型、成因,没答西亚、北非地区,或只答二者的成因区别,漏答沙漠的类型;②沙漠类型没掌握;③热带沙漠的成因误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3)本小题同学一般可得3分(4分),同学基本上能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
面分析C地区农作物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失分原因:①混淆水分(降水)与水源;②热量条件好应强调夏季。
44、⑴关于水文和水系特征仍然有部分同学没有区分清楚,答题混乱;水文特征的回答不够完整或者没有依据题目的材料来回答,要点不够明确清楚。
一般只能得一半得分数。
⑵首先不能够很明确的审题,答非所问,不知道河流的开发利用方向应当从何处着手回答;其次有的学生回答到整个流域的开发上面。
不过知道如何回答的一般都能够得分。
⑶对于土地利用的不合理现象,未能结合题目的材料来分析或者没有能够及时地提取有关的信息,答案不够到位,泛泛而谈,没能切中要点;其次关于其对环境的影响回答得不够完整,存在部分审题不清的现象。
平均得分3分。
⑷该题目学生基本都能够得分,但是回答得不够准确到位。
三、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从总的情况来看,巩固率较差,这也说明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备课组成员经过反思,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
1.教师层面
⑴教学观念还需进一步转变,课堂上重视知识的传授的同时,不能忽略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和分析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目前依然是讲得多,练得少,占用较多的时间,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导致学生在考场上不能灵活应用。
⑵抓学生基础知识的检查落实还没有完全到位,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的同学检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学生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单元过关检测的巩固落实情况缺乏及时的检查、督促与监督。
出错的题目,仅仅改在作业纸上,至于真正掌握了没有,教师还不是非常清楚。
2.学生层面
⑴地理基本知识不扎实,忽视课本内容,过度倾向于教辅资料,不能熟练掌握课本知识。
⑵眼高手低,学过的知识,做过的题,没有回头复习的习惯。
尤其是做错的题,没有仔细研究透彻。
出现“做过、讲过、评过”的知识点有一无所获或收效甚微的现象。
⑶答题技能非常差,如写错别字,地理术语不规范,审题不严密,回答问题思路混乱,做题条理性差等。
学生的书写习惯不好,没有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做试卷时,像平时一样,仍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乱写乱画,给阅卷带来不便,影响阅卷教师的情绪,致使丢
分。
⑷考试答题技能有待提高,从材料中提取应用信息的能力还很差。
特别是问答题,有些学生(特别是普通班的学生)一看到不是他熟悉的选择题或填空题,就整题放空,根本不敢动笔,而这份试卷特意全部以简答问答的形式出现哪怕本应该是填空的也不给划线而以简答出现(适应眼下高考的题型要求),这就导致学生大都认为试卷相当容易,而考分又相当低的状况。
另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缺乏动力,被动应付,课后不做复习巩固也是重要原因。
四、下一阶段复习思路以及整改措施
1、继续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能力的培养,重视课本基础,领悟、挖掘教材精髓。
充分发挥教材和《考试说明》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以教材为依据选择训练内容、把握题目难度。
依托教材把握学科整体知识体系,对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方法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
坚持扎实有效地开展备课与集体备课,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分工协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集体备课中着重分析研讨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少讲多练,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平时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要求要明确、严格,考试时体现在答题时不要出现含含糊糊,似是而非的答案,表达要准确、到位。
同时继续进行答题技巧的规范训练,“踩点答题”和“踩意答题”相结合。
引导学生全面审题,细致读图,整合信息,清晰表述。
3、进一步加强读图、填图训练。
图像、图表内容始终在地理考试中占有较大的分量,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地理能力。
同时,地理空间的定位依旧要加强,这往往是解题的基础。
、把好测试关,重视对同类试题解题规律的归纳、反思,注意对训练试题的合理选择,强调针对性。
在复习做题过程中,应善于对试题进行归类总结,提炼解题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