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讲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分析

第五讲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分析

中国民族学概论
第四章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分析
第一节 宏观视野中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141)
一、文化的概念与结构分析 文化,源于拉丁文cultura,英文写作culture,其本意指人类为使土地肥沃、 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后来引申为文字、科学和美 术的修养。 1.中国对文化的定义:“以文教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本意,与“武 功”相对。 2.西方对文化的定义:泰勒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据民 族志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 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以恶搞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 它能力和习惯。人类各种社会之间文化的条件是、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20世纪30年代在《文化论》一书发展了泰勒 的文化定义,他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 惯、及价值而言的,这个改练实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
一、生态结构:多元的生态文化圈和生态经济文化类型 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是多样性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 成和生存的基本条件。分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不能忽 略这一基础。 从新石器时代起,我国多民族文化中,就形成了以下主要 生态文化区 : (1)北方和西北游牧兼事渔猎文化区。 (2)黄河中下游旱地农业文化区。 (3)长江下游水田农业文化区。 (4)南方山地耕猎文化区 (5)康藏高原农作与畜牧文化区。 (6)西北自河西走廊至准噶尔和塔里木两大佩蒂边缘的绿 洲人工灌溉农业文化区。 (7)西南山地火耕旱地农作兼事狩猎的文化区。 (8)海南岛黎族和台湾岛高山族的岛屿文化区。
(二)多种类型的封建领主制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少数民族中约400万人口的地区不 同程度地保存着封建农奴制这一封建社会早期的社会经济制度及 其残余。 比较完整保存的有西藏的 藏族封建农奴制、云南西双 版纳傣族封建农奴制以及新疆墨玉县和部分蒙古族牧区的封建牧 奴制。云南的阿昌族、拉祜族、贵州的布依族,西藏的门巴族等, 皆保留着封建农奴制的残余。
三、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自古以来,居住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绚丽 多彩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产生和形成于中国的国家文化, 也是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与 精神文化的总和。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体系完整, 是世界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长河。 按文化内容分类:中华文化可分为思想、学术、哲学、宗 教、典章制度、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天文地理、农学医学、 科学技术、新闻出版、图书博物、文化典籍、文物宝藏以及衣 食住行、价值观念、社会风尚、民间习俗等诸多门类。
(三)凉山彝族奴隶制 (四)少数民族中保留的原始公社制残余形态 中国保留原始公社制浓厚残余的少数民族,比较集中地分布在 东北和西南地区,大体上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林海雪原中的游 猎经济。第二种是刀耕火种大山地农业经济。
三、政治结构:复杂的社会政治制度
与各民族复杂的经济制度相适应,解放前少数民族社会政治 制度、社会组织也呈现出多样性。根据各种制度表现出来的特点, 可将多种多样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政治制度、社会组织大体上分 为原始民主型、血缘纽带型、中央政府委任型三种类型。 (一)原始民主型:1、基诺族的长老制。2、瑶老制和石碑 制 (二)血缘纽带型:1、黎族合亩制。2、景颇族山管制 3、凉山彝族家支制
戏剧方面,有藏戏、白族的吹吹腔、壮戏、布依族的花 灯剧、侗戏、苗戏、毛南戏等等。(154) 曲艺方面,满族的八角鼓、朝鲜族的延边鼓书、蒙古族 的好来宝、哈萨克族的冬不拉弹唱等。
少数民族在科技领域的贡献、医学、史学、哲学、宗教方 面。 综上所述,星光灿烂的各民族文化共同回程了中华文化长 河。少数民族以其浓厚民族特色的物质与精神产品为中华文化 增添了异彩,为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做出了自己 的贡献。
第二节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结构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继承下来的, 是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结构无疑要收到中华文化 的影响和制约。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又是植根于本民族特定的历 史之中的特质文化,其结构更鲜明地具有不同民族自身的特色。 基础结构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赖以生成、生存、生长的土 壤,所谓基础结构,就是一个民族文化起决定作用的基石。 总体而言,传统文化的基础结构包括生态结构、经济结构 和政治结构三部分。
3、历史上存在并已消失,现实不复存在的文化。例如佤族的“猎 头祭”,仡佬族的“打牙”习俗。(145)
在现代社会里,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往往以非主流文化的形式存在的。以往的 西方民族学研究中“异民族”、“土著民族”、 “原始民族”、“落后民族”都是站在西方现代社会的角度上看问 题的。在我国,文化民族学额研究中的“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 化”的界限比较模糊,但”非主流文化“仍是侧重点。
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由于各民族、各地区的具体 条件不同,文化的发生或早或迟,文化的发展或快或慢,各有所 长各有所缺。历代各民族之间虽然相互影响、相互碰撞和相互交 流,但是每一个民族都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存在和发展着,都独立 创造了自己赖以生存的铁色文化并归属于中华大文化中一个组成 部分。中华文化正因为是由多个民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文化而呈 现出多元性。
从民族的视角看中华文化,它包括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蒙 古族文化、回族文化、藏族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大文化系 统。 中华文化按时代顺序可分成原始社会文化、夏商周文化、春 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五代文化、两送 文化、辽西夏金元文化、明清文化、近现代文化等,这个分类也 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而地处偏远闭塞山区的少数民族,社会发展比较迟缓,有 的长期从事渔猎经济,如赫哲族、鄂伦春、鄂温克、京等民族; 有的长期从事畜牧经济,如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 等民族和一部分藏族和蒙古族;有虽然从事农业经济,但仍沿 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耕作方法,生产技术落后,如独 龙、罗拔、怒、傈族创造出的艺术不仅美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为 构筑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艺术殿堂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著名的民歌有蒙古族的赞歌、哈萨克族的牧歌,回、撒拉 族、东乡等民族的花儿,壮族的盘歌,侗族的大歌,维吾尔族 的十二木卡姆等 舞蹈方面,蒙古族的”盅碗舞“、哈萨克族的”鹰舞”、 壮族的“铜鼓舞”、土家族的“摆手舞”等。
二、传统文化和非主流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中历史悠久、世代相传的部分。(141)
当代中国的少数民族都保留着本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这种 传统文化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现实性。 1、历史上存在、现时仍比较完整地保留的文化。例如彝族的 火把节、傣族的小乘佛教,苗族、 布依族的、蜡染。
2、历史上存在、现实中不再完整地保留,但残余影响较深的文化。 例如彝族的家支制度,布依族的戴假壳习俗等。
多元性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各民族大小不一,历史上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是 形成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多元性的重要原因。解放前,一般说来 汉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在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活同汉族 聚居地区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在少数民族同汉族先进的生产技 术和生产工具,在经济上打到或接近汉族地区水平。
(159)
二、经济结构: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经济形态
以现代的民族时候去追溯历史发展的链环,中国少数民族中 保留的诸社会形态构成了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163) (一)与汉族相同或大体相同的经济结构 如:壮、回、维吾尔、朝鲜、满、布依、白、土家、侗、 苗等三十几个民族和蒙古族、彝族、黎族的大部分以及藏族小部 分。
(169)
(三) 中央政府委任性 1、政教合一制度 2、盟旗制度 3、土司制度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根据文化的功能,将 文化分成四个方面:(1)物质设备;(2)精神方面的文化;(3)语言; (4)社会组织 台湾学者李亦园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1)社群文化或伦理文化;(2)社 群文化或伦理文化;(3)精神文化或表达文化。
大陆学者冯天瑜在研究中华文化过程中将文化划分为四个层面(1)物质文化 (2)制度文化(3)行为文化(4)心态文化(意识形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