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法规2-国际航空法
领空:我国不承认无害通过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和毗连区法》规定:外国航空器 只有根据该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签订的协定、协 议,或者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机关批准或 者接受,方可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上空。
1944年《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第一条规定: “缔约各国承认每一国家对其领土之上的空气空间具 有完全的和排他的主权。”
以1929年《华沙公约》、1955年《海牙议定书》、1966 年《蒙特利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类法规,形成了航空赔偿公 约体制。
这一体制法规,主要解决在民用航空活动中事故责任划 分及赔偿问题,以保证航空业正常经营。
东京体系:这是一个公法性质的国际航空安保体系
以1963年《东京公约》、1970年《海牙公约》 、1971 年《蒙特利尔公约》为代表,逐步形成了东京体制。
芝加哥体体系:是公法性质的体系
它是以1919年《巴黎航空公约》、1928年《泛美航空 公约》、 1944年《芝加哥公约》 即《国际民用航空公约》 为代表的一系列民航性质法规,形成了国际航空规则体制。
这一体系的法规,主要解决了国际民用航空的航空权益、 飞行规范、技术标准等航空规则问题。
华沙体制:这是一个私法体系。
国际航空法三大体系
对航空法定义描述正确的是 A A.调整民用航空和与民用航空 有关的活动
B.调整所有航空活动 C 专指《中国民用航空法》 D.专指《国际民用航空公约》
航空法调整对象是与民用航空有关的活动。涉及范围: 领空主权、航空器国籍、航空器适航、航空器权利、人员执 照、运输凭证、赔偿限额、空中规则、空中交通服务、通信 气象导航保障、搜寻援救、事故调查、航空犯罪、海关移民 检疫等。
我国只允许与我国签订了双边协定交换过境权或经过批准 外国民用航空器飞经我国领空。(飞经条件)
外国民用航空器未经许可擅自飞入我国领空,根据主权原 则应拦截并令其在指定的机场着陆,对其进行检查。
第三、明确了民用航空器的权利 公约规定对本国和外国航空器、航空企业“无差别对待原则”。
1、不定期航班享有3项权利: 飞入或飞经他国领土而不降停的权利; 在他国领土技术性降停的权利; 在不影响他国国内载运权并遵守有关国家规章制度的条
目前的国际航空法有公法和私法,有多边协议和双边 协议,有国内法和国际法,有公约、协定、附件、协议等 大大小小有数千多份, 逐步形成了决定世界航空现状的三 个大体制。
芝加哥体系:规范国际航空规则及技术标准等
国际法
华沙体系:规范国际航空责任划分与赔偿等
东京体系:规范国际航空安全保卫等
国际航空法的系列结构包括公约和国际标准与建 议措施两个层次。
第一、确认国家航空主权原则
公约规定,缔约各国承认每一国家对其领土之上的空气 空间具有完全的排他的主权。
领空主权原则是由1919年《巴黎公约》最早提出的, 并约定航空器有领空无害通过权。此权在芝加哥公约被修改。
领空与领空主权
是指隶属于主权国家的领陆和领水之上的空气空间。 领土包括领陆、领水、领空和底土。 领水包括内水和领海(领海基线12海里以内)
这类体制的法规主要解决民用一、芝加哥国际航空会议的概况 二、《芝加哥公约》 三、《芝加哥公约》的附件 四、《国际航班过境协定》和
《国际航空运输协定》
一、芝加哥国际航空会议的概况
1944年11月1日——12月7日,在美国的倡导下, 以同盟国为主的52个国家在美国芝加哥召开航空会议, 签定了《国际民用航空公约》、《国际航班过境协定》 和《国际航空运输协定》。
二是领空主权是管辖权——属地管辖 三是领空主权是管理权——有权制定航空法律以及涉及 到领空的海关财政、移民和卫生的法律规章,要求外国的航 空器飞经或飞入时遵守规定。
四是领空主权是支配权——可以立法实施对领空的支配, 控制、收益。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和中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背陆面 海,海陆兼备的国家。陆地领土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及 其沿海岛屿、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各岛。领海的 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12海里,中国的毗连区宽度为24海 里,大陆架领海基线向外延伸200海里是专属经济区。国土 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领海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
件下,在他国领土享有装载客、货、邮的权利即航空运输 权利。
2、定期国际航班的权利: 原则规定:“除非经一缔约国特准或其他许可并遵照此
项特准或许可的条件,任何定期国际航班不得在该国领土上 空飞行或进入该国领土。”
3、公约有关规定
国家航空器——缔约国的国家航空器,未经特别协定或其 他方式的许可并遵照其中的规定,不得在另一缔约国领土上 空飞行或在此领土上降落。——公约3.3
我国1974年2月15日承认《芝加哥公约》。 目前参加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 191个(截止2011年)。
芝加哥国际航空会议签约场景
二、公约的基本内容
除序言外,分为空中航行、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国际航空 运输和最后条款四部分,共22章94条,有关的国际标准和建 议措施共十九个附件。它确定了现代国际航空的基本原则和规 则,共有航空主权、公约适用范围、民用航空器权利、国家主 权、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争议与违约等六方面的内容:
不定期国际航班——缔约各国同意其他缔约国的 一切不从事定期国际航班飞行的航空器,在遵守本公 约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事先获准,有权飞入或飞经其 领土而不降停,或作非商业性降停,但飞经国有权令 其降落。为了飞行安全,当航空器所欲飞经的地区不 得进入或缺乏适当航行设施时,缔约各国保留令其遵 循规定航路或获得特准后方许飞行的权利。
领空范围:
横向确定——国家之间的领空范围的确定方法,是以 地球中心为顶点,由与国家在地球表面的领陆和领水的边 界线相垂直的直线所包围的圆锥形立体空间。
纵向确定——高度尚未确定。空气空间与外层空间的界 线没有确定。
领空完全的和排他的主权:
一是领空主权是自保权——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建 设国防,防御外侵。
我国《民用航空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 和国领陆和领水之上的空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空,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领空享有完全的、排他的主权。”
第二、明确了公约适用范围
公约只适用于民用航空器。公约明确规定仅适用于民用航 空器,不适用于供军事、海关、警察部门使用的国家航空器。
民用航空器可根据航空协定规定的航线飞入或降落缔约国 的领土,但国家航空器在未经特别协定或其他方式取得许可不 得飞入另一缔约国上空或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