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格心理学重点讲解

人格心理学重点讲解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特点及其研究主题一、人格心理学的特点从理性上考察这门课程:①研究内容侧重:心理差异②研究策略强调:整体性③研究特征注重:内部稳定性二、人格主题①人性哲学②人格结构③人格动力④人格成因⑤人格发展⑥人格测量三、人格理论研究“范型”范型: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多数科学家共同接受的理论和方法。

1、古典精神分析2、新精神分析3、特质伦每个流派侧重某一个或几个主题4、行为主义学习论5、人本主义6、认知主义四、人格理论研究的几大范型的优缺点1、经典精神分析优点:(1)为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做了过渡(2)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提供了理论基础(3)促进了家庭心理咨询和儿童教育的发展缺点:(1)人格动力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2)整个人格理论不太系统(3)有些理论假设有待一步考证(4)社会环境仅局限于家庭环境2、新精神分析优点:(1)把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2)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3)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缺点:(1)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2)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构想(3)理论仍具有神秘色彩3、行为主义学派优点:(1)行为主义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2)行为治疗的实用性(3)行为主义研究领域的广泛性(4)行为主义理论简洁、明了缺点:(1)错误地将人类等同于动物(2)行为评估信度、效度的质疑(3)行为主义对人格的描述过于窄化(4)忽视人格的稳定性4、人本主义学派优点:(1)关注积极方面(2)应用广泛:①对心理治疗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②在管理和教育改革中的应用缺点:(1)概念模糊,缺少实证的研究(2)过分强调人的天赋潜能,忽视了社会与教育的力量5、人格特质理论优点:(1)注重研究的实证性(2)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3)促进了人格测评工具的产生缺点:(1)缺乏对特质概念的理论探讨(2)缺乏统一的特质理论框架6、认知学派优点:(1)将实验研究技术带入人格研究(2)将人格与认知问题有机结合缺点:(1)人格研究的去人格化倾向(2)认知理论范式缺乏系统性第二节人格的界定及特征一、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的特征1、整体性(统合性)2、稳定性3、功能性4、独特性第三节人格理论的向度一、了解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向度(一)自由论——决定论:这一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对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由其个人意愿自由控制,还是由不为个人意愿所控制的因素来决定?(二)理性——非理性:这一维度说明人的理性思维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三)整体论——分析论:这一维度划分了心理研究是对人进行整体研究还是分析研究(四)遗传论——环境论:说明一个人的人格究竟有多少取决于遗传,有多少受环境的影响。

(五)可变性——不可变性:这一维度涉及了一个基本问题:一个人在其生命历程中能否有根本改变。

(六)主观性——客观性:这一争论反映了近代人格理论中,现象学派与行为学派的相异之处。

(七)主动性——反应性:这一维度涉及了对人类行为原因的解释。

(八)均衡性——不均性:这一维度主要涉及行为的动力。

(九)可知性——不可知性:这一维度说明人的行为和本性是可以根据科学方法而被认知,还是有某些超越科学而不为人知的东西?第四节人格心理学的展望1937年,美国G 阿尔伯特《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人格心理学诞生。

一、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途径1、临床研究2、相关研究3、实验研究二、人格的成因研究1、遗传和生理因素(1)遗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2)遗传影响人格发展的方向及形成的难易2、家庭:“制造人格的工厂”(1)父母教养方式的恰当性直接决定孩子良好人格特征的形成(2)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会影响孩子的人格注:家庭并不是以同样的方式影响家庭中的所有孩子3、学校: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1)教师对人格发展具有导向作用(2)同伴群体对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4、社会文化(1)影响了后天形成的人格(2)决定了人格形成的共同特征总结人格成因: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人格发展的可能性——遗传人格发展的现实性——环境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第一节荣格的分析心理学1、人性观点人类是成长的,能够把握自己,最终寻找到生命的意义2、人格动力人格的动力是心理能量3、人格结构(1)意识:①自我是核心 A.高度的自我选择性②意识自我的功能 B.为个性赋予一致性和连续性C.促进个体的进化(2)个体潜意识:情结是核心情结:情综一组心理内容组成的心理丛。

(3)集体潜意识:原型是核心定义: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心理残余。

4、几种对塑造人格和行为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型(1)人格面具①一个人扮演社会需要的角色(从众求同原型)②所有的原型对个体和种族的生存都必须是有利的③为了生存,人格面具必不可少④人格面具既可以使人收益,也可以有害于人(2)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阿尼玛:男性心灵的女性意向阿尼姆斯:女性心灵的男性意向(3)阴影:代表一个人性别,并且影响与其他同性人关系的原型①一切原型中能量最大,创造力最强、潜在最危险的原型②驯化阴影的方式是发展一种强有力的人格面具③驯化阴影的代价是降低、削弱本能和创造力④意识自我和阴影和谐一致,人们会感到周身充满生命力⑤邪恶因子无法消失,只不过遁入无意识层面(4)自性:无意识自我,是秩序、组织和统一联合的原型无意识自我到中年才会显露5、荣格的人格类型观启示(1)性格教育的启示①任何剧烈变化改变一个人的本性都是有害的②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向着他内在的本性发展荣格:忠于自己的本性始终是保持精神健康的最佳妙方。

(2)人际关系的启示①友谊关系中,同种类型的人永远和谐一致也是不可能的;同种类型的人会强化对方占优势的机能和态势②婚姻关系中,改变对方的性格类型是不可能的荣格:最完美的友谊和最圆满的婚姻在完全个体化的人们之间方能得到。

(3)职业选择的启示人格类型和职业匹配原则(4)人格发展①童年期(出生到青春期)儿童后期自我开始形成②青年期(青春期到40岁)心灵诞生,心理能量投向外部,盲目乐观和悲伤,导致停留在儿童原型,不愿成熟起来,培养意志力量。

③中年期(40岁到退休)中年危机:心理能量由外部转向内部④老年期(退休到死亡)老人跟儿童相似,喜欢沉浸无意识的幻想中,喜欢追忆,也喜欢考虑来世。

老师补充内容:荣格是最重视中年期心理的人格理论家弗洛伊德是最重视5岁之前的人格发展埃里克森最重视青年期心理的发展客体关系论重视3岁之前心理的发展第二节阿德勒1、人格动力早期:器官缺陷生理自卑后期:追求优越,克服自卑感自卑紧张感摆脱自甘堕落追求卓越2、阿德勒是第一个提出出生顺序影响人格的人3、生活风格:个体追求卓越的工具正确:社会利益型错误:统治型回避型索取型通过从别人那里获取通过无限度对人“好”定义:生活方式的一般特征在个人和群体行为中的独特表现形式第三章新精神分析学派——社会文化论第一节霍妮的神经症人格理论焦虑是一切神经症的动力之源1、焦虑形成过程①冷漠拒弃、挖苦讽刺、偏心、怪癖、不守诺言②泛化和投射周围③一切神经症的沃土“基本罪恶”基本敌意基本焦虑各种神经症2、神经症的交往风格(人格类型)①接近他人:爱与赞同;生活伴侣;狭窄空间②反抗他人:权利;剥夺;社会认可;自我赞许;成就③远离他人:自主独立;完美主义小结:①他们都是“破坏性的人际交往风格”②其实是逃避焦虑的一种防御机制③敌意的表现是多样的④正常人三种生活方式联合起来运用,神经症患者任何场合只用其中一种第二节弗洛姆人道主义的人格理论一、“现代人”缓解危机的手段1、逃避自由(1)权威主义服从权威——唤起自卑感——摆脱责任(受虐症)获得权威——克服自卑感——获得控制(虐待症)实质:矛盾的性格对无能感的防御评价:冷酷无情的好战份子、战争狂的人格(2)破坏①破坏和侵犯是不同的侵犯保护个体和种族发展延续(人与动物共有)良性侵犯人类特有的毁灭破坏性行为(破坏)恶性侵犯②超出人类所需,跟保护自身生存无关的,破坏客体③目的是克服孤独、焦虑等心理危机④类似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3)自动服从2、积极拥抱自由充分个性化:喜欢自己,充分理解自己的特点和能力二、社会性格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基本性格。

第三节沙利文的人际关系人格理论一、人际关系与精神疾病研究精神病应从人际关系着手,不管什么类型精神病,都有类似的后果:人际关系不良。

二、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格是人际关系的持久模式三、人格发展阶段1、婴儿期:母婴关系2、儿童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3、少年期:师生关系、同性伙伴4、前青春期:密友关系(两人团体),如:闺蜜、哥们5、青春前期:异性关系6、青春后期:各种人际关系,如:同学、恋人、师生、父母、他人7、成人期:各种人际关系的延伸,如:妻子、下属、领导四、人格动力焦虑是人际关系分裂的表现。

①焦虑是紧张的一种②焦虑的来源:母婴关系(重要他人)③焦虑是可以传递的④焦虑可以引起人的无意识评价:整合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五、简评优点:1、为学校教育的人际关系研究提供理论支持2、强调人际关系对人格影响符合现实的要求3、一些概念和观点被大众所接受缺点:1、理论不系统,概念抽象难懂2、某些理论没有突破“前人”的范畴3、片面自我系统的形成来自外部4、太过强调人格中的人际关系第四节埃里克森人格理论“自我”人格理论人格发展八阶段:1、婴儿期(0——1岁)。

此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2、儿童期(1——3岁)。

此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学龄初期(3——6岁)。

此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学龄期(6——12岁)。

此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5、青春期(12——20岁)。

此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20——25岁)。

此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格。

7、成年期(25——65岁)。

此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8、成熟期(65岁以后)。

此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第四节客体关系理论一、克雷恩的人格理论1、基本假设人格动力:人类行为的动力来自“对客体的寻找”,即人际关系的发展。

人格发展:人的精神发展是在很早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

前俄狄浦斯时期婴幼儿与客体的关系对人的发展极为重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