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格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人格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自然恢复:一个已经消退的行为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可能会在没有经过任何再一次强化学习之后重新出现,这就是自然恢复现象。

3根源特质:根源特质处于人格结构的内部,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4个性化:所谓个性化,就是一个人愈来愈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愈来愈富于个性、愈来愈不同于他人的过程。

5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6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认识活动的特征或方式。

7自我效能感:即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作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8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

9自我实现: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二是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过程意味着发展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

简答1简述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阶段的名称。

埃里克森所划分的人格发展为八个阶段,描述了人格的终身发展过程。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3)主动对内疚(3~6岁);(4)勤奋对自卑(6~12岁);(5)同一性对角色混论(12~20岁);(6)亲密对孤独20~25岁;(7)繁殖对停滞25~65岁;(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至死亡)。

2简述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特点。

无意识部分的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等。

其特点如下:(1)无矛盾性;(2)无时间性;(3)在无意识中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4)非现实性;(5)无意识观念的能量远比前意识或意识中的观念的能量大,因而它更机动、更灵跃,易于变形和替换。

3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的特点。

(1)特质不是有名无实的;(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3)特质具有动力性;(4)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5)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征仅仅是相对独立的;(6)特质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7)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的,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的;(8)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

4简述场依存—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的特点。

(1)它们是过程变量,而不是内容变量。

(2)普遍性,亦即场依存—场独立性体现在广泛的认知操作中。

(3)稳定性,人们在场依存—场独立性维度上的位置是稳定的,不因时间而发生显在的变化;(4)中性,不像能力那样有高低好坏之分。

论述1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自我实现理论的理解。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包含自我实现的本质、类型,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自我实现的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自我实现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人格的自我实现,二是作为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过程意味着发展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

自我实现并不是一种终结状态,它是实现潜能的过程,没时间和质量限制。

它意味着自己成为一个整体。

成为你自己就是自我实现的实质含义。

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这种人可以称为自我实现的人。

自我实现的人有两种,一是务实型自我实现者,二是超越型自我实现者。

他们都有着许多共同的人格特征:准确地认识现实;宽容和悦纳自己、他人与周围世界;自发性、单纯性和自然性;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超然于世的品质和独处的需要;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超越环境和文化的束缚;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经常能够产生神秘体验或高峰体验;对人类的认同、同情与关爱;具有深厚的个人友谊;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具有哲理的和善意的幽默感;富于创造性;具有抵制和评判现存社会文化的精神。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但是成为自我实现者的人在人口中所占比例不到1%。

许多人之所以不能成为自我实现者,是因为他们受到各种条件和因素的限制。

自我实现的外部条件包括言论自由和经济条件的发展;不能够自我实现也有个人主观内部的原因:自我概念的缩减,并且固执于现有的自我概念,很多时候不愿意离开安全的地方,甚至还有成功恐惧。

然而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以下一些途径尝试着去自我实现:第一条是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途径,这条路强调自我修养,关注个人潜能的发挥,培养健全的人格,使个人生活完满幸福。

第二条途径强调改变社会环境,为自我实现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为多数的成长提供所需的资源。

2请评估一下自己的主观幸福感,并用解释幸福感产生的理论模式(至少两种模式)进行合理的解释。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指标。

根据这一定义,如果主观幸福感的最高分为10分,那么我认为自己现在的主观幸福感可以达到8分。

在我看来8、9、10分是高分,我给自己主观幸福感的评估一个高分是因为我觉得我拥有很多难得的东西,加上我比较乐观的态度,还有就是我认为做人要知足。

用解释幸福感产生的理论模式进行解释:(1)目标模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目标,如理想的职业、赚钱、加入志愿者工作、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业余活动,在我看来,这些都和幸福感都有着较强的联系,即生活目标同幸福感相关。

我除了有着长期的目标以外,还经常给自己设定一些短期内通过努力能实现的目标,这样一来,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能接受挑战的人,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并且我是一个很喜欢按自己的节奏来生活的人,我的生活很有规律,这样我就觉得我的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这也使得我觉得很轻松。

(2)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提出,是人们的加工奖赏和惩罚信息的方式决定了幸福感。

人们在加工愉快信息和不愉快信息时精确性和效率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水平幸福感。

人们更能知觉、注意和回忆与情绪相一致的或与特质相一致的信息。

乐观自信的性格特征使得我相信自己的行为将导致我希望看到的结果,把自己决定了的事坚持到底。

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种种困难,也可能曾经怀疑过,但是我还是会坚持下去,得到一个结果,即使不是我所希望的。

正因为我的这种性格,在很多我做的事情背后,也许得到的不是我原来想要的,但是却会有很多意外的惊喜。

这就让我觉得这个世界不会让一个愿意努力和坚持的人徒劳,只要相信自己,坚强的走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3论述弗洛伊德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以他的泛性论为基础的,在他看来,性心理发展和人格发展几乎是同义词。

广义的性,就是一切寻求快感的潜力,弗洛伊德称这种潜力为力比多。

动欲区即为性敏感区,人类通过刺激身体的各种动欲区带来快感。

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口腔期oral stage,从出生到满周岁,分为两个阶段,前口腔期(出生到满八个月)和后口腔期,在这个阶段婴儿力比多发泄的主要动欲区是口腔。

(2)肛门期(anal 1~4岁),在肛门期,幼儿的主要动欲区从口腔转移到肛门。

肛门期分为两个时期,前肛门期与后肛门期,后肛门期(2~4岁)又称保持期:力比多快感来自保持粪便,这个时期是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父母和儿童间会产生很大的冲突。

(3)性蕾期(phallic 4~6岁),在此阶段,儿童的动欲区转移到了生殖器,出现了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儿童通过模仿、认同与自己同性别的父亲或母亲来解决这种情结。

(4)潜伏期(latency 6~12岁),在儿童解决了上一阶段的情结之后,他们的力比多冲动就处于暂时的潜伏状态。

(5)生殖期(genital 12岁以后),前几个性心理发展阶段统称为“前生殖期”,由于性器官的成熟,儿童性冲动再次萌发,产生异性恋倾向,并且持续一生。

在性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可能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出现心理障碍。

而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或延缓,这种现象称为停滞。

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使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险或受挫时,他可能会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

停滞越严重越容易产生倒退。

由于停滞和倒退的阻碍,某些人在成人以后会出现种种人格特征,这些人格特征往往是他早期阶段发展的停滞和倒退的反映。

在成人中,有几种典型的人格特征类型:口腔型特征、肛门型特征、性器型特征、生殖型特征(最理想的人格特征)。

4结合荣格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分析你自己处在哪个阶段,面临哪些问题?荣格提出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把人生划分为四个阶段:(1)童年时期(从出生到青春期);(2)青年时期(从青春期到35或40岁);(3)中年时期(从35或40岁到退休);(4)老年时期(从退休到死亡)。

从荣格划分的年龄阶段来看,我自己处于青年时期,这一时期是心灵诞生的时期,此时,个体的心灵正在发生一场巨变。

面临着人生道路的各种问题,如学业、恋爱、择业等。

在矛盾面前,我们或许会盲目乐观或盲目悲观,不切实际的考虑问题,因而导致自卑感的产生,也可能会停留或固守于一种儿童的原型,不愿意变得成熟起来。

特别是前几天看了毕业晚会,感觉真的不想离开学校,害怕去面对现实。

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大学老师与高中老师教学方式完全不同,使得刚开始时我们不适应,但是即使适应了老师的教学方式的我们也还是很迷茫,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因此,在这个阶段的我们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意志力量,使自己的心理和外界世界保持一致,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克服面临的阻碍我们前进的障碍,在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树立一个切实的目标,追寻着目标的脚步,在尝试与挫折中不断朝着目标前进,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