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家教知识讲座材料
家长学校家教知识讲座材料
家长学校家教知识讲座材料:2013-5-16 10:46:35家长学校家教知识讲座材料我们如何做合格的家长我国从古至今一向重视子女教育。
《三字经》中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语句。
现代社会,文明进程发展到今天,家庭教育更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面对青少年犯罪比例不断攀升,一些家长往往把责任只推给社会和学校。
家庭真的不用承担责任吗,勿庸质疑,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确是导致青少年犯罪剧增的重要原因,但作为基础教育的家庭教育的失误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影响着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甚至可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具有独特的优势,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所无法企及的。
原因在于,父母亲的爱是最好的催化剂。
那种发自内心的关怀是对孩子教育的最好动力。
家庭教育往往从出生就开始了,甚至在胎儿时期就接受了父母亲的“胎教”,而且孩子和家庭成员在一起的时间是最多的,具有延续性和终生性的特点,在不知不觉中就对青少年产生作用,而潜移默化正是蒙养教育的重要手段。
再则,家庭环境是最纯净的,作为一个全封闭的环境,家庭教育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以及它所固有的贴近性和深入性的特点,可以达到教育的最理想效果。
所以说,家庭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占据了基础地位,特别是家庭德育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更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可以这样说,青少年犯罪是家庭教育失误的直接显现。
据一些未成年犯管教所反映,有50%左右的少年犯是不良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爱害者。
山东管教部门透露,今年上半年收押的未成年犯中,家庭残缺的就占了13%。
我们登陆互联网,一起起青少年犯罪案例让人触目惊心。
〖案例一〗雅虎网2005年4月7日报道:4名青少年手持砍刀,在学校网吧附近专门抢动学生。
这四名歹街,最小的16岁,最大的19岁,均为单
亲家庭。
〖案例二〗南方网2005年4月18日报道:13岁少女因缺乏父母给予的家庭温暖,在一男子施以小恩小惠后,以为找到了父爱,没想到这只是“色狼”强暴她的钓饵。
后来她多次在放学途中被该男子强暴。
〖案例为而导致违法犯罪。
正如
前面案例六中提到的两位将老乞丐折磨致死的少年,这无疑是为广大的家长及教育工作者敲响了沉重的警钟。
4、隔代抚养。
有些家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或者双方长期在外,无暇顾及子女,把孩子完全托付给老人抚养。
而大多数老人文化水平较低,对孙辈宠爱有加,教育不足,对孩子根本无法管教或者管教不了。
而父母偶尔短暂回家看看孩子,对孩子不是施加教育而是千方百计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加引导反而指责老人,更加纵容了孩子。
这类孩子既缺少父爱又缺少母爱,老人的不当教育或使孩子遇事无主见,易盲从于年张少年引发犯罪,或使孩子胆大妄为、遇事冲动引发犯罪。
5、近墨者黑。
有的父母不诚实,经常说瞎话、说白话,孩子就往往容易去诈骗,父母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指公肥私,孩子就往往容易犯盗窃罪,父母生活上不检点,爱看黄色刊物和影视,孩子就容易犯流氓强奸罪,父母性格粗暴,蛮不讲理,打人闹事,孩子就容易犯暴力罪,还有的父母本身犯过罪,这样家庭的孩子犯罪率就更高,“身教重于言教”,可以说,孩子犯罪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叫近墨者黑。
6、缺少沟通。
有的家长尤其个体工商业者、包工头等,白天忙于做生意,晚上忙于应酬,回家倒头便睡,无时间与精力管教孩子,对孩子不了解、不理解,长期地不交流、不沟通,孩子与家长的代沟越来越大,导致孩子心理承受力差或性格不健全。
孩子在歧途上越走越远,家长发现时已为时太晚。
案例五中的少年黄临与陆青难道不是这种家庭教育的牺牲品吗,7、家庭残缺。
由于离婚、配偶一方死亡而造成的单亲家庭,由于婚外情、分居、配偶一方出走而形成的“隐性”残缺家庭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巨大的负作用。
这样的家庭既给子女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又给子女的家庭教育造成了严重
的缺陷。
由于这类孩子一般单由父亲或者单由母亲抚养,比生活在“完整型”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性格扭曲或个性畸形。
一部分孩子因此产生深刻的情绪障碍,悲观失望、痛恨父母、嫉妒他人、不满现实,形成一种反社会的心理,继而引发犯罪。
还有的家庭虽然父母健全,但家庭不和睦,孩子得不到家庭温暖,就会走向社会寻求畸形的爱,继而引发犯罪或成为受害者,而像案例二中的受害者是完全可以避免出现的。
综上所述,家长和孩子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家长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父母与子女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因此,家庭教育的优势和家长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教育难以具备的,它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情绪、态度,甚至决定子女的行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之师,所以家长要胜任教师这一角色。
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父母呢,很多学者都做过调查研究,在此方面,美国学者R、F尼赫茨为了弄清孩子对自已的父母究竟有什么要求,调查了十万个孩子。
其中,有10条最有影响: 1、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 2、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 3、父母之间互相谦让,相互谅解; 4、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对孩子撒谎; 5、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父母要表示欢迎; 7、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予以答复; 8、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 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以上10条要求,即有孩子对父母以身作则起榜样作用方面的要求,也有孩子对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上的要求。
1984年,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向全国家长发出倡仪,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争当好家长活动,提出了五条标准: 1、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子女的好榜样。
2、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活动,学习抚育、培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
3、爱护子女,耐心诱导,不放任,不娇惯,不打骂。
4、积极配合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社会对子女进行教育,在农村的家长要保证适龄子女入学。
5、培养子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倡仪发出至今已十余年
的,对家长们仍有指导意义。
根据当今时代的要求,家庭教育工作的深入,孩子们的希望,今天我们来探讨如何做称职的家长这个问题。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起到榜样作用家长做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为人师表。
古语道:其身正,有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家长品行不端正,就无法行使教育的权力。
家长的师表作用与自身紧密相连。
有人说:父母的素质,,,知识、学问、品德、修养、才能,就象火山底下的岩浆,积累得越厚实、越丰满,孩子成才的爆发力越强烈。
在这里家长素质主要指的是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坏,文化科技知识水平的高低,心理品质的健康程度以及教育子女能力的
强弱等等。
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应从以下方面做起:(一)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其性格、品德发发展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长首先要求自己有高尚的品德,有理想,有积极的人生观;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在社会上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讲究文明礼貌,作风正派,为人正直,是非分明,胸怀坦荡,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等等。
学龄前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大脑神经活动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由于幼儿好奇、好模仿、好问、求知欲强,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此时家长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
即家长的外在动作都是幼儿学习的样子。
人们常说: 看,这孩子走路和他父母一个样,可见家长的行为举止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
孙敬修老前辈曾对家长们说:"孩子们的眼睛是照像机,脑子是录音机,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的心上,要做好榜样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家长举止言谈文雅大方,子女也会如此,家长举止言谈粗俗不堪,必然会对子女有不良的影响,在某幼儿园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小男孩很喜欢搂抱小女孩,并亲他们的,教师在纠正其行为时,小男孩不解地望教师说:"我爸爸也是这们亲妈妈的。
"从小男孩行为可以看出,父母的行为不分场合,当着孩子的面过分亲近,结果被孩子模仿效法。
再如家长能自觉地遵守
社会公德,维护公共卫生,吃完瓜果将果皮放进卫生箱中,孩子也会养成这种维护社会公共卫生的习惯。
而有些大人不拘小节,随地吐痰乱抛脏物,孩子也如此行事。
(二)努力提高文化科技知识水平常言道:师者,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对家长不可能用正规教师所具备的专业水平要求,因为家长的生活经历不同,所具备的文化水平不尽相同,甚至相差甚远,强求家长们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都具备幼儿教师的能力,恐怕是很不现实的。
但是在当今时代,文化科技日益发达,知识不断更新,即使高学历的人,如不继续学习,也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的,知识也存在老化问题。
幼儿求知欲相当强,他们常常向大人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要求得到满意的答复,从而使自己的威信无形中在孩子心目中降低了。
家长要善于学习,使自己成为孩子求知的良师,不仅
为孩子做出了好样子,也保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自已。
家长的文化素质对孩子首先品质的教育也有委重要的影响。
不少刑事案件中反映出法盲常常伴随着无知、伴随着文盲。
据一项对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