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亭送别》ppt

《长亭送别》ppt


•2、角色:
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旦、末、净、 丑、外、杂五大类,每大类下又分若干小 类。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扮演女主角的 叫正旦。一些次要的男女角色被称为外末、 冲末、外旦等,反面的角色男的叫净或副 净,女的叫搽旦。他们往往只起配角的作 用,偶尔也唱一二支小令,从来不唱整套 曲子。杂是指驾(帝王)、孤(官吏)、 孛老(老翁)、卜儿(老妇)、倈儿(小 孩)等角色。
前四句一句一景,将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 物进行意象的组合渲染出浓重的凄凉气氛,衬 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后二句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而痛苦流了一 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 情感动而变红的—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 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 2、“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一句中,
。“无人语”与“听马嘶”两相映照,
离 愁
烘托出环境的苍凉凄冷和莺莺内心的
痛苦无比。
禾夕淡 疏青
黍阳烟 林山
渐 远 烦恼 填胸臆
秋古暮 不隔 风道霭 做送 听无相 美行
渐 愁 逐野云飞 无
马人遮 嘶语蔽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 怆悲苦的眷恋之情。前一句用拟人手法, 情景交融,后一句用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描 写,写内心深藏之情。“夕阳古道”萧瑟 凄冷,增添了苍凉意味,极目远送,产生 幻觉,先是耳闻无声,后忽有马嘶传来, 无声和有声相映衬,最后用心理描写说对 自己的举动也无法理解。
长亭 送 别
悲欢聚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
这件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 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使她只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她又逼 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 郑恒造谣说,张生已作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 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 谋,与莺莺结为连理。
(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林》)
车臆遍 鞭四
儿,人 残围
[]
如量间 照山 何这烦 里色 载些恼 。中
收 尾
得大填 ,
起小胸 一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 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句诗表情达意 手法相同?
[滚绣球]: 选取了哪些意象?这支曲子 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
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马儿 车儿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直抒胸臆、情中见景、夸张; 郁闷怨恨、难分难舍 愁肠百转、无可奈何
为衣 伊带 消渐 得宽 人终 憔不 悴悔
离情难舍,寸阴可贵,恨柳丝难系马,望疏 林“挂住”残阳不落,分明是写情,但同时 我们也能看到柳丝飘垂、斜阳挂树、暮色苍 然的景色。这是情中见景。
• 柳、长亭、酒、泪、秋……
在本折唱词中,还能找到哪些意象是 用来营造离别之自然环境的?
云天黄花 、北雁西风 、霜林 、 寒烟 衰草、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 禾黍秋风 ,全是秋天之特有的景,以这 些来营造“离愁别绪”,可说“一切景 语皆情语”。
• 2、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
凄切悲慨
提示:
①离别之事 深秋霜林图
元曲四大家的杂剧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 《望江亭》《拜月亭》 马致远:《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元杂剧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剧
• 元杂剧四大悲剧: 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
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 《赵氏孤儿》 •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
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 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 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 范仲淹《苏幕遮》一词——
•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 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 阳外。
• 3、【端正好】曲词如何体现了《西厢 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的特点?
【端正好】一曲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之情完 美的融合在一起,鲜明地体现了《西厢记》以词采典 雅见长的特点: ①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碧天白云、黄花堆积、 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②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醉”“泪”; ③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染”。
西 厢 记
新杂剧,旧传奇,《西 厢记》天下夺魁。
——贾仲明续编《录鬼簿》
《西厢记》——第六才子书
金圣叹
“六才子书”是由明末金圣叹所定的:
庄子所著《庄子》;
屈原所著《离骚》;
司马迁所著《史记》; 杜甫的《诗》(杜诗);
施耐俺所著的《水浒传》;王实甫所编的《西厢记》
《西厢记》杂剧演变 唐朝 元稹 《莺莺传》 ——崔莺莺性格软弱,屈服于命运;张生 始乱终弃。有“女色祸人”之论。 金代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 ——男女主人公为争取婚姻自主,共同抗 争;“才子配佳人”。 元代 王实甫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理想,突出 双方纯真爱情;表现男女主人公反抗封建 势力,追求婚姻自由的自觉要求。
借途中之景传伤感之情;
②暮秋之景
黄叶衰草图 借席中之境传愁苦之情;
古道烟霭图
借别后之景传惆怅之情。
曲词 之 美
[端正好]:1、选取了哪些意象?整幅图画有什
么特点?在整折戏中起什么作用?
云天,黄花(菊花),西风(秋风)、大雁、 霜林。空间广阔、色彩斑斓。萧瑟的秋景与悲凄 的心境化而为一,意境凄美。
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最好?有什么艺术效果 ?
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 泪染红的。一个“染”字,不仅把外在的感受转 化为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 宛然如见。“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 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 伤的感情色彩。 “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 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 态。
3、元杂剧剧本构成:
• 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 唱词: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是按一定的 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 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 科:又叫“科范”,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 舞台的程式、表情、舞蹈和武功。 如在剧本中 表示舞台效果(如”内做风起科”)和演员所 要做的动作、表情等(如 “调阵子科” 、 “做惊科” )。
元曲
•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 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两类。小 令只用一曲;套数,也叫套曲,是 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
元杂剧
元代的戏曲艺术称元杂剧。
1、结构特点: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
式是以一本四折一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 的一幕或一场;“楔子”,通常在第一折 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 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 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 《倩女离魂》
王实甫, 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
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 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 》《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
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 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 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长亭送别
1、按照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可以把全文分为
四个部分?请分别用一个包含“别”字的四字短语
概括故事的四个场景(学生讨论)

赴亭送别

长亭饯别

临别叮嘱


惜别目送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 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 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
说说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别场面需要哪些 关键词?
——李清照《武陵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总结:
明确: 最后两曲,透过人物的所 见所感、所言所行,为我们展现了一 幅苍茫而瑰丽的景象:青山起伏,疏 林掩映,淡烟四起,暮霭沉沉,夕阳 西下,古道荒凉,禾黍离离,秋风习 习,马鸣凄凄一人伫立,怅然远 眺…… 与[端正好]照应,但比[端正 好]中的清晨景象更加萧瑟凄凉。表现 出莺莺痴立目送,但欲见不能又不忍 离去的惆怅眷恋之情。
• 青山: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 古道: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 夕阳: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 烟霞: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 发的却是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 惜别深情。并且一笔双至,莺莺的依恋, 张生的难舍,同样传神。
夸张手法的使用: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表 现了在感情的折磨下的莺莺身心交瘁。
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 手法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排比、反复和叠词。每一组句子,前句 用儿化词,后一句用叠词,具有浓郁的口 语色彩。排比句巧妙衔接,并间以反复的 感叹造成了音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 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把莺莺离别前柔肠 百结的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凸 现了女主人公哽咽泣诉、依依难舍的形象。
佛殿相逢:唐贞元年间,“上朝取应”的洛阳才子张君瑞于河中府 (今山西永济)普救寺佛殿偶逢相国崔珏(已故)千金崔莺莺。莺莺“眼 角儿留情”,“回顾觑”,张生“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遂借 “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住下“温习经 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