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行线的判定2说课稿

平行线的判定2说课稿

5.2.2平行线的舞蹈说课稿
----平行线的判定(2)
青川县关庄初级中学校李红
一、说教材
本课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平行线判定方法二和判定方法三。

二、说目标
1、课程目标: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产生过程。

能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推理及其表述。

2、三级目标:初级目标⑴会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判定两条直线平行;⑵会进行简单推理及其表述。

中级目标⑴当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不能直接推证结果时,会进行相应的代换;⑵当应用定理的图形不完整时,会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将图形补充完整,领悟转化思想。

高级目标⑴能将平行线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推理实际问题,领悟化归思想、建模思想。

3、核心知识:会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体现化归思想和建模思想
三、说学情
学生在学本节内容之前学习了对顶角、邻补角,学习了平行线的定义、平行公理及推论,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一,同位角相等,两直
线平行。

四、说教学过程
1、采用问题导入知识点。

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若∠2= ∠3,则直线AB与CD平行吗?若∠3+ ∠4= 180°,则直线AB与CD 平行吗?由此你又能获得怎样的判定平行线的方法?这是初级目标,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顶角相等、补角的知识,转化为用平行线的判定1来解决,从而得出平行线的另外两条判定方法。

2、问题再探究。

通过刚才推导的结论,若∠1+ ∠5= 180°,则直线AB与CD平行吗?这是中级目标,图中∠1与∠5的关系既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因此可通过“对顶角”或“补角”的相关知识将“已知角”转化为“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然后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此题采用多种证明方法,拓展思维,达到高级目标。

3、归纳提炼。

让学生对刚才学习的知识归纳,利用两角相等(互补)的相互转化,实现两条直线平行。

从而得出结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初级例题。

例1、如图,∠1+∠2=180°,那么AE与DF平行吗?用前面学习过的判定方法,能否直接得出两直线平行呢?如果不能,怎么转化才会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情况呢?最后得出两直线平行。

有了一定的方法后,进入变式训练中。

5、中级例题。

例2、在两直线AB与CD间有一点E,变化点E 的位置,在已知条件下,能否得出直线AB//CD吗?图(1),已知∠E=∠C-∠A,判断直线AB与CD是否平行。

看图后可以利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结论。

首先观察这三个角之间的关系,利用邻补角和三内角和的知识,找到∠CFA与∠E、∠A之间的关系,得出
∠C=∠CFA,得到AB//CD。

图(2),已知∠E=∠A-∠C,判断直线AB与CD是否平行。

可以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利用邻补角和三内角和的知识,找到∠EFD与∠C、∠E之间的关系,得出∠EFD=∠A,AB//CD。

图(3),已知∠E=∠A+∠C,判断直线AB 与CD是否平行。

可以用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利用三内角和等于1800的知识,得出AB//CD。

图(4),已知∠E+∠A+∠C=360°,判断直线AB与CD是否平行。

在没有学平行线的性质的情况下,可以过E作AB的平行线,如果上两角之和为1800,AB//EF,利用平行公里的推论得出AB//CD。

以此拓展提升下图的变化而得到AB//CD。

6、高级例题。

在刚学习的基础上,进入高级例题,例题3是为了达成“高级目标”而设置的,这是一道平行线的实际应用问题,有较高的难度,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A=∠AMC,AE//MF, ∠A=1200 , ∠ABE=1800-1500=300 ,∠ANB=300 ,所以∠C=1500。

用此方法挑战变式训练。

通过变式,让学生透过问题,观察出数学的本质!从“变”中寻“不变”!
7、分层练习。

在练习中也设计了三种级别的习题,初级练习只需对已知角做适当的转化,然后再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即可;中级练习渗透了数学化归思想,需要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并将已知角进行恰当地转化,最后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基本模型即可;高级练题是综合题渗透了数学建模思想,需要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并将已知角进行恰当地转化,最后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五、说板书
通过问题探究和再探究,归纳提炼出的结论,即三条判定方法板书在黑板的醒目处,让学生随时能看到那三种模型,能顺利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例题及图形的变化可以用PPT的形式呈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