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法饮食文化的差异性研究

中法饮食文化的差异性研究

中法饮食文化的差异性研究摘要:中国和法国向来都以美食著称,都有着传统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现象,主要包括礼仪和饮食文化。

中法饮食文化在餐饮礼仪方面表现出多方面的差异,在宴请和座次、餐桌用语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差异,饮食结构和文化在食物构成和营养搭配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习俗。

中法饮食文化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各自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在民族习俗、餐饮习惯和文化礼仪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随着中法饮食交流的进一步增多,饮食文化在开放包容的姿态下增强了互渗交流的趋势。

关键词:中法;饮食文化;餐饮礼仪;文化交流一、绪论(一)选题意义及目的学习外国语言不但要学习纯粹的语言材料,还要了解国外的文化和风俗,才能真正理解外国语应用的环境和场合。

我们虽然已经有了较长的法语学习历程,但在日常生活中,与法国人沟通的时候,总是发现我们常常不能站在法国人的思考角度去理解问题。

我认为,其实这不完全是我们的法语水平不过关,而是多年文化的差异造成的沟通与理解的差异。

中法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体,存在的差异的方面有很多,餐桌文化的差异是其中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体现,而餐桌文化也往往是中法价值观差异的一种体现,价值观是一种文化的深层结构所在。

餐桌礼仪是指人们在餐桌前用餐时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礼仪文化,不仅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国家风俗和民族生活文化的显现,西哲说过“文化不但在殿堂里,还在餐桌上。

”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是民族性文化心理的外化和显现,从中可以充分理解西方语言的真实使用环境,对西方餐饮的了解可以设身处地地理解英语言的文化内涵,探究餐桌礼仪对于研究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心理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探究中法餐饮文化的差异性,有利于中法的沟通与交流、在交往中学会尊重和了解异国文化,有利于加深了解法国文化与法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二)研究现状及方法对比研究中法餐饮文化的学术文章不太多见,仅见到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应用法语专业08级毕业生陈栎帆的毕业论文《浅谈中法文化差异之饮食文化》,其中从饮食结构和餐具、礼仪等方面分析了中法餐饮文化的差异性,目的在于促进中法餐饮的交流,没有从文化的角度对两国餐饮文化进行对比解读。

本文从中法餐饮文化入手,通过文化背景和传统影响及文化交融方面,来探究中法两国文化特征和文化互渗,对于更好地理解法国传统文化、了解法语原生态语言环境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研究思路及框架本文以中法餐饮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查阅和资料搜集的方法,分析了中法餐饮文化的差异性表现,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其中的内在原因。

文章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意义和目的,了解研究现状、提出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是饮食文化概说,主要介绍饮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探讨饮食文化的主要表现。

第三部分是中法餐桌礼仪对比,主要分析了中法餐桌礼仪的差异,从餐桌礼仪中对两国的传统文化进行透视。

第四部分是中法饮食文化对比,比较中法饮食偏好和文化的差异,从中研究饮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五部分是从饮食文化看中法文化的差异与交流,由两种餐饮文化探究中法和谐与自由的不同文化特质,从历史的因素探究包容开放姿态下的中法文化互渗。

第六部分是结论,重申论点,点明主题。

二、中法饮食文化的差异性(一)饮食文化概说1.饮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饮食包括饮和食两个方面,在人类的物质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饮食文化是在饮食过程中沉淀、积累下来的以饮食为载体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现象,满足着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最基本的需要,构成了生命存在和延续的基础。

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物质产品的逐渐丰富,饮食已经不再是简单地为了满足生存和生活需要,而逐渐彰显文化的价值,成为社会生活审美和精神表现的重要方面。

饮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逐渐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饮食观念和礼仪、习俗,形成了各种流派的烹饪技艺和菜肴流派,形成了浩繁的关于饮食的相对固定、有特别含义的一些程式和文化、典章制度,构成了饮食文化丰富内涵的体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重视“吃”。

饮食在满足人们日常的生理需求的同时,不断追求色香味的完善,在器具、技艺、流程和进餐环境和配套娱乐上逐渐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化。

法国从路易时代就以烹饪为特色,法国大餐驰名海外,成为社会文明的承载,与民族传统、宗教习俗、社会心理紧密结合,在文化的传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饮食文化是就指在生活中对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菜肴的制作和品尝过程中的技艺和艺术,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饮食习俗、民族餐饮传统和宗教习俗等。

(二)中法饮食文化的差异性表现饮食文化是由日常饮食发展起来的文化现象,第一个内容就是饮食礼仪,表现为不同国家的人们的宴请、座次、礼俗等;第二是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构成和文化等,深厚广博。

从时代与地域、宗教、民俗等多种角度展示出多种联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民族风俗和文化特色。

我国历史悠久,在古老的文明演进中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文化,虽然其博大精深,但是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地理环境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中国和西方国家在饮食结构上存在一些差异,出现了对食物的不同偏好。

中法饮食文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中法饮食文化渊源不同中国饮食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期就在北窑发现了火烧食物的遗迹。

黄帝时就已经“蒸谷为饭,烹谷为粥”[3](三国谯周《古史考》),饮食的源头可谓久远。

同时,饮食的记载也出现较早,殷商时期的《伊尹书》和春秋时期的《吕氏春秋.本味》借伊尹的宏篇大论记载了古代的饮食和烹制方法,叙述了肉食臊味的去除方法和五味的剂量以及火候的掌握,成为最早的饮食记录。

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

中国的食肴素有四大风味和八大菜系之说。

四大风味是:鲁、川、粤、淮。

八大菜系指的是: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其菜肴的品种丰富、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

法国人注重营养和食物的烹制,西方人肉类,乳类摄入多,早在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就盛行起了烩牛他核、煎嫩牛排及各种少司的制作方法,其渊源是西方社会的饮食习惯。

2.中法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早在夏朝就设立了专门的饮食机构“庖正”,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精致细腻、礼仪完善的宫廷饮食文化。

周礼在饮食文化中的影响巨大,古时等级制度森严,饮食中也有“列鼎而食”的制度,《公羊传﹒桓公二年》中何休注:“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4]正所谓“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在饮食中讲究按等级享用不同的餐具的礼节习俗。

饮食文化也对中外的社会文化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饮食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中国人文化传统的集体生活,对家庭有深厚的感情,对长辈非常尊敬和孝敬,重视在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和和谐相处的关系。

[5]西方世界实行的分餐制是西方人独立自主和个性追求的现显。

西餐的莱肴品种虽然简单,但餐具却很复杂。

比较正规的一餐西餐吃下来,仅是大小刀、叉、匙的数量大概与菜肴的数量相当。

西方人从小就被灌输了自立和自由的思想,不依赖家庭和集体,注重自我努力和个人奋斗。

中法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

对比中法餐桌礼仪可以发现,二者在用餐语言、宴请形式、座次安排等方面都存在许多差异。

首先从宴请形式上说,法国的宴客形式主要包括:有席位的宴青(seated dinners),自助餐(buffet dinners),正式午餐(luncheons),招待会(receptions),鸡尾酒会(cocktail parties),聚餐会(BYOB and BYOF=Bring your own bottles and bring your own food),野餐(picnics),茶会(tea parties)等多种形式。

其中有正式的宴请和随意的聚会之分,在宴会的形式上要远远多于中国。

中国的宴请大多是群宴为主,在结婚、生子或生日寿辰或丧失操办时都是宾朋一起来祝贺或吊唁,主人广设宴席款待宾朋。

还有一种是家庭式宴会,每逢节日或家中庆典都要邀请家人或亲近的好友来一起团聚,较随便的形式则是主人邀上三五知己,到家中由女主人炒几个菜,小酌一番。

这种随便的宴客形式不讲究礼仪,不讲究坐次,不讲究饭菜,只讲气氛的和谐、主人的热诚、主客谈话的投机,通常都是氛围比较融洽、比较随意。

其次,从传统习俗上说,中国人请客,对座次的安排是非常讲究的,特别是在正式的宴饮场合,对宾主和位置的排列是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精心安排的,要按长、尊、主、次围桌而坐,传统上用八仙桌。

[2]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

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

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

一般是应门位置是主人的座,最尊贵的客人坐主人右手边,然后是左手边为副主宾,依次往下排列,背对门口的是副主陪的位置。

有时大家为了谦让都还要推脱一番,最后方能入座主宾的位置。

酒席期间,主人频频劝酒,客人谦让礼到。

中国人觉得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

另外宴客时崇尚热闹欢快的气氛,讲究面子排场。

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人请客吃饭,重在饭菜本身。

宴席上的酒菜一定要丰富多彩。

如果做得到,一定是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在热闹和寒暄中体现主人的真诚和豪爽。

法国的饮食文化,也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但法国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右为尊,左为次,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

传统饭菜比较单一乏味,比较注重营养,力求口味的清淡和膳食的均衡。

对于餐桌的规矩,法国人进餐用刀叉,餐桌上营造静谧的氛围,专心致志地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西方人用餐自由,不象中国那么热情地让菜和劝酒。

用餐时,主人应待客人吃完一道菜后,再换下一道菜。

主人吃饭速度不可太快,如果多数人已吃完,而少数人尚未吃完时,更应放慢速度,以免使客人感到不安。

席间,主人应尽力使每位客人感到舒适自如。

如客人将刀叉掉在地上。

应立即礼貌地为他换一把。

如果客人不慎打碎盘碗,女主人应镇静地收拾干净,安慰客人,绝不能显出不说之色。

最后,主人绝不能在客人面前计算请客所花费的费用。

3.中法饮食文化中对饮食功效的关注差异中国饮食文化深得宫廷饮食的精髓,在菜肴制作和原料搭配上非常注重养生,注重食物的保健功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