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法饮食文化比较

中法饮食文化比较

中法饮食文化比较
中法两国似乎总被一条无形的丝带连接着,使这东方文明的摇篮和欧洲的文化中心碰撞出了令全世界惊艳不已的火花。

无论是在历史文化方面还是饮食文化方面,中法两国始终个性鲜明、别树一帜。

如果说在历史文化方面,我们还能找到些许的相似性,那么在饮食文化方面,她们如两条不断向前延伸的平行线,永无交点。

淡雅的茶文化与浓醇的咖啡文化,香醇的茅台与浓烈的白兰地,铮铮的竹筷与高雅的刀叉,随性的街头排档与讲究的餐馆等等,这些无不诠释着这两个美食史与文明史同样悠久的国家的饮食文化差异。

当然,饮食文化的差异必定会伴随着消费行为的不同。

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中法饮食文化及消费行为。

一、淡雅的茶文化与浓醇的咖啡文化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民众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不论贫富,饭后一杯茶似乎是恒久不变的旋律。

由于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

他们有的用茶作食,重在茶食相融;有的则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其中有人们所熟知的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的黑茶等。

一方面,茶是高雅与通俗的统一。

中国自古就有“琴棋书画诗酒茶”和“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两种说法,由此可见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

贵族茶宴、士大夫的斗茶以及文人骚客的品茶活动,是上层社会高雅的精致文化,由此伴生了茶的诗词书画歌舞等。

而民间的饮茶习俗,又是非常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老少咸宜,并由此产生有关茶的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表现出茶文化的通俗性。

另一方面,茶又是功利与娱乐的统一。

茶是经济作物,是人们普遍消费的饮料,喝了可以解渴,品之可以怡情养性,以它入药可治病,用于生产化妆品还可使人青春长驻,表现出茶文化的功利与娱乐性。

与不仅对茶叶种类、茶壶选择、沏茶工艺、品茶艺术等颇有讲究,更对品茶人的心境别有一番要求的茶文化相比,咖啡文化更显示出了它的包容和随性。

总的说来,咖啡文化是热情洋溢、奔放自由、简洁随意、快捷方便的。

而浪漫法国的咖啡文化则是一种优雅韵味,浪漫情调,和享受生活的惬意感,既不像美国人喝得任性又随意,又不像北欧人喝得理性温和。

咖啡对法国人来说,已远不只是一种简单的饮品,更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

遍布城市与乡村的咖啡馆是法国生活方式的一种标志。

法国人喝咖啡讲究的似乎不仅是味道,更是环境和情调。

他们愿意在外面热闹的街市买一小杯咖啡,慢慢地品,细细地尝,读书看报,高谈阔论,一坐就是大半天。

法国人养成的这种喝咖啡的习惯,表达着一种优雅韵味,一种浪漫情调,一种享受生活的惬意感。

可以说法国的咖啡文化是传统独特的,它让人歇脚喝咖啡的地方遍布大街小巷,树荫下、马路旁、广场边、河岸上,以及游船上、临街阳台上,甚至埃菲尔铁塔上。

它们形式、风格、大小不拘一格,有咖啡店、馆、厅、室,还有那最大众化、充满浪漫情调的露天咖啡座,那几乎是法国人生活的写照。

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与法国咖啡文化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而在茶和咖啡的消费行为上,两国似乎也颇具差异。

中国人通常对泡茶的器具、沏茶的工艺及品茶的艺术比较感兴趣。

甚至有些人不惜花重金买下一套茶具或用来收藏把玩或
用来品茶;而法国人对喝咖啡的器具要求不高,更不会有人花一大笔钱来收藏把玩咖啡壶或咖啡杯。

中国人一般在饭后喝茶,可解渴促消化,男性多喜好绿茶等,女性则偏爱花茶,且男性消费的茶远比女性多;而法国几乎人人早上都离不开咖啡,咖啡馆文化更是法国一大特色。

著名中国诗人徐志摩曾说过,“如果巴黎少了咖啡馆,恐怕会变得一无可爱。

”可见法国咖啡馆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可得出中国茶馆的地位远不如法国咖啡馆的地位这个结论。

此外,在中国,茶叶算得上是送礼的一大选择,无论是送亲朋还是送同事、领导,都挺合适。

而在法国,咖啡则很少作为礼物相赠。

二、香醇浓烈的白酒文化与优雅的葡萄酒文化
中国的酒以白酒最具特色。

白酒,因酿造所采用的原料、糖化发酵剂不同,所使用的发酵容器设备、酿造工艺不同,所处酿造环境的气候条件不同等,所酿造出来的酒的香韵特点也就各不一样。

中国的白酒根据香型不同可分为:酱香型、清香型、浓香型、米香型、凤香型、兼香型及其他香型。

闻名于世的茅台、花雕、女儿红、二锅头等都是谷物酒。

除酿造酒的丰富文化外,饮酒文化更是别具一格。

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中秋节饮“桂花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饮“年酒”,等等。

对中国这个礼仪之邦来说,酒更是在宴席上被晚辈用来表示对长辈或者上级的尊重。

“敬酒“,“回敬”,“代饮”,“罚酒”,“劝酒”等更显示出了中国独特的酒文化。

同时酒也是逢年过节时走亲访友的常用礼品。

而法国的酒多以水果酿制,如法国人最爱的苹果酒、茴香酒等。

但法国最富盛名的还属葡萄酒,依产地和酿造工艺不同又有红葡萄酒、白葡萄酒、气泡酒、波尔多酒、勃垦第酒、博若莱酒、香槟酒,XO等。

其中包括闻名遐尔的勃肯地产葡萄酒酒、波尔多餐酒、酩悦香槟。

此外,喝酒的文化也颇有差异。

法国人并不提倡大肆地饮酒,而且菜与酒的搭配也非常严格,吃海鲜、喝干白、葡萄汽酒或香槟,冷盘和第一道正菜喝干白葡萄酒或酒体较轻的红葡萄酒。

肉禽搭配清淡的红葡萄酒,野味则搭配上等及陈年干红葡萄酒;吃奶酪和鹅肝要喝上等红葡萄酒或甜酒;甜食要配香槟、汽酒;水果要配甜酒、果子露或半干香槟。

而且每种酒所用的酒杯也是不同的。

红葡萄酒一般选用郁金香高脚杯,杯身容量大,葡萄酒可以自由呼吸,杯口略收窄,酒液晃动时不会溅出来且香味可以集中到杯口。

白葡萄酒则选用小号的郁金香型高脚杯,因为白葡萄酒饮用时温度要低,一旦从冷藏的酒瓶中倒入酒杯,其温度会迅速上升,等等。

同中国人相同的是,法国人也常把酒作为做客时的礼物,特别是赴宴时带上一瓶好酒被看作是很礼貌的行为。

至于中国独特的“酒桌上的规矩”,“酒桌上不谈生意”,“酒喝好了生意就成了”等,这些在法国等西方国家是不存在的。

此外,中国式的“劝酒”,“拼酒”,“一醉方休”,“不醉不归”等在法国也是不存在的。

在把酒作为串门礼品相送时,两国也不太一样。

中国人看重酒的价格及品牌,认为送的酒档次低会显得自己没面子,更是把对人的情谊及尊重用酒的价值来衡量,而法国人往往拒收贵重的礼品。

这些消费行为的差异也是受各国文化所影响的。

三、随性的中餐与考究的法餐
中餐与西餐或法餐无论是在餐具的要求上还是在口感的追求上都是各具特点的。

中餐餐具与西餐餐具相比,可谓是简单随性。

一副筷子,一个瓷碗,一只茶杯就能满足一般的就餐需要。

在菜色上中餐的前后道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合,吃什么与喝什么酒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且菜都是一起上的。

在口感上,中餐讲究“色”、“香”、“味”俱全。

就餐时,几菜一汤是最常见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注意荤素搭配等营养学问题。

而法餐则是很讲究的,无论是餐具的摆放、酒杯的选用、前后道菜的上菜顺序、菜与酒的搭配,科学营养搭配的讲究等等。

习惯上,法国人餐前要喝一杯开胃酒;用餐过程中,如果吃肉要配干红葡萄酒;吃鱼虾一类的海味,要喝干白葡萄酒;餐后有些人还喜欢喝一点白兰地地一类的烈性酒。

然后是头盘、主菜、甜品。

其中,头盘可以点汤或沙拉,甜品可以点糕点或冰淇淋。

此外,法餐上菜是一道一道上的,而不是一起端上来。

当吃完头盘需要上主菜时,只要将刀叉头部交叉放在餐盘里身体后靠,服务员便会换餐具上菜。

法餐与中餐的另一个区别便是,法餐中,沙拉里的蔬菜是生的,肉类也是半生不熟甚至是带血的,他们认为把肉弄熟了吃是一种浪费。

这也是很多中国人最不能接受的一点。

当然餐桌礼仪与中国的相比,也是复杂很多,就餐时间特别是晚餐也比中国人晚一些。

然而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中法两国人都喜欢就餐时高谈阔论,一顿饭经常持续两三个小时。

中法两国人就餐时都讲究座次问题,不同的是法国人采用分位原则即男女分座,夫妇、父女、母子、兄妹必须分开坐。

这也体现了法国人爱好社交的特点。

而体现中国人热情好客的“夹菜”在法国是不存在的。

至于消费行为,中国人宴请亲朋好友时,讲究“排场”和“面子”。

他们往往更注重宴请餐馆的档次,菜的价位,酒的品牌等;而法国人似乎更注重餐馆的环境,氛围等。

如果主人亲自下厨,法国客人会感到很荣幸的。

当然,中法两国的饮食文化与消费行为的差异性远远不止表现在上述三个方面,而是在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

有人担忧道,两国颇具差异的饮食文化及消费行为是否会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而逐渐同化消失呢?我认为,即使在经济全球化愈趋明显的今天,中法两国各具文化底蕴与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及消费行为将始终存在并依然是构成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