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十六章 社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十六章 社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1.社会变迁的类型
(1)按照社会变迁的规模
①整体变迁。

指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变化。

它是从社会结构体系各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有机变迁的合力中演化出来的。

②局部变迁。

指社会各个构成要素自身以及它们之间部分关系的变化。

局部变迁并不是整体变迁的简单外延,它的变迁不一定和整体变迁的方向、速度一致。

(2)按照社会变迁的方向
①进步的社会变迁。

进步的社会变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带来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精神生活的提高,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逐步得到全面发展和能够逐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才能。

②倒退的社会变迁。

倒退的社会变迁违反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阻碍社会发展。

(3)按照社会变迁的方式
①渐进的社会变迁。

指社会结构的内部关系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相对均衡。

在这种状况下,社会发生有秩序的、缓慢而持续的变化和发展,或者由一种模式过渡到另一种模式。

这时的社会变迁是局部变迁的积累,整个变迁过程表现为渐进的量的变化或部分质变。

②激进的社会变迁。

指迅速飞跃式的社会变迁,常常表现为社会革命,它是社会结构的
相对均衡遭到彻底破坏、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需要重组时,所发生的改造社会的重大社会变迁。

(4)按照人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
①自发的社会变迁。

即人类以盲目的方式参与社会变迁。

②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即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参与社会变迁和控制社会变迁。

2.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1)环境与社会变迁
①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

②环境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因而社会变迁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

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势必影响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③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环境对社会变迁的作用方式有所不同。

当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的影响作用主要是依其自身变化规律自然而然地发生的。

随着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人化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2)人口与社会变迁
人口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

一定的人口状况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

人口状况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流动。

(3)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
社会制度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又直接影响社会变迁。

制度结构的性质和稳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变迁的方向和过程。

(4)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与社会变迁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变迁的基本方面,并且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

生活方式常指人们在一定价值观念支配下,为满足需要而在各种生活领域中进行活动的
行为习惯。

生活方式对社会变迁有重要意义。

(5)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对人类社会的变迁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成为推动社会变迁的主要力量。

(6)经济与社会变迁
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是社会变迁最重要的因素和内容,对社会变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社会变迁的动因与机制
(1)社会进化论
在社会进化论看来,社会变迁好似生物有机体的进化。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有机体的结构成分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复杂,与此同时社会有机体的管理和调节机制也日益分化和复杂。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

社会进化的主要形态是渐进的、连续的。

(2)历史循环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文明或社会的历程是起源、成长、衰落、解体的过程,在文明解体或衰亡的基础上,新的文明诞生、成长,最终还会走向衰落和解体,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这样一种循环往复变化的历史。

(3)社会均衡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变迁是一种历史的进化进程,主要表现为社会系统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

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力是由于社会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获取新的资源,由此导致社会系统新的分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整合,达到更高水平的均衡。

(4)社会冲突理论
社会冲突理论认为,社会体系是一个各个部分都被矛盾联结在一起的整体。

由于利益不可调和的冲突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因而,社会变迁是必然的,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社会中权力分配的状况以及人们对权力再分配的欲望。

(5)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该理论认为,社会变迁最根本的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迁的最终决定力量。

但生产力不是唯一原因,社会变迁还取决于许多其他因素的作用,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6)社会失调的两种情况
①社会系统与外界环境所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②社会结构要素的自我发展。

4.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1)有计划的社会变迁的客观基础
①一般的历史条件。

即社会发展的水平不但提出了有计划变迁的客观要求,而且提供了人们认识社会变迁规律的条件和可能;
②具体的历史条件。

即某一特定的社会体系、社会制度为实现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所提供的条件和可能性。

(2)实现有计划的社会变迁的条件
①具备一定的理论指导,即必须首先明确社会变迁的目的、方向,认识和把握社会变迁的规律;
②掌握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科学方法论,现代管理和预测的理论、技术和工具,以综合性、普遍联系和整体性的观点去研究和分析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3)有计划的社会变迁的实现过程
①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分层次实现的。

a.一方面要求从整体上计划社会的变迁,避免不协调的发展;
b.另一方面又要求发挥每一社会结构构成要素直至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持社会发展的勃勃生机。

②有计划的变迁表现为含有一定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方法的社会发展计划和规划;
③决策的科学化是实现有计划的社会变迁的重要保证。

二、社会现代化
1.什么是现代化
在社会学中,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1)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
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为主要形式,社会现代化构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

(2)社会现代化绝非“西方化”或“欧洲化”
①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现代化起步时的起点不同,特别是参与这个国家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各不相同。

因此,如何实现以及什么时候实现社会现代化,取决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这个国家中各种因素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的演化。

②即使发展中国家想要完全照搬某些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也是不能实现的。

这种阻
力不仅来自于内部条件,而且还来自于外部环境条件。

(3)社会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
传统与现代化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所有的民族都是重视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的,而所有在现代化过程中取得一定成就的民族,也都是冲破了旧有传统束缚的。

离开了对传统的批判、改造、继承和发扬,任何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可能顺利实现。

(4)社会现代化是社会结构体系协调发展的过程
社会现代化不等同于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仅是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

①经济增长和社会其他结构要素的关系
经济的增长,可以为社会文化、社会生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可以保证社会政治制度的相对稳定。

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与民族国家的建立,现代社会政治制度、组织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有着密切关系的。

所以,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②社会现代化的目标
社会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2.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
①社会结构的分化
a.个人角色分化。

指个人所扮演或承担的社会角色的分离。

b.社会组织的分化。

指承担多种功能的单一组织向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组织的转化。

c.社会成员之间社会地位的分化。

社会地位的分化,有助于促进各种社会活动的发展和理性化,从而推动各种社会创新活动的成长,刺激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调动与有效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