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9课新文化运动

第9课新文化运动

第9课新文化运动
备课时间:10月14日
课标要求;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主要阵地、性质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目标
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设计
课前三分钟育人:
纸上谈兵
善习: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
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
辛亥革命的背景,时间,代表人,阶级,机关报,性质,历史意义。

善激:
回放镜头1:袁世凯尊孔复古
回放镜头2:帝国主义者纷纷祭孔
直面历史:民国初年的中华大地:新旧思潮激烈冲突
思考: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
善学:(自学课本15分钟,完成并记忆下列格内容。


1、阅读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完成表一:
2、阅读课本41页人物图及小字内容,完成表二:
善研:采用同桌→小组→师生合作的形式
思考: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
课堂探究:
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猛烈抨击旧文化,而现在我们却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你认为两者矛盾吗?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延续两千多年?
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3、阅读分析:有人说:“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且限于文体形式方面的改良”。

请阅读下面胡适的两段文字(见课本42页)谈谈你对上述意见的看法。

善导:
1、新文化运动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学,隋唐初年它已被神化为儒教,核心为三纲五常。

由于儒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

近代以来,在寻求强国御侮之路过程中,思想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但中国封建统治势力十分顽固。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为了其特殊的政治目的,又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把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

因此,要反封建,就要在思想领域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推翻封建制的精神支柱。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十七大报告
2、态度: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改造、创新,与时俱进。

因此新文化运动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

3、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首先强调文体形式的革命,也注意到文学内容的革命。

善习:
1.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是()
A.《每周评论》B.《中外纪闻》C.《新青年》D.《民报》
2.我们纪念新文化运动,是因为它大力提倡()
A.自强、求富B.自由、平等C.民主、科学D.民族、民权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①李大钊②陈独秀⑨鲁迅④胡适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①②③④
4.下列是一位同学默写的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正确的是()
①提倡民主②提倡新道德③提倡科学④提倡新文学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D.①②③④
5.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方面成就较为显著的人是()
A.李大钊B.胡适C.鲁迅D.陈独秀
拓展延伸
1、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一步步加深。

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各阶级、阶层是如何斗争的?列举出四次重大探索活动的名称、代表人物(一位)、主要主张或口号。

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谈谈你对近代化探索历程的认识。

2、对四次近代化探索联系和区别的理解:
(1)联系:都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努力。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而新文化运动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以后又一个层次的学习,即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2)区别: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反对封建主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但戊戌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方式要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辛亥革命是采用暴力革命方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探索的经历: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善结
背景:
时间:
开始标志:
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旗帜:
主要阵地:
内容:
性质:
影响:
1.领导阶层:中国进步知识分子
2.领导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斗争目标:尊孔复古的封建文化。

4.运动背景:辛亥革命后,传入的西方新思想和袁世凯推行的旧的专制独裁思想
发生激烈冲突
5.运动口号:民主、科学(指导思想)
6.主要阵地:《新青年》
7.主要内容:
⑴前期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
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

⑵后期内容: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时间:1917年以后
人物:李大钊
文章:《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
创办刊物:《每周评论》(北京)
8.运动性质: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9.影响: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
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
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教后反思: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演示和补充大量历史图片、文字资料,创设一个个探究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解决,并给学生大量的展示、讨论的机会,化枯
燥乏味为生动有趣,从而顺利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
智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把握历史规律的创新能
力。

本课的最后通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现在我们却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你认为两
者矛盾吗?得出新文化运动也有它的局限性,又以5句《论语》中的句子作为北
京奥运会的迎宾语,展示中华文化的精髓。

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一个合理评价,并有一个正确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