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二]第9课新文化运动
[板书]第9课新文化运动
一、《新青年》的创办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它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杂志。……《青年杂志》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也就是说,《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那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二段大字内容,从中找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有关背景知识。
[教师引导]那么请问,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前提是什么?
[学生回答]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教师引导]课本上提到“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我想问的是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与尊孔的关系。这个问题可以留到后面回答。但有一点就是:新文化运动是反孔的,而新文化运动又是在袁世凯破坏共和、专制独裁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兴起的。因此,在“尊孔”与“专制、独裁”之间必然有联系。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现在请翻开课本目录,看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近代化的探索》中,共有4课内容。这4课内容实际上反映的是近代化探索中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技术层面”的探索、“制度层面”的探索和“文化层面”的探索。请同学们把第二单元的4课内容和这三个阶段对应起来,看谁对应得又快又正确。
[学生回答]洋务运动属于技术层面的探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属于制度层面的探索,新文化运动属于文化层面的探索。
[板书]①袁世凯独裁、尊孔、破坏共和
②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
③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尊孔暗流涌动,新旧思潮冲突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板书的内容,来判断一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这句话的正确与否。
[学生回答]这种说法不正确。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我们可以明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有其阶级、经济、思想基础的。不是凭哪一个人随便造出来的。
[板书]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回答一: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回答二: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回答三: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看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板书]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二段大字内容,从中找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基本内容等要素。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新青年》杂志的创办。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③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和“科学”。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为《新青年》杂志。⑤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有: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回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是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上面的话简化一下,尽力做到言简意赅。
[学生回答]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一是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二是尊孔复古思潮的泛滥;三是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教师引导]上面三点中,哪一点是根本的?
[学生回答]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4.整合教材。指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5.切入评价法。可以找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作出评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框中的图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封面。它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杂志。从第四卷起,《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刊登新体诗。《青年杂志》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那么,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情况下兴起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后世有什么影响?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
[教师导入]正确,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实是这样的。由此,我们可以看中国的近代化探索有一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中国人民是如何在文化层面上进行近代化探索的?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但不久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即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不断破坏共和。孙中山等人为维护共和作了不懈的努力。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愈演愈烈。思想领域里的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为了反对袁世凯称帝,在思想领域里对封建制度进行批判,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
[教师小结]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政治上:袁世凯专制独裁、破坏共和,为维持专制独裁,提出了“尊孔”。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希望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思想上: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但思想界的“尊孔”逆流也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下,由知识分子中的先进人物发起了旨在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联系讲解法。这一节课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最高阶段。因此,联系前三节课的内容讲解使学生深刻理解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2.讲述法。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此法。
3.举例分析法。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必须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