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第9课新文化运动一、课程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标志,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学生能结合史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历史人物的知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性和协作性学习活动,进一步了解和探究这些历史人物的活动和贡献。

2、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时,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给社会带来的变化,使学生真正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对救国救民道路的又一次探索。

2、使学生明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不能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应该在批判中继承和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历史意义难点:对“民主”和“科学”口号的理解和对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导入:(鲁迅小说集《呐喊》)鲁迅的这部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

那么鲁迅为什要呐喊,呐喊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文化运动这一课,从中找出答案。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师:(图袁世凯在天坛祭天)PPT上的图片显示的是1914年冬至,袁世凯在天坛举行了隆重的祭天仪式,为他策划中的登基称帝做了一次彩排。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攫取后,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于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但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在这股逆流面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师: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说尊孔复古的实质就是复辟帝制呢?生:答。

师: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要复古尊孔,就要恢复封建时代的礼仪和制度,而这些礼仪和制度,和封建君主制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复古尊孔实质就是复辟帝制。

尊孔复古与民主共和是势不两立的。

而此时袁世凯也企图前方百计地曲解和丑化民主制度,用空泛的道德说教,行恢复专制主义之实。

而继辛亥革命之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受知识阶层的欢迎。

袁世凯的复辟思想与民主思想产生激烈的冲突,于是,新文化运动就爆发了。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师: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那么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陈独秀呢?生:答。

师: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

年轻的时候陈独秀曾到日本留学,在这一时期他阅读了大量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书刊。

从日本回国后,陈独秀面对国难,宣传爱国救亡,传播民主思想和科学思想。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使陈独秀名声大振。

在《新青年》的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著名的《敬告青年》,把救亡国家的希望寄予年轻一代身上。

《新青年》出版后,在全国掀起了一场以批判孔教、批判封建宗法制度、争取个人自由权利为中心的思想运动。

因此,《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师:在新文化运动中,有几个人物非常活跃,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他们分别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鲁迅。

那么这些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都有哪些表现呢?接下来我们就一一来看。

师:同学们请看图,图片显示的是北京大学,它的的前身就是京师大学堂。

北京在当时就是全国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为什么说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呢?这得益于当时北大的校长蔡元培。

蔡元培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就是说在大学各种思想都能并存,无论是激进的还是保守的。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北大,看一看当时的北大教授们。

师:我们首先看到的这位老先生,他的打扮似乎与周围的人有些格格不入,还留着长辫子,戴着瓜皮帽。

这位老先生看起来怪异,却是当时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就是辜鸿铭。

辜鸿铭精通9种外语,获得过13个博士学位。

辜鸿铭的外语非常好。

辜鸿铭在欧洲时,有一次坐在汽车里,打开车门,卷着裤管欣赏周遭景物。

旁边有几位年轻洋人见他那模样,便很没礼貌地对他品头论足起来。

辜鸿铭闻言不动声色,随手拿起一份报纸阅读。

那几个年轻洋人见状,不禁哄然大笑,同时七嘴八舌地说:“这个老土,连ABC都不懂,还看报,把报纸拿反了也不晓得。

”等他们笑够以后,辜鸿铭才慢条斯理地以纯正的牛津腔标准英语说:“这英文太简单了,不把它倒过来看,还有什么意思?”就像辜鸿铭这样一位大学者,却非常推崇儒学。

可以说这与当时新文化运动思想是相违背的。

然而辜鸿铭却仍然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的教授。

这可以说充分体现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

师:我们刚才提到,辜鸿铭推崇儒学是与新文化运动推崇思想相违背的,那么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生:民主与科学。

师:对,就是民主与科学。

那么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呢?生:答。

师:民主就是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制度,科学就是指自然科学。

陈独秀指出“只有‘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新文化运动用“民主”和“科学”冲击封建思想文化,,引导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师: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文化到底指什么,与旧文化有什么不同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师:首先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阐明了民主的基本诉求,例如破坏君权;否认教权,求得宗教解放;女子参政等等。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还以人权说作为武器,要求效法欧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中国的民主共和。

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其实都是源于社会现实的。

新文化运动的第二个内容就是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那么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多迷信呢,我们来看一看鲁迅的一篇小说《药》就很好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

大家请看PPT,从这篇小说的节选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是怎么样的?生:迷信、愚昧。

师:没错。

可以说当时的社会普遍都存在这种愚昧无知的迷信思想。

陈独秀提出,世间所有的事物,无不遵循着科学的法则;只有提倡理性,破除迷信,才能将一切虚妄荒诞的观念从民众的头脑中清除出去。

新文化运动提出崇尚理性,反对迷信和愚昧,启蒙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师:除了《药》,鲁迅还写了《狂人日记》这一篇文章。

请看这一句话:“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吃人’”。

为什么“仁义道德”就是“吃人”呢?请同学们看PPT上的这段材料: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师:看完这段材料后,同学们都有什么感受?生:答。

师:这名女子为何要自杀殉夫呢?其实这和当时传统的儒家理念有关。

《周易》中记载“妇女贞洁,从一而终。

”《礼记》中记载“一与之齐,终身不改。

”《仪礼》中记载“夫者,妻之天也。

”这些传统观念都体现了当时妇女的地位低下,而也正是这种传统观念导致了一个年仅19岁的女子自杀。

因此鲁迅才说当时的礼教是吃人的礼教。

新文化运动的第三个内容就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师:那么什么是旧道德呢?请同学们从下一段材料中找出答案:“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胡适《吴虞文录序》从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旧道德就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吴虞当时就提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号。

与之相对的新道德就是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有关人权自由的西方道德思想。

师:新文化运动除了在道德领域提出了要求,在文学领域也提出改变。

那就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学就是指白话文,旧文学就是指文言文。

胡适是提倡白话文的领军人物,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就强调要用朴实简洁的文字取代陈腐迂晦的旧文学。

师:以上就是新文化运动中的4个主要内容。

关于新旧文化,当时在北大还引起了一场辩论,接下来我们就看一段反映当时辩论的影视作品。

(播放视频)师:在视频中有一段胡适关于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辩论。

那么现在也请同学们思考一些为什么要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生:答。

师:文言文内容陈腐空洞,形式教条呆板,又晦涩难懂,脱离实际生活。

旧文学是同旧思想联系的,要反对旧思想,就要反对旧文学。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

白话文在内容上突出革命内容,使白话文成为反封建思想、礼教的重要武器。

师:但是,我们在看待文言文和白话文的时候,也要辩证的看待,文言文中也有很多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

提到我们的传统文化,请同学们看以下几张图。

首先是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建立,第二张是体现了现在的国学热。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而现在我们却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这是为什么呢?生:答。

师: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说明我们传统文化中确实是有可弘扬之处,有我们先人的智慧结晶。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精华,哪些糟粕。

精华:崇尚刚健自强、刻苦勤劳的精神;提倡天下大同、以天下为已任、克已奉公;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天人和谐、贵和尚中的思想;提倡“民本”与“德治”;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优秀的文学、艺术、科技成果。

糟粕:维护专制的纲常礼教;压抑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扼杀创造力的“八股取士”;宣扬迷信思想、培养奴才意识。

师: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中,对儒家文化的全盘否定是片面的。

那么新文化运动到底有哪些历史意义呢?(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师:我们先通过史料来看一看新文化运动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考生徒,在300多名应试者中,崇拜孔孟者有218人,占三分之二强,颜渊、王阳明、朱熹、程颐等儒家人物也都有人崇拜。

1924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题为“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测验结果是孙文、陈独秀、蔡元培位列前三。

师:材料反映了当时人们心中崇拜对象的变化,由过去代表传统思想的孔孟变为代表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领军人。

从这一变化我们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后人们的发生了改变。

这说明了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师:我再来下下面的材料:材料二:“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我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

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爸爸!你一定要强迫我,我便只有自杀了!”——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自觉的女子》师:从这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在开始反抗传统礼教、反对权威,人们意识到传统礼教对人权的漠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