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鼠疫ppt-鼠疫诊断与防治

鼠疫ppt-鼠疫诊断与防治

7、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 、脑脊液浑浊(疑似脑膜炎型鼠疫)。
39
确诊病例诊断标准
疑似鼠疫病例同时具备下列1或2项者为 确诊病例:
1. 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 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骺取 材标本, 分离到鼠疫菌。
2. 患者2次(间隔10d)采集血清,用间接 血凝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甲类传染病:强制管理
2
鼠疫的流行历史
三次世界性大流行:
公元六世纪
公元十四世纪
公元十九世纪末
死亡1亿4千万人,大 大超过一、二次世 界大战的死亡人数
17世纪伦敦人为 躲避鼠疫纷纷出逃 3
画家笔下的欧洲鼠疫图
4
苏拉特风暴
• 1994年印度苏拉特市发生肺鼠疫 流行。
• 传遍该国9个邦。 • 发现鼠疫患者5722例,死亡56例。 • 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 直接经济损失70亿美元,间接损
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
31
图7 败血症型鼠疫
32
实验室检查
33
一.常规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大多升高,常达 20~30×109/L以上。初为淋巴细胞增高, 以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红细胞、血 红蛋白与血小板减少
(2)尿 :尿量减少,有蛋白尿及血尿。 (3)大便 :肠炎型者呈血性或粘液血便,
发病急骤,不同程度的全身毒血症状,寒战 高热,体温突然升至39℃~41℃;
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伴有烦躁不安,意识模 糊,心律不齐,血压下降;
颜面潮红或苍白,结膜充血,表情恐怖不安, 步态蹒跚, 皮肤黏膜出血。
16
腺鼠疫
最常见:占85~90%。 多为单侧急性出血性淋巴结炎:受侵部位所属
失达200余亿美元。鼠疫再一次给
人类警示,“瘟疫”依然存在。
我国鼠疫流行史
最早于14世纪世界大流行传入;
1991-2003年发生人间鼠疫640人,死亡54人。
病人主要是农牧民,大都因猎捕或剥食旱獭所 感染,多见于西北牧区和青藏高原
我国有11类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于19个省 区,不断有动物鼠疫流行,近十年人间鼠疫病 例数逐年增多。
26
原发性肺鼠疫临床特点
呼 咳嗽咳痰逐渐增多,咯粘性或大量血性泡沫痰;

道 胸痛,呼吸困难,缺氧,有“黑死病”之称;


特 胸部检查所见与危重的临床症状不相称。


胸片呈支气管肺炎改变

肺部仅闻局限性,散在性湿罗音。
27
原发性肺鼠疫转归
治疗不及时,一般于2~3 日死亡,最早者数小时死亡。
者是人间鼠疫的重要传染源。 腺鼠疫患者仅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吸血
时才起传染源作用 染疫蚤类
9
传播途径
经鼠蚤传播: 以蚤为媒介,构成“鼠→蚤→人”的 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 式。 蚤粪也含有鼠疫杆菌,可因搔痒进入皮内。
呼吸道飞沫传播: 肺鼠疫患者可借飞沫构成“人→人 ”之间的传 播,引起人间的大流行。
7
病 原 学---鼠疫耶尔森氏菌
(Yersinia pestis)
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 两端钝圆,两极浓染 无鞭毛,无芽孢,不活动 早期培养可有荚膜。 普通培养基生长良好但缓慢 在脓液或痰液中可存活10-
20天,鼠蚤体内可存活1个 月以上
8
流行病学
传染源 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 鼠疫患者(肺鼠疫、败血型鼠疫)及带菌
培养常阳性。
34
细菌学检查
采淋巴结穿刺液、脓、痰、血、脑脊液 涂片找鼠疫耶尔森菌(G-两端浓染的短
杆菌) 细菌培养。
35
血清学检查
间接血凝(PHA) : 用 F1 抗 原 检 测 患 者 或 动 物 血 清 中 F1 抗 体,F1抗体持续1~4年。 故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及回顾性诊断。
好发部位:腹股沟70%,腋下20%,颈部10% 转归:
治疗及时,10~15天内消退痊愈,可遗留小硬结 治疗不及时,1周后腺肿化脓破溃,常继发败血症
或肺鼠疫,严重者死于严重毒血症、心衰、休克, 一般需 2~3个月才能愈合 。
19
图2 腹股沟淋巴结
鼠鼷淋巴结
腹股沟淋巴结
20
图3 腋下淋巴结
荧光抗体染色检查(FA): 用荧光标记 的特异性抗血清检测可疑标本,特异性、 灵敏性较高。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F1 抗体,适合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36
鼠疫的诊断
流行病学依据 临床表现 细菌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
37
疑似鼠疫诊断标准
一、流行病学: 患者发病前10天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
28
败血症型鼠疫
临床上最凶险的一型:
原发性败血症型鼠疫: 又称暴发型鼠疫,少见,因免疫功能
差,菌量多,毒力强,所以发展极速; 继发性败血症型鼠疫:
继发于肺鼠疫或腺鼠疫,开始为原发 疾病的表现,是由于未治疗或治疗不当病情 恶化所致。
29
败血型鼠疫特点
常突然寒战高热或体温不升,剧烈头痛,神 志不清,狂躁不安,谵妄等,颜面呈恐怖、 痛苦、狰狞表情;
6
浙江省鼠疫疫情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年代,鼠疫曾经过福建侵入 浙江南部地区
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曾经惨无人道地 在浙江使用细菌武器,污染了浙江北部地区
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人间鼠疫在浙江停止流 行
2002年10月-2004年7月:龙泉、庆元发现 108例鼠疫F1抗体阳性者,为非现症病人但历 史上受过疫菌感染,推测我省历史流行较记载 的要严重的多。
痰中含有大量的鼠疫菌,可成为引起原发性 肺鼠疫的传染源。
25
原发性肺鼠疫临床特点
鼠疫临床上最严重的类型 病死率极高 流行病学意义最大
潜伏期短,发病急剧;
除严重的毒血症状外,有呼吸道感染的特殊症状;
•高热,达40℃~41℃, •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 •脉搏细速每分钟120~130次; •呼吸急促24-32次/分或更多。
鼠疫 (plague)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六医院 丽水市人民医院 感染科 吕娇健
1

概念:是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烈性传

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
传播途径:通过带菌的鼠蚤或经皮肤、呼 吸道传入。
临床特征: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 向、肺部特殊炎 症等。
发病急,传染性强,病程短,病死率高 三次世界性大流行
疑似败血型鼠疫)
3、咳嗽、胸痛、喀痰带血或咳血(疑似肺鼠疫)。
38
疑似鼠疫诊断标准
4、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疑似眼型 鼠疫)。
5、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症候群(疑 似肠型鼠疫)。
6、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 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 基底坚硬。水泡破溃, 创面也呈灰黑色(疑似皮肤型鼠疫)。
12
发病机制
13
临床表现
潜伏期:1-8日,肺鼠疫为几小时至3日 突然起病 临床表现与感染类型相关
14
临床分型
1.腺鼠疫 2.肺鼠疫 3.败血型鼠疫 4.皮肤型鼠疫 5.肠鼠疫
6.眼鼠疫 7.脑膜炎型鼠疫 8.扁桃体鼠疫 9.轻型鼠疫 10.隐性感染
15
各型鼠疫的一般症状
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 人,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二、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青 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4h内迅速恶化并具有下列 症候群之一者:
1、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疑
似腺鼠疫)。
2、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40
鉴别诊断
腺鼠疫
急性淋巴结炎:常有局部原发病灶,全身 症状轻,常有淋巴管炎,流行病学史及 淋巴结穿刺涂片有助鉴别。
丝虫病:见于丝虫病流行区,淋巴结炎常 伴有淋巴管炎,全身中毒症状轻,血涂 片查到微丝蚴有助鉴别。
41
鉴别诊断
肺鼠疫
大叶性肺炎:突起寒战、高热,咳嗽、胸痛、铁锈色 痰,呼吸音减低,有湿罗音,痰涂片可见大量革兰 氏阳性球菌 ,胸部X线检查显示段或叶性均匀一致 的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
21
图4
颈部淋巴结
22
图5鼷腺肿大
23
肺鼠疫
按感染途径分型: 原发性肺鼠疫:
病菌直接经呼吸道吸入繁殖,继而波及肺部
继发性肺鼠疫:
原发性腺鼠疫或败血症型鼠疫患者的病菌经 血液循环进入肺组织所引起。
24
继发性肺鼠疫
发病前,有原发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症状;
继发肺鼠疫时,常表现为病势突然剧增,出 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随之咯出稀薄泡 沫样血痰;
经皮肤伤口传播 : 因直接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或剥食患病啮齿 动物的皮、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
10
23
1
4
5
1.自死鼠 2.蚤菌栓 3.叮咬手臂 4.叮咬身体 5.腹股沟鼠疫
易感人群
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隐性感染多 职业关系较密切:狩猎、疫区放牧、
屠宰等职业易感染发病,其他类职业 就较少见 ;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 一定免疫力。
钩端螺旋体病肺出血型:有疫水接触史,腓肠肌握痛, 淋巴结肿痛较轻,最终需病原学和血清学鉴别。
肺炭疽:临床表现极为相似,痰涂片及培养查到G+竹 节状炭疽杆菌可资鉴别。
42
鉴别诊断
败血型鼠疫
炭疽败血症:可有皮肤黑痂溃疡及其周围广泛 的无痛性凹陷性水肿,血培养炭疽杆菌生长 有助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以发热休克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临床上有三红三痛、充血出血渗出改变及五 期临床经过、血出血热抗体阳性有助鉴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