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 PPT课件
• 查体:T39.3℃,P108次/分,呼吸急促, 表浅淋巴结无肿大,肝脾未及。
病例分析(2)
• 立即采咽拭子、痰、血液备检。 • 立即予链霉素针2.0 肌注 每日2次、四环素
0.75 口服 每日4次。第6天体温正常,予 链霉素针剂量减半,四环素片减量至0.5口 服 每日4次。 • 第12天痊愈,停药。
抗原结构及毒力因子
(2)v/w抗原 V——可溶性蛋白,胞质中 W——脂蛋白, 菌体表面
同时出现
合成受温度(37℃)控制。钙离子缺乏, 细菌生长受抑制,繁殖终止时大量合成
作用:抗吞噬、形成局部肉芽肿及促细菌在 细胞内存活,与细菌侵袭力和毒力有关
抗原结构及毒力因子
(3)鼠毒素(murine toxin,T抗原) 可溶性蛋白,具有外毒素性质,对鼠类有剧
• 少数患者病情极重,病菌直接入血并迅速 繁殖,称原发性败血症型鼠疫,病死率极 高。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基本病变: • 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性、
坏死性病变。 • 淋巴肿常与周围组织融合,形成大小不一
的肿块,呈暗红色或灰黄色。 • 脾、骨髓出血;皮肤黏膜有出血点,浆膜
腔血性积液;心、肝、肾见出血性炎症。 • 肺鼠疫的支气管及肺泡内有出血性、浆液
鼠疫耶尔森菌毒力有关抗原的编码基因
抗原结构及毒力因子
• 对外界抵抗力强,在寒冷潮湿的条件下不 易死亡。—30℃仍能存活,在干燥的痰和 蚤粪中能存活数周。冻尸中存活4~5个月。 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杀菌剂抵 抗力不强。
• 常用消毒剂如氯化汞、 甲酚皂、苯酚、氯胺T 钠均可将其杀灭。
流行病学特点
流行病学特点
• 鼠蚤是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 鼠—蚤—人 是主要传播方式
• 患者的痰、脓液。 • 病兽、家畜的皮、血、肉、唾液等可经破
损皮肤或黏膜使正常者受染。 • 人—飞沫—人,经呼吸道传播肺鼠疫常引
起人间肺鼠疫大流行。
流行病学特点
• 人群普遍易感。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长期 存在。牧民、农民、工人(养路工、司机)等 多见。患病季节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 况有关。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一、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 培养:需氧和兼性厌氧,普通培养基, 28℃~30℃,pH6.9~7.1。培养16~ 18h,用显微镜观察可见一层形状不一,浅 灰色小菌落,是培养初期的菌落特征。24 ~48h后可形成直径0.1~0.2mm,圆形, 中心突出,透明的浅灰色小菌落。72h后直 径4mm
• 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开始浑浊生长, 24h后沉淀生长,48h后形成菌膜,稍加震 动菌膜呈钟乳石状下垂。
三、临床表现
(3)肠炎型 除全身中毒症状外,有腹泻及黏 液血样便或有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等, 粪便可检出病菌。
(4)轻型 又称小鼠疫,有低热,患者局部淋 巴结可肿大,轻度压痛。血培养有时阳性 。多见于流行初、末期。
四、诊断
• 及时发现与确诊第1例患者,对鼠疫的控制 与预防极为重要。
病例分析(2)
• 细菌学检验结果:第1次咽拭子和痰中检出 鼠疫杆菌。第6、12日痰检鼠疫杆菌阴性。 每次均有采血查鼠疫杆菌阴性。
• 最后诊断:原发性肺鼠疫。
三、临床表现
• 其他类型鼠疫 • (1)皮肤鼠疫 出现疼痛性红斑点,数小时
后发展成水疱、脓疱,表面有黑色痂皮, 基底为坚硬溃疡,周围有暗红色浸润,颇 似皮肤炭疽。 • (2)脑膜脑炎型 多继发于腺型或其他型鼠 疫。出现脑膜脑炎症状时,脑脊液为脓性 ,涂片或培养可检出鼠疫耶尔森菌。
抗原结构及毒力因子
(1)F1抗原(fraction 1 Antigen) 质粒编码,构成荚膜,一种糖蛋白,不耐热 ,100℃15分钟失去活性。F1 抗原具有抗 吞噬作用,是该菌重要的毒力成分,也是 鼠疫耶尔森菌的保护性抗原。 合成受温度(37℃)控制 特异性高,免疫原性强,抗体具有免疫保护 作用。
三次世界人间鼠疫大流行
首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疫情持 续了五六十年,流行高峰期每天死亡万人 ,死亡总数近一亿人。
三次世界人间鼠疫大流行
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14世纪,持续近 300年。这次大流行仅在欧洲就造成2500 万 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 大利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
三次世界人间鼠疫大流行
起病急、发展迅速,中毒症状严重,面部 潮红,眼结膜充血,发绀,起病2天内出现 剧烈胸痛、咳嗽、咳大量泡沫或鲜红色血 痰,痰中含菌,呼吸急促,可出现胸膜摩 擦音。
三、临床表现
肺鼠疫 胸部x线呈支气管炎表现。可因休克、心衰 于2~3天内死亡。 原发性肺鼠疫多为单侧肺局限性病灶,继发 性多为双侧肺浸润病变。 临终前患者全身皮肤由紫癜而变黑,故有“ 黑死病”之称。
•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29岁,内蒙人,1998年8
月20日因2日来右侧腹股沟部剧痛,高热而 就诊。患者于3日前由内蒙来京,途中突然 发病。检查:T 41℃ ,P 130/min, R 30/min. BP 90/70mmHg,重病容,烦躁 不安,脉细弱。右腹股沟淋巴腺约5cm,边界 不清,明显红肿,周围组织明显水肿,拒 按。无波动。淋巴腺抽取发现Gram(-)小 杆菌。
进入21世纪鼠疫流行有增无减,第一年就 有11个国家报告人间鼠疫。
鼠疫屠城:1910-1911年东北鼠疫
一只旱獭引发的灾难--1910年10月25日, 满洲里首发鼠疫,11月8日即传至北满中心 哈尔滨。之后蔓延开来,不仅横扫东北平 原,而且波及 河北、山东。
鼠疫屠城:1910-1911年东北鼠疫
性渗出
• 潜伏期数小时至一周。曾预防接种者可延 至12天。
• 除其他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 致相似,表现为寒战、高热伴头痛、头晕 及消化道症状,50%以上的腺型、败血型 鼠疫患者有呕吐、腹泻,重者很快陷入极 度虚弱状态,早期出现意识不清、烦躁不 安、谵语及步态蹒跚。
流行病学特点
• 流行范围扩大,四川、西藏、广西、贵州 新疫源地不断被发现;
• 云南、广西等间隔多年再度暴发; • 鼠疫向城市及人口密集区逼近,拉萨、昆
明等; • 远距离传播构成新威胁,青海、甘肃、西
藏。
流行病学特点
• 野生啮齿类动物是鼠疫的主要储存宿主和 传染源。
• 非啮齿类野栖动物如狐、 狼,家养动物如狗、猫、 骆驼、羊、猪等。 人鼠疫传染源以家鼠、 旱獭以及各型鼠疫患者 (肺鼠疫患者)为主。
三、临床表现
败血型鼠疫 • 原发者病情险恶,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
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大。 皮肤黏膜出血、呕血、鼻衄、便血或血尿 ;极易发生DIC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 24 h内死亡。病死率几乎高达100%。 • 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可继发于肺鼠疫或腺鼠 疫,症状轻重不一。
三、临床表现
肺鼠疫
第一节 鼠 疫
• 鼠疫(plague)——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 的烈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 巴结肿痛、出血倾向和肺部炎症等,病死 率较高。
一、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 鼠疫耶尔森菌属于耶尔森菌属(Yersina)。 G-的卵圆粗短杆菌,单个散在,偶成双或 短链。新分离的菌株用亚甲蓝或吉姆萨染 色,显示两端浓染(由于细胞核质集中的 缘故),有荚膜无芽胞、无鞭毛。
病例分析(1)
• 1988年夏季,新疆某县青年男性哈萨克族 牧民因急病死亡。
•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该牧民5天前曾剥旱獭 皮。2天前开始出现发热、头痛、胸闷、咳 嗽、咳血、步行蹒跚,感全身不适,并逐 日加重。病后2天未经治疗死亡。与他同屋 居住者在次日出现类似症状。
病例分析(1)
• 取死者肝组织和腹股沟淋巴组织,反向血 凝试验测FI抗原,结果呈强阳性。
三、临床表现
腺鼠疫 • 以全身中毒症状和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
突然寒战,高热,头痛,局部淋巴结肿大 ,约1-10cm,呈单个或成串的不规则结节 ,坚实无波动,表面皮肤红肿,有明显的 疼痛和压痛,常因剧痛而不能活动。继而 发生坏死和脓疡。可发展成败血症、严重 毒血症及心力衰竭或肺鼠疫而死亡。
三、临床表现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东南的 19个省、自治区、295个县。
疫源地总面积140余万平方千米。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名称
1.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2. 天山山地灰旱獭—长尾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3. 帕米尔高原长尾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4. 呼伦贝尔高原蒙古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5. 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6. 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7. 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8. 锡林郭勒草原布氏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9. 滇西北山地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10. 滇粤闽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11. 青藏高原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12. 准噶尔盆地大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第三次 19世纪末(1894年),流行持续 到20世纪中叶,暴发于中国广州、香港, 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 家的沿海城市及其附近内陆居民区,死亡 约1200多万人。
世界鼠疫的流行趋势
1980-1999年的20年间,全世界后10年 (1990-1999)鼠疫病例数是前10年 (1980-1989)病例数的2.93倍,说明世 界鼠疫疫情呈上升趋势。
• 在死者鼻孔血性渗出液、咽喉分泌物、肝 、脾、肺和心脏血样本中均检出鼠疫杆菌
• 诊断:原发性肺鼠疫,继发性败血症型鼠 疫。
病例分析(2)
• 青年男性,哈族牧民,与案例(1)死者生 病期间有过密切接触。次日感全身不适, 发热、头痛、咳嗽、痰中带鲜血,伴胸闷 气促。自服金霉素0.5,共服3次,下午病 情加重。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 鼠疫杆菌侵入皮肤后,靠荚膜、v/w抗原抵 抗吞噬细胞吞噬,先在局部繁殖,随后又 靠透明质酸及溶纤维素等作用,迅速经由 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繁殖,引起原发性淋 巴结炎(腺鼠疫)大量病菌及毒素入血导致全 身感染、继发性败血症和严重中毒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