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PPT课件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PPT课件

文中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 分别从那几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 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角度:求知方面--应该虚心求教、实事求是
启发: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 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 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 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 更多的知识。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大家都知 道的一个为人准则,但下面这个故事就大相 径庭了。 • 有一位哲学家,海边亲自经历了一艘客 轮遇难,船上的水手、乘客没有一人得以生 还,他痛骂上苍不讲理,难道就因为一个罪 犯在这艘船上,竟然让众多无辜的乘客同样 受害吗?。当他正在怒骂的时候,有一只蚂 蚁突然咬了他,这位哲学家更生气民,随即 踩死了其它所有的蚂蚁。天神在这个时候现 身了,用拐杖敲着哲学家,说:“哈哈!你 用上苍的方式,对待可怜渺小的蚂蚁,难道 你还有资格去说上苍吗?”
可举反例揠苗助长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 破茧伤蝶……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也。大车无輗(ní ),小车无軏(yuè), 其 何以行之哉?'
重点翻译: ①其:副词,怎么;
②何以行: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翻译参考: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 可以的.就像大车没輗 ,小车没有軏一样, 那它靠什么行走呢?”
• • •

• •

翻译参考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说:‘努力做到使粮食充足、军备 强大、人民信任统治者。‘ 子贡说: ‘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 项中哪项可以去掉? 孔子说: '军事。‘ 子贡说: 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 可以去掉?‘ 孔子说: 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 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9;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 重点翻译: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①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充足
②必不得已:隐含假设关系,“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
③何先:宾语前置,先何,先(去掉)那一项
可用反面例证(如南郭先生的不懂装懂)
(2)子曰:“不曰‘如之何,
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 矣!"
翻译重点:
①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 办”或“怎么”;
②末:指没有办法;(总)拿他没有办法;
③已矣: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翻译参考:
孔子说:"不说'怎么办, 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 办了."(我拿他也没有办法)

(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 小利则大事不成。'
重点翻译:
①问政: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
②无:通“毋”,不要; ③欲速:做事情贪快
角度:从政方面 ----欲速则不达
启发:
“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 对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文中孔子强 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 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 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 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
重点翻译:
①躬自 :自身,自己
②厚,薄:多,少; ③远:形容词作动词,避免.
翻译参考: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 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
角度:与人相处方面-----责己严,待人宽
启发: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 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 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 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 少的原则。
•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翻译参考: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义发扬光大,不 是道义能使人光大。'
理解:
人必须先修养自身,扩充自身,提高自己, 然后才可以将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 将道作为装点门面用的工具,哗众取宠,那就 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为。
(7)子曰:“躬自 厚而薄 责于人,则远怨矣."
(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翻译参考: • 孔子说:“犯了过错却不知改正,这 才是真正的错”
(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 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点翻译: ①之1:结构助词,译为“的”;
②食:通“蚀”;
③之2:代词,他。
④更:改正(变)
翻译参考: 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 错,人们都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 人们都仰望着他。
角度:解决问题时----勤于动脑
• 面对问题,不停念叨“怎么办,怎么 办”,说明他在动脑筋,在做着解决问题 的努力。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学到知 识。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 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 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 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 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 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 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 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勤于思考和实践 取证的精神,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 笔谈》。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1)子曰:“由,诲女知 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是知也。”
①诲:教导;
②女:通汝(rǔ)你;
③为:表判断,相当于“是”
④是:指示代词,“这”.
知 1: 明白 ; 知 2: 知道 ; 知 3: 通智 , 智慧 , 明 智.
翻译参考: 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 知识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 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 明智的!
(5)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翻译参考: 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 角度:对待错误-------知错能改 启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 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 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 坚持错误,不加改正。 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 语言,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 的唯一正确态度。 (可以李逵负荆为正例,以孟德杀伯奢为反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