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血液循环(一遍过)

第四章 血液循环(一遍过)

动脉血压增高如何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答案所选答案:正确答案:⒈动脉压↑→搏出量↓→心室余血量↑充血量↑通过异长调节使搏出量恢复正常水平⒉能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心肌收缩能力↑(等长调节)继续保持适当的心输出量⒊长期动脉压↑,心肌肥厚,发生病理改变,泵血功能下降问题35需要评分5.简要说明心室肌细胞膜Na+通道的特征 ?答案所选答案:正确答案:⒈电压依从性⒉激活快.失活快⒊被TTZ阻断问题36需要评分6.心肌细胞膜慢Ca2+通道的特征?答案所选答案:正确答案:⒈激活.失活.复活都较慢⒉对Ca2+通透性高⒊电压依从性⒋可被异搏定等阻断问题37需要评分7.简要说明浦肯野细胞自律性形成机制答案所选答案:正确答案:内向If(起搏电流)逐渐增强外向Ik逐渐衰减问题38需要评分8.简要说明决定和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答案所选答案:正确答案:⒈最大复极电位水平⒉阈电位水平⒊4期自动除极速度问题39需要评分9.简要说明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答案所选答案:正确答案:⒈抢先占领⒉超速压抑问题40需要评分1.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是怎样活动的:为什么说心率加快对心脏不利答案所选答案:正确答案: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机械活动,均可区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

但两者在活动的时间和顺序上并非完全一致,心房收缩在前.心室收缩在后。

一般以心房开始收缩作为一个心动周期的起点。

如正常成年人的心动周期为0.8秒时,心房的收缩期为0.1秒,舒张期为0.7秒。

当心房收缩时,心室尚处于舒张状态;在心房进入舒张期后不久,紧接着心室开始收缩,持续0.3秒,称为心室收缩期;继而进入心室舒张期,持续0.5秒。

在心室舒张的前0.4秒期间,心房也处于舒张期,称为全心舒张期。

一般来说,是以心室的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标志。

在心率增快或减慢时,心动周期的时间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但舒张期的变化更明显。

心率增快时,心动周期持续时间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相应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较大。

而心舒期是心室充盈的时期,也是心脏得以休息和获得血液供应的主要时期,因此,心率增快时,不仅不利于心室的充盈,也不利于心室休息和供血,使心肌工作的时间相对延长,休息时间相对缩短,这对心脏的持久活动是不利的。

同时,心率过快时由于心脏过度消耗供能物质,会使心肌收缩力量降低,加之充盈的不足,因而会明显降低心输出量。

问题41需要评分2.列表比较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产生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答案所选答案:正确答案:将心音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其意义列表如下:心音原因特点意义第一心音心室肌收缩引起的房室瓣关闭及音调低.持续反映心肌收缩力.血流撞击心室.动脉壁引起的时间长强弱及房室瓣功.振动能状态第二心音心室舒张早期发生半月瓣迅速音调高.持续反映动脉压的高.及血流撞击大动脉根部引起时间短半月瓣的功能关.的振动低闭及状态问题42需要评分3.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简述其影响机制。

答案所选答案:正确答案: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

故凡能影响搏出量和心率的因素都能影响心输出量。

有以下几方面因素:A.心肌的初长度:即前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的机制,在一定初长范围内,心肌收缩力可随心肌纤维初长(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增加而增加,即在生理范围内,心脏能将回流的血液全部泵出,使血液不会在静脉和心房中蓄积。

B.心肌收缩能力:是指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

心肌收缩能力是心肌细胞功能状态的一种表述,与心脏搏出量或每搏功呈正变关系。

搏出量的这种调节与心肌初长度无关(故又称等长自身调节),而是通过调节心肌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实现的。

C.后负荷:心室的后负荷是指动脉血压,它的变化可影响心室肌的收缩过程,从而影响心搏出量。

如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动脉血压升高,会直接引起等客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

所以为克服后负荷的增加,必须增强心肌的收缩力量,才能维持一定的搏出量。

D.心率: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加快,可增加每分输出量;但是当心率太快时(>180次/分),由于心室充盈不足,每搏输出量降低,反而使每分输出量降低;而心率太慢时(<40次/分),心动室的充盈量接近极限,充盈量和每搏输出量不再相应增加,也使心输出量减少。

问题43需要评分4.简述心肌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意义答案所选答案:正确答案:心肌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发生一系列周期性变化,该周期性变化的过程及其意义为:(1)有效不应期;从0期去极化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复极化达-60mV这段时间内,即使给以超过阈值的刺激,也不能再次引发动作电位产生。

(2)相对不应期:膜电位3期复极从-60mV—-80mV期间内,兴奋性有所恢复但仍低于正常,须用阈上刺激才可引发动作电位再次产生。

(3)超常期:膜电位由-80mV恢复到-90mV之前的时间内,兴奋性高于正常,用比阈刺激稍弱的刺激也能引发动作电位再次产生。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钠通道的状态有关。

由此可见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持续到心室机械收缩的舒张早期结束,在此期内,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心肌再次发生兴奋和收缩,因此心肌不会象骨骼肌那样发生强直收缩,从而保证心脏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以实现其持久的泵血功能。

问题44需要评分5.试述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的形成机制及其意义。

答案所选答案:正确答案:浦肯野细胞属于快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细胞属于慢反?的4期都不稳定,有自动去极化,其形成机制如下:(1)窦房结细胞:4期的自动去极是由随时间而增长的净内向电流所引起。

它是由Ik.If和Ica-T三种离子电流所组合而成。

①Ik通道是时间依赖性的,在3期复极达-40mV时便开始逐渐失活,因而在4期K+的外向电流出现进行性衰减,这是窦房结自律细胞4期自动除极的最重要的离子基础。

②If是一种进行性增强的内向离子流(主要为Na+流),这是向细胞膜复极化或超极化方向激活的离子流,其最大激活电位为-100mV,由于窦房结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仅为-70mV,所以If流在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去极过程中虽有作用,但比Ik小得多。

③在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去极过程的后半期,还存在一种缓慢内向电流Ica-T,即T型钙通道,其阈电位约为-50mV—-60mV,在自动除极的后半期起作用。

在三种电流的共同作用下,膜去极达-40mV,而引起下一个自律性动作电位。

由于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高,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作为心脏的起搏点控制心脏的节律性活动。

(2)浦肯野细胞:4期的自动去极化与窦房结细胞相比去极速度较慢,4期自动去极的离子基础主要有两种:①If流(为主):随时间而进行性增强的内向离子流(主要为Na+流),②Ik:逐渐衰减的外向K+离子流。

二者共同作用使浦肯野细胞的4期缓慢去极,当去极达-70mV时,才能引起下一个动作电位,但是在整体内因其自律性低于窦房结而不能表现出来,是潜在起搏点。

问题45需要评分6.试述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途径.特点及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

答案所选答案:正确答案:正常心脏兴奋由窦房结产生后,一方面经过心房肌传导到左右心房,另一方面是经过某些部位的心房肌构成的“优势传导通路”传给房室交界,再经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浦氏纤维传至左.右心室。

即窦房结一心房肌一房室交界一房室束一左.右束支一浦肯野纤维一心室肌。

兴奋传导的特点是:①心房肌的传导速度慢,约为0.4m/s,“优势传导通路”的传导度快,因此窦房结的兴奋可同时到达左.右心房,使之同步收缩;②房室交界传导性较低,每秒只有0.02m/s,因此在这里产生延搁(约0.1秒);③心室内传导组织传导速度为4m/s,高于心室肌,这样房室交界传来的兴奋可通过这些传导组织,很快到达左.右心室,使之产生同步性收缩。

兴奋通过房室交界传导速度显著减慢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它保证了窦房结所产生的窦性起搏节律总是先使心房肌兴奋并收缩,经过较长时间后再引起心室肌兴奋和收缩,形成了心房收缩在先,心室收缩在后,避免了心房.心室收缩重叠的现象,充分发挥心房的初级泵和心室的主力泵作用,使两者完成协调一致的泵血功能。

问题46需要评分7.心肌有哪些生理特性:与骨骼肌相比有何差异:答案所选答案:正确答案:心肌的生理特性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心肌与骨骼肌?较有以下不同:(1)心肌有自动节律性;骨骼肌无自动节律性。

在整体内,心肌由自律性较高的细胞(正常起搏点)控制整个心脏的节律性活动;而骨骼肌收缩的发生有赖于运动神经上的传出冲动。

(2)心肌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不发生强直收缩,而总是收缩.舒张交替进行以完成射血功能;骨骼肌的不应期很短,容易发生强直收缩,以维持姿势和负重。

(3)心肌的收缩有“全或无”现象,因为两心房.两心室分别组成两个功能性合胞体;骨骼肌为非功能性合胞体,整块骨骼肌的收缩强弱随着受刺激的强度变化和兴奋的肌纤维数目不同而不同;心脏上有特殊传导系统,保证心房.心室先后有序收缩,骨骼肌上不存在特殊传导系统,骨骼肌的活动受躯体神经支配(组成运动单位)。

(4)心肌细胞的终未池不发达.容积小.贮存Ca2+比骨骼肌少,所以心肌收缩更依赖于外源性Ca2+;而骨骼肌收缩不依赖于外源性钙。

问题47需要评分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答案所选答案:正确答案:动脉血压形成有赖于以下几方面:充足的循环血量(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决定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心脏射血(每搏输出量,心率)和外周阻力(小动脉.微动脉口径,血液粘滞度);同时,大动脉壁的弹性对动脉血压起缓冲作用。

动脉血压的形成过程:心室射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推动血液流动(动能),大部分用于对大动脉壁的扩张,即以势能形式暂时贮存。

在心舒期,大动脉弹性回缩,又将一部分势能转变为动能,使血液在心舒期继续向前流动,从而使动脉血压在心舒期仍维持在一定水平。

故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贮器作用(第二心脏作用)对血压具有缓冲作用,使收缩压不致过高,舒张压不致过低,并将心室的间断射血变为持续的血液流动。

同时,如果仅有心室射血,而不存在外周阻力,则心室收缩释放的能量将全部表现为动能,射出的血液将全部流至外周,因而不能使动脉压升高。

在机体内,外周阻力来源于血液向前流动时血流与血管壁的摩擦和血液内部的摩擦。

由于小动脉.微动脉对血流有较高的阻力,因此在心缩期内仅1/3血液流至外周,约2/3被暂时贮存于主动脉和大动脉内,主动脉压也随着升高。

心室舒张时,被扩张的大动脉弹性回缩,把贮存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外周方向推动,并使主动脉压在舒张期仍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每搏输出量:在外周阻力和心率的变化不大时,搏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大于舒张压升高,脉压增大;反之,每搏输出量减少,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