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

第二章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

用力越大。由光谱和量热分析表明,分子间作用力是高分子相容 的重要因素。因此,极性高分子共混时相容性一般较好,如在一 定AN含量范围内PVC/NBR,PVC与聚—
己内酯(PCL),在一
定VAC含量范围内PVC/EVA等;非(弱)极性高分子共混时相容
性一般较差,如PB/IIR,PE/PP,EPR/PP,PS/PB,PS/PP等;
含量的增加而增加,VAC含量为65-70%时共混物为单相,45%时
为两相。苯乙烯(St)与AN的无规共聚物(SAN)与PMMA共混时, AN含量在9—27%范围内时,电镜和力学性能表明二者相容。 分子内相互作用,与分子间相互作用一样,是影响共混物 相容性的重要因素。
3、极

高分子的极性愈相近,其相容性愈好。极性越大,分子间作
高分子间的
越接近,其相容性越好。例如,PVC
为9.4—9.7,在一定AN范围内
/NBR体系中PVC的 NBR的
为9.3—9.5,二者的 相近,相容性较好。
PVC与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物(EVA)、PS与聚2,6—二 甲基—1,4-苯撑氧(PPO)皆因 相近而相容。
PS与聚丁二烯(PB)的
(4) 扩散能力相近原则(分子动力学原则): 已知在界面层上两相高分子链段相互渗透,扩 散。若扩散能力相近,易形成浓度变化较为对称的 界面扩散层,提高材料物理、力学性能。 (5) 等粘度原则(流变学原则): 指两相高分子熔体或溶液粘度接近,易混合均 匀混合。若粘度相差较大、易发生“软包硬”,或 粒子迁移等流动分级现象,影响共混质量。
但是,也有例外,极性高分子共混时也会不相容,如PVC/ CR,PVC/CPE;非(弱)极性高分子共混时也会相容,如 PS
/PPO。
4、表面张力
熔融共混物,与乳状液相似,其稳定性及分散度由界面
两相的表面张力决定。对于高分子,当两相的接触角为零时,
其界面张力
可用下式表示:
12 2 1 ( 2 1 )
完全相容、部分相容与不相容
全互溶情形
常压下,若在确定的温度,两 相物质以任意配比混和都能互溶为均 一相体系,称为全互溶。其混合Gibbs 自由能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此时除满足必要条件△G m<0外, 还需满足充分条件(即极小值条件):
此时若要发生相分离,必使其 自由能增高,这种过程不能自发地进 行。由图可见,任何活化因素引起的 相分离都能在能量自动下降的过程中, 重新趋于一相。
(四)关于相容性的基本概念
一、完全相容、部分相容与不相容
1、相容性 ——指共混物各组分彼此相互容纳,形成宏观均匀材料的 能力。 2、按相容的程度划分为完全相容、部分相容和不相容。 (1)完全相容的聚合物共混体系,其共混物可形成均相体系。 聚合物对形成的共混物具有单一的Tg。 (2)部分相容的聚合物,其共混物为两相体系。 (3)不相容聚合物的共混物也有两个Tg峰,且两个Tg峰的位 置与每一种聚合物自身的Tg峰是基本相同的。
晶能力愈相近,其相容性愈好。凡能使分子链间紧密而又规整排 列的因素(包括构型和构象因素)皆有利于高分子结晶。 在非晶态高分子共混时常有理想的混合行为,如PVC/NBR、 PVC/EVA等;在晶态/非晶态(或晶态)高分子共混时,只有出
现混晶对才相容,如PVC/PCL,聚偏氟乙烯(PVF2)与PMMA,聚

较准确地
预测其相容性,而含有结晶高分子时就有偏差。
2、共聚物的组成
对于均聚物/共聚物体系,相容性与共聚物的组成有关。
NBR的
与AN含量有关。研究表明,AN含量20一40% 时NBR/
PVC的相容性不断增加。由电镜和Tg表明,NBR-18和NBR-26与 PVC只是有限相容,两相界面模糊,NBR一40与PVC溶液共混时才 是均相,只有一个Tg。在PVC/EVA中相容性随醋酸乙烯(VAC)
三、与共混物形态有关的其他要素
1、分散度 ——指“海-岛结构”两相体系中分散相无聊的破碎程度,可 以 用分散相颗粒的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来表征。 2、均一性 ——指分散相物料分散的均匀程度,亦即分散相浓度的起伏 大小。 3、相界面 ——两相体系分散相与连续相之间的交界面。
高分子—高分子共混原则
(1) 极性相匹配原则:两相高分子材料极性相似,有助于混溶。
(2) 表面张力相近原则(胶体化学原则):表面张力相近,易在 两种混合高分子颗粒表面接触处形成较稳定的界面层,从而 提高共混稳定性。 (3) 溶解度参数相近原则(热力学原则):两相高分子共混不同 于高分子溶液。两相共混的目的是取长补短,开发新性能, 因此并不要求两相一定达到分子级的均匀混合,而希望各相 保持各自的特性,一般要求达到微米级的多相结构即可,即 所谓“宏观均相,微观非均相”的分相而又不分离的状态。 但是,为了混合的稳定性,为了提高力学性能,要求两相颗 粒界面之间有一定的微小混溶层。溶解度参数相近有助于稳 定混溶层的形成。
共混组分的

愈接近( 12 愈小)两相间的浸润、接触和
扩散愈好,界面结合愈好。完全相容或不相容体系的性能都不 理想,最理想的是两相不相容但界面结合很好的多相体系,其
性能显著超过单一组分的性能,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值。
5、结晶能力
所谓结晶能力是指可否结晶、结晶难易和最大结晶程度。高
分子结晶能力愈大,分子间的内聚力愈大。因此,共混组分的结
两相能够互溶,但是体系处于亚稳定状态,受到外部活化因素的 影响,能够分离成Q’和Q”的两个相,称为亚稳态均相混合物的相分离。
由于聚合物之间的混合熵很小,所以仅当聚合物之间存
在很强的相互作用或者组分自身链段之间的斥力大于组分 之间链段的斥力时,才可能完全相容。真正在热力学上完 全相容的聚合物对并不多,大多数聚合物之间在热力学上 不相容或只有部分相容性。1972年,Krauser公布了342对 聚合物,其中只有33对完全相容,46对部分相容,其余都 是不相容的。
二、共混物的“均相”概念
高分子领域,即使在均聚物中,亦会有非均相结构存在,均 相体系判定标准: ——如果一种共混物具有类似于均相材料所具有的性能,认为 是具有均相结构的共混物。大多数情况下,,用玻璃化转变温度作 为评定标准,如果两种聚合物共混后,形成的共混物具有单一的 Tg,可认为是均相体系,如形成的共混物有两个,可认为该共聚物 为两相体系。
二、相容性、互溶性与溶混性
1、互容性 ——亦可称为溶解性。具有互溶性的共混物,指达到了分 子程度的混合的共混物。在聚合物共混物中,分子程度的混 合时难以实现的。这概念未得到普遍接受。 2、具有溶混性的共混物,指可形成均相体系的共混物。判据 为具有单一的Tg。溶混性的概念相当于签署相容性概念中的 完全相容。 3、相容性 可涵盖溶混性的概念,包含了完全相容、部分相容等情况。
2、高分子合金 ——指含多种组分的聚合物均相或多 相体系,包括聚合物共混物和嵌段、接枝 共聚物。且高分子合金材料通常应具有较 高的力学性能,可做工程塑料,在工业上 直接称为塑料合金。
高分子合金的概念不等同于聚合物共混物。
(二) 共混改性的主要方法
按共混时物料的状态分为熔融共混、溶液共混 和乳液共混等。
学角度而言,是指在任何比例混合时,都能形成分子分
散的、热力学稳定的均相体系,即在平衡态下聚合物大 分子达到分子水平或链段水平的均匀分散。
机械相容性(Compatibility),是指能得到具有良
好物理、机械性能的共混材料时聚合物共混物之间的相 容性。这时,共混时聚合物各组分间存在一定的相界面
亲合力、且分散较为均匀,分散相粒子尺寸不太大。
0.7),相容性较差。PVC 与 PB的
相差较大(

>1,为不相容体系。
但是,聚乙烯(PE)与异丁橡胶(IIR)的
相近
loga 却不相容。例如,高密度聚乙烯(HDPE)与IIR熔融共混时其
与组成的曲线具有负偏差(NDB),会出现极限相容性和相分 离 。 二 者 的 熔 体 已 经 分 相 。 类 似 的 还 有 : PB 与 天 然 橡 胶 ( NR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 )与聚甲基丙烯酸乙酯 (PEMA)、PMMA与聚醋酸乙烯(PVAC)等。 由此可见,对于非晶态高分子共混物可用
(三) 关于共混物形态的基本概念
一、共混物形态的三种基本类型
1、均相体系 2、“海-岛结构” ——是一种两相体系,且一相为连续相,一相为分散相。 3、“海-海结构” ——是两相体系,两相皆为连续相,相互贯穿。
均相体系共混物的性能往往介于各组分单独存在 时的性能之间,而两相体系共混物的性能,则有可 能超出各组分单独存在时的性能。
子材料的特殊性,动力学问题的研究在高分子体系研究中往
往非常重要。
影响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的因素
1、溶解度参数
高分子共混的过程实际上是分子链间相互扩散的过程, 受到分子链间作用力的制约。内聚能密度△E / V(简称 CED)是分子链间作用力大小的量度。但由于高分子不能 气化而无法直接测定其CED,因而常用溶度参数 的开方值)来表征分子链间作用力的大小。 (CED
一、熔融共混 ——将聚合物组分加热到熔融状态后进行共混,是应用极 为广泛的一种共混方法。 工业上熔融共混时采用密炼机、开炼机、挤出机等加工机械进 行的,是一种机械共混的方法。 工业应用的绝大多数聚合物共混物都是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 的。 二、溶液共混 ——将聚合物组分溶于溶剂后进行共混。 溶液共混主要应用于基础研究领域。 该方法简便易行、用料量少,制备的样品,其形态和性能与熔 融共混的样品有较大差异。 三、乳液共混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聚合物乳液进行共混的方法。
第二章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
—— 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聚合物共混与高分子合金的概念
1、聚合物共混物(Polymer Blend)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聚合物按适当的比 例,经混合制成宏观均匀物质的过程。共混的产 物称为聚合物共混物。 聚合物共混物不但使各组分性能互补,还可根据 实际需要对其进行设计,以期得到性能优异的新 材料。 由于不需要新单体合成、无须新聚合工艺,聚合 物共混物是实现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精细化、 功能化和发展新品种的重要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