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搭建交流平台展示活力课堂-精选文档

搭建交流平台展示活力课堂-精选文档

搭建交流平台展示活力课堂
初中教材选编的文言文, 既具有“工具性”――
丰富的语
法知识, 更具有丰富的“人文性”。

因为它大都是流传千古的经典美文,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与浓缩。

对此类文本的正确解读,
无疑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更好地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诵读感悟, 入境始与亲答谢中书》写的是山水
景物, 特别优美。

如何让学生理解
和体会这些语句的优美与精妙?诵读对这些美文的理解感悟无疑
是最佳的。

教学要进入到山水中去, 就是要让学生多诵读,在诵读
中进行品味想象, 从而理解此文的风景之美, 语言之美。

下面是教学片断。

学生自由朗诵之后, 老师问:
读着“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这里的山很高, 水很清。

生:登上山峰,眼前是一片云海。

往下一看,那清澈的潭水里
倒映着白云。

师:读“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鲜竞
跃” ,看到了
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清晨, 山里的雾渐渐散去,鸟儿醒来了。

一时百鸟齐鸣。

生: 猿鸟高兴地鸣叫,这是大自然的音乐。

生:夕阳西下,红光照着溪水,鱼儿也高兴地跳了出来。

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 课堂上学生自始自终读得兴味盎然。

其因是在诵读过程中心灵与文字的撞击, 形成“入境始与亲”的思想情感的共鸣和交融。

因此必须加大文言文语言的诵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 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叶圣陶早在60多年前就批评当时学生吟
诵的工夫太少,谆谆告诫国文教师:吟诵的时候, 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 内容和语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古人云: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通过诵读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诵读体验,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通过诵读体验,培养语言思
维能力。

二、角色变换, 互动出真知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 教师是教学活
动的组织
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

因此,应构建一种
对话型”课堂文化。

在学习王安石《伤仲永》时, 让学生给方仲永下评语,设计了让学生和仲永进行对话的教学过程, 由于学生的阅读角色发生变换, 他成了仲永的点评者, 读书也格外用心了。

生1:仲永,你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很聪明,是
个神童。

可是, 你不该年纪轻轻就把学习抛到脑后啊!你最终“泯
然众人” ,原因就是你放弃了学习。

人非生而知之, 不学习就没有
真正的知识。

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端重要的。

大概你知道
活到老 ,学到老”这句格言吧 , 请记住, 人的聪明来自学习。

生 2: 刀不磨要生锈 , 人不学要落后。

仲永 , 希望你牢记这条 真理。

虽然你落后了 ,别灰心 ,振作起来 ,努力学习 , 迎头赶上去 ,
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你。

生 3: 仲永 , 你的最大错误就是你把自己当成了天才。

天才就 是勤奋 , 就是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鲁迅先生说 : “哪里有天才 , 我 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

”仲永 , 只要你珍惜时
间,发奋学习 , 你就能成为真正的天才。

种形式的对话活动。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 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主体 , 以文本为中介而展开 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 , 包括师生、生生、师生 和文本之间互动 , 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 , 积淀语感 , 促 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

三、解读多元 , 推陈为出新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 既是对学
生生命
活动的肯定 , 也是对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和教 学规律的尊重。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 : “要变革梨子 , 因此, 关注“过程”
, 就是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 各
必须知道梨子的滋味,亲口尝一尝。

”所以,语文教学应该从理解
学生开始, 给学生一个学习体验的过程, 让学生在体验中敢想、敢说、敢于尝试、让学生在质疑探究中获得切身体验。

在教学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一文时 , 先抓住“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 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进行分析 , 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写景之妙。

然 后让学生说说“如果你面对这样的月下美景 , 你会发出怎样的感 慨呢” ,进而联想到苏轼当时的心境 , 从而引出对闲人的理解。

四、质疑探究 , 碰撞中升华
学起于思 , 思源于疑。

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 , 是一系 列思维的起点。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唤醒人天性中潜藏着的探索的 冲动。

教师要设法使学生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把问 的权利还给学生 , 使课堂成为学生“问”的天堂。

我们要让学生 明白提问题比不提问题好 ,多提问题比少提问题好 , 提高质量的 问题比提一般的问题好。

“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 ;石本无火 ,
相击而生灵光。

”有时学生提不出问题 , 教师还可以在平静的湖 面上投石击浪 ,于无疑处巧设疑 , 有意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在质 疑探究中碰撞出智慧 , 在智慧中升华。

现在的学生读《桃花源记》 , 大概首先会想到桃花源是个环 境优美、没有污染的旅游胜地。

这也未尝不可 , 但与文章的主旨
相去甚远。

要理解文章的主旨 , 就要抓住桃花源人来此地的原因
的态度:不足为外人道也。

通过对这两句话的质疑探究 , 就能很好 的解决对文章主旨的正确认识。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在的独特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
让学生关注“避秦时乱”这一句。

同时还要抓住桃花源人对晋朝
吹出的一股清新之风, 这股清新之风吹醒了学生沉睡的自我意识
吹开了学生待放的思维之花。

这股清新之风告诉我们: 语文阅读教学要多给学生一点体验的时间和空间, 要搭建多种交流平台,
要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尽情体验, 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尽情感受, 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生命活力的课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