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国际化战略方案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国际化战略方案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国际化战略方案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汽车产业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领先并最具典型意义的产业之一。

在产业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汽车产业发生了两个非常显著并相互关联的重大变化,一是产业链的全球化,二是大规模的跨国界重组。

这两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汽车产业的传统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的竞争模式和组织结构。

汽车产业全球进程的加快和国际汽车产业全球竞争的加剧,对国际范围内汽车产业的发展格局带来了深刻的、具有转折意义的影响,对正在进入快速增长时期的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尤为显著。

新时期下,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但同时也具有进一步提升要素禀赋和发挥比较优势的契机。

因此,首先有必要认真研究分析国际汽车产业的时代特征,以便于知己知彼,为我所用;其次应对新时期下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确定产业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路径。

新形势下我国汽车产业应确定“开放中确立大国竞争优势”的发展模式,抓住后WTO时期和产业全球化的有利时机,加快政策调整、体制改革和企业重组,培育和发展中国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并使之转化为竞争优势,大力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具体来说,产业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包括:培育积极而充分竞争的国内市场环境;着眼于全球战略的多个跨国公司进入,与国内优秀企业自主发展并举,最终整体上提高我国本土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开放中逐步融入汽车产业全球分工体系,将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净出口作为中长期目标;以中低级别家用车为重点的中期发展战略;面向全球市场的零部件工业重组;分阶段向产业增值链高端过渡。

1 汽车业全球化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K.Ohmae和W.Grieder(1997)认为经济国际化是全球经济和市场的一体化,其市场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而是对双方都有利的“正和游戏”,是世界资源的优化组合,绝大多数国家将在经济国际化过程中得到长远的比较利益。

他们还认为经济国际化是人类进步的先驱,因为它正促使全球市场与全球竞争的一体化的出现。

Serge J.Hoffmann(2009)结论得出:目前汽车业发生的变
化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变动,美国汽车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但其他区域如欧洲,日本汽车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汽车品牌势必将发生大的变化,这是显而易见的。

不论从品牌的角度还是从公司的角度来说,现在是重组并购的高峰期。

有的品牌已经易主,中国企业也开始收购一些海外品牌。

Karin.Berger (2010)总结说全球汽车工业的趋势是分担部分成本,并购和联盟将不可避免,这样既有利于巩固主要制造商在新兴市场的地位,也有利于为这些市场提供合适的产品。

金融危机深刻改变了汽车工业的格局,但全球汽车工业的重组才刚刚拉开序幕。

1.2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汽车业将逐渐从被动全球化转为主动全球化。

赵英(2006)经济全球化是资源配置上的全球化,是通过资本,技术,人才在全球的流动来带动全球经济加速发展,促进全球经济专业化分工,不断加深以及生产,销售,研发的进一步深入。

事实上,汽车工业的全球化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开始,主要体现在全球化市场已经成熟,生产高度集中在为数不多的汽车巨头手里,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全球进行。

这种全球化突出表现在跨国公司利用资源来组织生产和划分市场。

王志乐(2007)认为我们中国企业必须像全球公司那样,学会吸纳整合全球资源来参与全球竞争。

我们应对全球公司挑战的思路从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整合。

企业发展战略应当从过去20多年内向被动的全球化转变为外向主动的全球化。

首先是转变观念。

从民族工业思维上升到全球工业思维。

其次是转变思路。

从被动全球化转变到主动全球化。

最后是转变战略。

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企业发展自身规律,参与全球产业链合作。

李书福(2010)中国企业收购沃尔沃,使中国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知名汽车品牌,可以一举进入国际高端汽车市场并占有一定份额,同时可以掌握部分汽车核心技术。

这对中国从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变成汽车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 中国汽车业国际化发展道路
2.1 国外研究现状
Mckiney(2008)在过去将近12年的成长,中国已经超越德国和日本成为在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的汽车市场.全球的OEM厂商,如通用汽车,丰田和大众仍然是中国汽车市场份额中的领头羊. 虽然如此, 在中国政府的鼓励下,一些
本地成长的OEM厂商们,如奇瑞和吉利, 正在成为不仅仅是本地化的而且是全球的竞争者. 这种雄心的发生并不是遥远的过去。

但是,令人担忧的是,一些证据表明,中国的汽车制造厂商还没有做好全球化的准备. 在最近的J.D. Power 的"新车质量调查"中, 好几个中国厂商的最近的款式的车辆在独立的安全测试中只获得较差的评级.按我们自己过去和一些中国的主要的汽车厂商交往的经验,他们没有避免一些重要的缺陷,包括质量的不足, 能力管理方法,和缺少战略重点.中国的汽车制造商有一个巨大的快速增长的本地市场,允许他们快速扩展的运作,避免单纯依靠出口增长的风险。

和其他全球的制造厂商比较,中国的汽车制造厂商具有很大的成本优势,包括更低的资本和劳动力成本。

中国的汽车制造厂商一般通过比较廉价的劳动力代替比较昂贵的车间的自动化系统和设备。

按统计,甚至在最近的人民币升值过程中,中国的成本优势仍然达到30%到40%的水平。

基于全球对于低成本轿车的需求,已经中国品牌被部分西方消费者的逐步接受,从长期看,中国的汽车制造厂商有全球化的机会。

2.2 国内研究现状
郭炎(2007)认为中国民族汽车业要走出去,要选择国际化模式。

首先,企业必须拥有竞争性优势或内部优势。

第二,企业要通晓和理解拟进入目标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

第三,企业要使“走出去”的风险减少到最小,最好先尝试通过出口和契约等模式进入海外市场,等获得了足够的多国经营经验与能力之后,再考虑并购模式的实施。

汽车产业是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

扩大出口有利于推动汽车生产企业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在国际竞争中提升汽车产业发展水平。

汽车能否大规模出口已成为一个国家汽车产业是否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汽车整车出口,是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总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赵英(2006)中国汽车业全球化的挑战来自于国内汽车企业与跨国公司相比实力悬殊,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着被外资压制的现实和被控制的风险。

更关键的,是通过长期引进技术而形成的技术路径依赖已经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技术标准的混乱和复杂也不利于中国汽车工业技术体系的形成。

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开发能力需要在全球化竞争中进一步提高。

机遇在于全球化市场中,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资金,技术和人才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杨镭,潘悦.由控制投资转向控制竞争——跨国并购的竞争效应与竞争规制[J].财贸经济,2003(12).
[2]徐立军.外资并购国企的障碍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06).
[3]王国生.经济全球化下企业并购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05).
[4]臧跃茹.外资控股和并购国有企业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2(12).
[5]辛枫冬.从跨国公司“技术锁定战略”审视其“独资化”趋势[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02).
[6]陈友军.我国汽车产业前景预测与发展路径探讨[J]. 上海汽车,2006(01).
[7]胡亚会,苏虹. 我国汽车企业国际化现状分析[J]. 商场现代化,2006(07).
[8]黄哲睿.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与企业国际化分析[J]. 中国汽摩配,2006(06).
[9]苏晖. 汽车市场现状及变化发展趋势[J]. 中国汽摩配,广东2007(01).
[10]黄水灵.产业集群与我国的汽车业[J].北汽汽车,2003(03).
[12]张占斌.比较优势:中国汽车业的政策,模式,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3]成国荣.汽车全球化发展[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8.
[14]王家锦.世界制造业趋势[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15]陈挺.浅谈中国希望[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6]夏纳宏.全球化与汽车业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7]Krugman.History and industry location:the case of the US manufacturing belt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9(3).
[18]K.OHMAE.The End the Nation State[M]. London:imon & Schuster Ltd, 2009.
[19]Serge J.Hoffmann car industrial globalzation[M].London:Simon & Schuster 2005.
[20]Porter M.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london:Macmillan,20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