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音韵学基础汇编
▪ 所以,古代根据韵母韵尾的不同,还可将 韵母分成三类:
▪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的韵母,如[-i]尾 韵:微;[-u]尾韵:尤
▪ 阳声韵——以鼻音[m]、[n]、[ ]收尾的韵 母,如[-m]尾韵:谈;[-n] 尾韵:真
▪ 入声韵——以[p]、[t]、[k]收尾的韵母, 如[-p] 尾韵:合;[-t]声母后面的音素。
▪ 包括三个部份:韵头、韵腹、韵尾。
▪ 每个韵母含有韵腹,但不一定含有韵头和韵尾。
▪ 花hua(没韵尾)
拜bai(没韵头)
▪ 现代普通话中韵尾由[n]、[ ]、[i]、[u]充当, 韵头由[i]、[u]、[y]充当,在古代充当韵尾的
比现在多出了[m]、[p]、[t]、[k]等。
▪ “釅”韵中有有四个Ο将各个小韵隔开,可知“釅”韵 有“釅”、“脋”、“■”、“■”四个小韵。
▪ 二、中古的声母系统 ▪ 唐末和尚守温创立了三十字母以标明汉语
声母的类别。
▪ 稍后别人在此三十字母的基础上,整理出 了代表当时语音声母系统的三十六字母。
▪ 帮滂并明 ▪ 非敷奉微 ▪ 端透定泥 ▪ 知徹澄娘
调,分别对字音的声母、韵母、声调进行分析。 1、声母 声母、简称母,又称声纽或纽。指一个音节中居
于前面的辅音音素。 如果一个音节前面没有辅音部份,那么这个音就
有一个“零声母”。
▪
▪ 在“五四”前没有b、p、m、f等汉语拼音 字母,也没有ㄅㄆㄇㄈ等等注音字母,更 没有国际音标来注明不同声母的名称。
▪ 那时用汉字为汉语中的不同声母命名,在 属于同一声母的汉字中,取其中一个汉字 作为这个声母的代表,这种古代声母的代 表字被称为“字母”。如当时发[P]音的声 母就选用了“帮”字作代表字,发[P‘]音 的声母就选用了“滂”字作为代表字,所 取的只是帮、滂的声母,而不含韵母和声 调。
(平声字太多,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 不是声调不同)。
每卷根据韵的不同分成若干韵部,上平声28 个韵部,下平声29个韵部,上声55个韵部, 去声60个韵部,入声34个韵部,共计206韵 部。
摘自《广韵.去声卷第四》中的一段字:
酒醋味厚
齿
妨也
好
五十七Ο釅
■ Ο脋
■
▪
鱼欠切二
儿
许欠切二 儿
▪
厓下也丘 似瓶
▪ 3.补充条例:切语上字既系联为同类,然有实同 类而不能系联者,以其切语上字两两互用故也。 如多、得、都、当四字,声本同类。多,得何切; 得,多则切;都,当孤切;当,都郞切。多与得, 都与当两两互用,遂不能四字系联。……
▪ 陈澧据以上三个条例将《广韵》反切上字共系联 出40个声类,后人在此基础上又将反切上字系联 为51个声类,又进一步归纳为36个声母:
如以“东”字作为它所属韵部的代表字,这个韵 部被称为东韵部,简称东韵。凡是东韵部的字, 都与“东”字同韵。
▪ 东韵:东、菄、冻、童、筒、潼、洞、桐……
▪ 3、声调
▪ 声调又称字调,主要指字音音高的高低升 降变化。
▪ 传统音韵学将汉语的声调分为四类——平、 上、去、入。
▪ 前人又根据四种声调读法的不同把它们划 为两类,平声一类,仍为平声;上、去、 入为一类,合称为仄声。
草木无蔓也
▪ Ο■
■
Ο■
▪
釅切二
有耳
亡剑切一
▪ 说明:“五十七”表示去声卷第五十韵部;“釅”是这 个韵部的第一个字,是这个韵部的“韵目”,这个韵部
因此称为“釅”韵。
▪ “釅”又是所属小韵的第一个字,这个小韵也以它命名, 称“釅”小韵;这个小韵有两个同音字,即“釅”“齿 廉”; “鱼欠切”是这个小韵的读音;“釅”的意思 是“酒醋味厚”。
▪ 古代诗歌以平声和仄声对举,形成一种音 乐美。
一、中古韵母系统
中古时期(六朝到唐宋)的语音,以《切 韵》、《广韵》音系为代表。
《切韵》成书于公元601年,陆法言参考诸家 音韵、古今字书写成。
《广韵》公元1008年,陈彭年等奉诏修订而 成。这两本书从整个语音系统看,基本一 致。
现在中古音系统多以《广韵》为据,利用 《广韵》这部书可以推上推古音,下推近 古音、现代音,因而它受到历代音韵研究 者的重视。共收26194个字,全书按汉字平、 上、去、入声调不同分为五卷。
▪ 帮滂并明 ▪ 非敷奉微 ▪ 端透定泥 ▪ 知徹澄娘 ▪ ………..
▪ 章昌船书禅
▪ 这36字母不同于传统的36字母。 ▪ 见13张幻灯片
▪ 三、中古的声调系统
《切韵》《广韵》等韵书将中古声调分为四类, 平、上、去、入。
1.基本条例: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 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
同用,如:冬,都宗切;当,都郎切,同用都。
互用,如:当,都郎切;都,当孤切。都、当二 字互用。
递用,如:冬,都宗切;都,当孤切;冬用都, 都用当。可知冬、当、都归为同一声类。
2.分析条例:《广韵》同音之字不分两切语,其 两切语下字同类者,则两个反切上字必不同一 声类。见12张幻灯片。
音韵学基础
二、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的语音,以《诗经》 音为代表)
中古时期(六朝到唐宋的语音,以《切韵》、 《广韵》音系为代表)
近古时期(元明清是的语音,以《中原音韵》 为代表)
现代音时期(“五四”以后的语音,以现在 的北京音系为代表)
三、声韵调 传统的分析法把每个字音分成三部分——声、韵、
通常所说的押韵的“韵”是指韵腹和韵尾,不包 括韵头。两字只要韵腹、韵尾相同(声调也要求 相同),即为同韵字,可以在一起押韵。
故同韵字不一定是同韵母的字。
魏晋后出现了很多韵书,这些韵书按一定的读音 把众多汉字加以排列、将同韵的字归并在一起, 从而形成一个个韵部,又以韵部中的第一个字作 为各个韵部的代表字,这个代表字被称为韵目。
▪ 精清从心邪
▪ …………
▪ 《广韵》反映的语音系统早于三十六字母。 因而,两者的系统有所不同。现在我们谈 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一般指《广韵》的声 母系统而言。
▪ 我们能知道《广韵》所分的调类、韵部, 却不能从表面上看出它的声母系统,《广 韵》的声母系统是隐含于各韵部的反切之 中。
▪ 首先对《广韵》作整理声母工作的是清代 音韵学家陈澧,他用系联法分析了《广韵》 的声类和韵类,在系联反切上字时,创立 了三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