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城市规划

上海城市规划


在住宅建设中,配建相应的人防 工程,新居住区的地下人防工程 尽可能结合地面建筑,建成地下 连通的设施。
远期将建造一些与地下铁道相通 的大型地下商业街、救护站、油 粮库、车库、冷库等地下建筑。
在旧区重点改建地段、新区各级 公共活动中心附近、地质条件较 好的地区,多建一些高层住宅, 并建造一批办公、商业、居住等 相结合的高层综合楼。
七.城镇体系建设
有计划地建设郊县小城镇: 小城镇是广大农村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纽 带。今后要有重点地发展,如罗店、 泗泾、朱家角、亭林、堡镇等县属 镇,人口规模为0.5~2万人,吸引 服务范围约10万人左右。 自然村规划建设: 要与农副业生产规划结合起来,建 立多部门的经济结构,使农村剩余 劳动力离土不离乡。
二 城市起源
• 虽然现代考古已经证明上海文明史可 以远溯至6 0 0 0 年以前, 然而今黄 浦区老城厢才是上海历史直接的发祥 地。
• 北宋时期, 朝廷设立了负责酒类专卖 的官方机构——上海务。
• 南宋时期,朝廷设立了上海镇、上海 镇襟海带江, 原野衍沃, 川陆之产兼 而有之。 •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 公元1 2 9 1 年) 中央政府批准设立上海县, 次年正式 建县。
80年代中期以来,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上海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城 市面貌日新月异。
1992年,在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发表以后,上海又出现了1993~1995 年三年大变样的新局面。
一. 城市性质
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 1849年法租界也在护城河(今人民路) 以北,洋泾浜以南的地方建立。 • 租界的商业经济发展很快,仅几年后 ,租界内的商业贸易已有替代老城厢 之趋势。上海的经济中心向北转移。
#2
近代上海
——杨雅茹
1.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 2.近代城市规划形成 3.近代城市规划成熟
近代上海规划史
第一阶段: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 建设、老城区改造(1843~1927)
1.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 2.近代城市规划形成 3.近代城市规划成熟
未来上海展望
#1
古代上海
——崔艺耀 1 总述 2城市起源 3上海老城厢 4 历史变迁
历史沿革
一 总述
上海最早从东海之滨的小渔村开始,因港设县、以商兴市。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上海县至今,建城已有723年的 历史。
1843年上开埠成为城市近现代化的起点。城市空间从老城厢拓 展至租界(32.4平方千米),进而向外蔓延,形成租界和华界 共存的局面。在此后170年的历程中,随着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 变化,上海的城市职能也不断发生变化调整,并逐渐形成今天 的城市空间的格局。
大上海都市建设计划图
近代城市规划成熟
第三阶段:近代城市规划成熟及城市总 体规划(1942—1949)
第5期:太平洋战争爆发,欧美近代主义城 市规划的导人(1942~1945) 1942年太平洋战争之后,日军完全占 领租界。在《大上海都市 建设计划》的 基础上制定了《上海城市规划改订案》 此项规划是上海近代史上第一个“总体 规划”。
大上海都市计划二稿草图
大上海都市计划三稿草
#3
现代上海
——张璐璐
1.上海的城市性质和目标 2.城市总体规划 3.城市中心城区规划 4.生态,城镇,交通,绿
地规划
1949年12月,政务院邀请苏联专家希马柯夫、巴莱尼柯夫来上海指导 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 1953年9月,穆欣来上海指导编制《城市总图规划》,并作专题报告, 为上海引进了苏联城市规划理论和工作方法,推进了上海城市规划工作 的开展。 1958年,国务院批准将江苏省的嘉定、上海、松江等10个县划归上海 市,为上海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近代城市规划形成
• 欧美早期近代功能主义规划。正因 为直接影响《大上海计划》的是美 国近代城市规划,《上海市分区计划》 将整个上海城划分为五大区域:行政 区、工业区、商港区、商业区和住宅 区,对土地进行分区既避免投机和功 能的单一性,又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上海市市中心区域分区计划图
近代城市规划形成
• 区域规划理论。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 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 署。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 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规划和 区内规划,区际规划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 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区内规 划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 布局进行全面规划。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 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 设布局总体规划
大上海城市规划改订案
近代城市规划成熟
第6期:抗日战争胜利,城市总体规划的复兴与搁浅(1945~1949) 欧美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主导了中国近代城市规划。 田园城市理论、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理论、绿地带理论、区域规划理论 等都被引入中国,成为一些大城市重建与恢复规划的范型。
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 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 ﹐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 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近代城市规划成熟
第6期:抗日战争胜利,城市总 体规划的复兴与搁浅(1945~ 1949) 《大上海都市计划一稿》中规定 了用邻里单位构成市区的最小 单元.有区域规划理论的运用 。规划中还设置了若干卫星城 镇,疏散过剩人口。
大上海都市计划一稿(大上海区域计划总图)
近代城市规划成熟
《大上海都市计划二稿》显然是 受田园城市和有机疏散理论的 影响。 《大上海都市计划三稿初期草图》 仍运用了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理 论、绿地带理论、区域规划理论
六.住宅布局
上海的住宅紧张严重影响经济社会 发展和人民生活,在今后相当长的 时期内,住宅建设仍将是城市建设原则: “中心城—分区—地区—居住区”
使每个分区都具有居住、工作、劳 动、学习、游憩和发展经济、科技、 教育,加强行政管理等功能,并使 新区为邻近的旧区提供住宅建设条 件。
三网: 指规划上应进一步有机联系路 网、水网、农田林网的景观网 络 三环多轴: 考虑围绕中心城和各个中心城 镇的高速公路环、轻轨交通线 和一般公路线构成交通网络体 系 多带: 指要结合众多河流交织而成的 带状廊道, 进一步发挥生态服务 功能多层考虑综合的多层次的 城镇生态体系空间。
五.中心城总体规划
四.生态规划
上海总体生态格局呈现 “两江一河,一湾两山两片,三环五岛多点”的空间形态。 要进一步扩展区域空间,构建 “四区两片三核三网三环多轴多带多层多点”的总体框架。
四区: 城市生态安全关键控制区, 城市生态修复与重建区, 城市生态缓冲调控区, 城市生态适度开发与利用区 两片: 指浦西和浦东的集中城市化的区 域 三核: 与上海水环境和自然保护具有战 略意义的长江口近海海域, 陈行水库和青草沙水库,杭州湾 近海海域,淀山湖和黄浦江的水 源保护地, 准水源保护地 三个核心的生态功能区
1898年新绘上海城厢租界全图
近代城市规划形成
第二阶段:近代城市规划形成与城市 局部地区规划
• 第3期: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城 市规划的兴盛与确立(1927~1937) • 1927年。最早注意到上海的重要、 要把上海建成东方第一大港的国际 商港城市、且拟有“大上海建设计 划”的是孙中山先生。 • 巴洛克规划。 大上海计划图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基 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
其主要标志是六个基本形成,即: 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经济规模和综合竞争力; 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布局; 基本形成符合现代化大都市特点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布局; 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基本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 基本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体系。
上海城市规划
第十组:宋燕燕 张璐璐 杨雅茹 崔艺耀
上海城市规划
古代上海( 1919年以前) 近代上海(1919—1949) 现代上海(1949年以后) 1 总述 2城市起源 3 上海老城厢 4 历史变迁 1.城市性质及目标 2.城市总体规划 3.城市中心城规划 4.城市生态,交通,绿 地及城镇体系规划
•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 2 9 1 年), 元世祖忽必烈准将上海的建制由镇升格 为县。
• 从此以后,虽然上海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 发展, 然而却有26 0 余年的时间没有修 筑城墙。
明朝中叶, 城内已形成南北— —东西纵横交叉的街巷系统。 在县署的东西两侧辟有三牌楼 街和四牌楼街两条南北干道, 另有新衙街, 康蔺巷,新路巷 ,薛巷,梅家巷,观澜巷,宋 家湾,马家巷,姚家巷,卜家 巷10 条街巷,此外还增设了15 个里坊。 县城形成以县署为中心, 东, 西门为轴线, 城墙环围的城市 基本框架������ ������
第4期:日本侵占上海,殖民主义规划 的延续(1937—1942)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规划中特别 强调军中国传统城市布局与建筑形 式当作折衷事和交通运输方面的特 殊要求,表现出主义的一种式样来 创作。明显的殖民性、军事性。 在城市规划阶段上,日本采取了与 国民政府相同的顺序,即首先从市 区中心开始规划。
近代城市规划成熟
有机疏散理论 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 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 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把城市的 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 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
近代城市规划成熟
• 卫星城理论 卫星城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 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 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与大城市相对 独立的中小城市。卫星城是在“花园城市” 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要分散 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解决城市人口膨 胀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