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社会工作》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医务社工:狭义的医务社会工作是指在医疗机构围绕医疗过程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而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其内容主要是协助患者与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协调医患关系,发掘和提供患者所需要的社会资源。
医务社工起源于英国,发展程度最高的是美国;
美国著名医务社会工作者浦爱德在协和医院创建“社会服务部”,成为我国医务社工专业初步形成的标志;
社区照顾:在社区照顾、由社区照顾、为社区照顾P26
病情告知:病情告知是指医疗团队将病情的诊断结果、发展情况和治疗方案等信息如实告诉患者,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和自主决定权的行为。
患者对病情的认知及反应:
1.患者对病情的认知心态:屏蔽、怀疑、伪装、公开
2.患者的心理过程及行为反应分析:积极期、焦虑期、愤怒期、行为失控期、消沉期、接受
期
病情告知的实施方法:准备工作、传递信息、情绪回应、认知调节、拟定及追踪计划
病情告知技巧:
①掌握适当的时机和地点:
•患者主动询问或是患者有充分准备
•告知后不能立即离开,留时间给患者
•考虑保护患者的隐私,便于情绪表达
②适当的告知策略:
•留有余地,逐步接受现实
•分多次告知
•不欺骗患者
•充分发泄情绪
•注入希望
•与患者共同制订未来生活和治疗的计划
出院计划:
概念;出院计划是通过医院内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合作,整合医疗社区照护资源,帮助患者提高自我疾病管理水平,提升家庭对患者的照顾能力,促使患者从医院照顾环境顺利过渡到家庭照顾环境的过程。
目的:为了保证在出院后能够给患者提供持续优质的治疗和护理,使医院和社区服务能够连接在一起,以及保障其他有住院需要的患者,能够充分使用医院资源。
适应对象:高社会风险患者、滞院患者
高社会风险患者:是指遭遇多重问题,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受到严重损害,需要长期照顾和生活协助,但又缺乏社会支持且在取得资源上有困难的患者。
危机干预:是对处于困境或找挫折的人,予以关怀和帮助的一种方式。
适用于个人或群体性灾难的受害者、重大事件的目击者,有伤害自身和他人企图的人群。
临终关怀:
概念:当患有生命受威胁之疾病,协助患者及其家属增进生活质量,借由预防缓解痛苦及完善的评估,同时协助治疗疼痛或其他症状及其他身、心、灵、社会之相关问题,以达到患者与家属增进生活质量的目标。
目标:内心冲突的消除、人际怨恨的消除、特殊心愿的实现、尽未竟之事、亲朋好友道别
五全照顾模式——全人、全家、全程、全队、全社
哀伤辅导:
概念:哀伤辅导是负责帮助丧亲者合理的疏解悲伤情绪,使之顺利地过渡到日常生活状态。
哀伤辅导并不是帮助克服和抑制悲伤情绪,而是合理地疏解悲伤情绪,为解决因死亡事件所带来的丧亲者的不幸
悲伤辅导任务:1、接受事实,增加现实的失落感。
2、体会哀伤,协助处理已表达或潜在情感。
3、体验新生,协助克服失落后再适应障碍,鼓励与逝者告别
社会工作介入原则:①强化死亡的真实感,帮助丧亲者认知及感受失落。
②鼓励丧亲者适度地表达哀伤情绪。
③允许丧亲者无拘无束地哭泣。
④帮助丧亲者适度地处理依附情绪,增强开始新生活的自信。
⑤阐明“正常的”哀伤行为。
⑥允许有个别差异。
⑦给予持续的支持。
⑧评估转介的需要。
⑨注意特殊人群的哀伤辅导。
经济援助医务社会工作:
目标群体:外科(近80%患者);急诊、重症监护室;内科
目标群体存在的问题:·无法直接接触到救助信息,不了解救助申请的条件和途径。
·制度上不符合获得任何一种类别的经济援助服务。
·所获援助金额较小,无法满足患者的需要。
目标群体的需求:
①获取救助资源有关信息及救助条件的需求
②获得经济援助的需求
③增强治疗信心和社会支持网络的需求
经济援助医务社会工作者角色:支持者、协调者、资源整合者
经济援助服务流程及局限性:
流程: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
局限性:资源的有限
患者家属期望过高,过于依赖社工
易忽略其他方面需求
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协商解决、医调委调解、行政调解、民事诉讼
医疗纠纷形成期的干预计划;
①设定协商和解纠纷事件的目标。
②促进医患沟通。
③准确了解患者的目的和底线。
④上报医院纠纷处理委员会,尽早判断并提出是否应该赔偿的意
⑤司法解决
患者角色转换中的冲突:
A.角色行为冲突:不愿放弃原有角色
B.角色行为缺如:没有意识到或拒绝认同病人角色
C.角色行为减退:家庭或工作环境变化提出新要求,从病人角色中退出
D.角色行为强化:继发性获益
E.病人角色异常:夸大疾病的后果和影响;悲观失望;担心害怕
疾病的心理情绪反应:
1、按照来源
A疾病所致的心理情绪反应
B.对疾病产生的心理情绪反应
C.对环境产生的心理情绪反应
D.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情绪反应
2.患者类型
A.肿瘤患者的心理情绪反应
B.手术患者的心理情绪反应
C.外伤患者的心理情绪反
D.ICU患者的心理情绪反应
医务社会工作模式与路径:
实务模式:历史渊源、工作推进、公共关系管理、医患关系处理、志愿服务、康复医学
工作模式:专业+公益
发展模式:上海模式、广州模式、北京模式
工作路径:院前-院中-院后
服务方法:病房探访、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义工工作、慈善公益、实习督导、教学科研等
医务个案工作:是医务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协助服务对象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周围的资源,解决与疾病相关的心理社会问题,促进服务对象的自我
改变与成长,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进而使其恢复社会功能。
医务个案工作服务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行为治疗模式
认知行为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
危机介入模式
灵性理论
灵性的定义:• Bullis认为,从临床意义上讲,我们关于自己和世界的信仰即为灵性,它唤起感受并指引行动,最终成为我们的个人现实。
叙事治疗的主要观点
(1)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实,真实是持续被建构的。
首要的焦点是人们对人生经历的表达(2)人生经验有好有不好,但案主会表达的是不好的经验。
我们听到的往往是“充满问题的故事”
(3)在丰富的生活经验中只有少数会被我们表达,但其它非主流的故事中会发展出另类的、我们喜欢的反桥段故事
(4)从“充满问题的故事”之外寻找“边缘化的、遗忘的”经验,让案主理解“生活经验是多样的”
叙事治疗的技巧:
(1)问题外化将人与问题分开,即“问题才是问题,人不是问题”。
外化不仅是种技巧,更是一个态度。
(2)解构
(3)重写生命故事
医学道德的作用:维护作用、协调作用、约束作用、促进作用
双相障碍:
v 本病的特点是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
v 紊乱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躁狂发作),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降低和活动减少 (抑郁发作)。
v 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
社区精神康复的促成因素:住院综合征、去机构化运动、医学模式转变、抗精药物的发展应用、专业人员短缺
精神康复的内容:
职业/学业康复,能回归职场/学校参加工作/学习
社会康复:恢复正常的社会交往心理康复:认识、接纳疾病,接纳生病的自己
医学康复:祛除病症,防止复发
抑郁症
定义: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临床表现:情绪的改变、认知改变、躯体症状、意志与行为改变
特点:
三低
情绪低落——了无生趣,悲观抑郁,哀伤自卑
思维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加工困难
精神运动性迟缓——懒于活动,动作迟缓
•六无
无乐趣无希望无办法
无精力无意义无用处
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p生理:大脑神经递质五羟色胺的缺乏、失眠、身体疾病、家族遗传
p外界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春天气温升高
社会环境:社会发展速度过快节奏紧张、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无形的压力以及诱发因素的刺激
p心理:
童年成长经历与性格的养成自身性格
如:很早就学会不去关注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因此,他们善于照顾他人,自我要求过高,对他人期望过高,对爱永远不满足(早年爱的缺失),对丧失的恐惧。
产后抑郁病因:分娩因素、心理因素、内分泌因素、社会因素、遗传因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