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教案1语海畅游1 词语真有趣。
目的:积累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了解相同的单字经过不同的组合,在表达的意思上可能会有所变化。
学习步骤:①初读练习中词语,初步感受汉语言的的丰富性。
②自己尝试说出几组这样的词语。
如:著名——名著;队列——列队;来往——往来[可以发给学生纸条,让学生把自己想好的写下来]③让学生比较读练习中的两组词语,发现不同。
(字的位置变化,意思可能不变也可能变化)④让学生给自己准备的词语归类。
第二步和第三步可以调整,第二步调整后于第四步结合,课堂效果会有所不同。
2 读一读,想一想。
目的:通过实例,帮助学生发现并掌握对话的四种表现形式,能够正确的加点标点。
学习步骤:①讲解“对话”的组成——“文中人物语言”和“提示语”。
②让学生用不同符号(直线和曲线)标示出练习中所给例句的“人物语言”和“提示语”。
③读一读标示后的例句,结合“学习小伙伴”的提示,发现规律。
小结:提示语在前——“说”后点冒号;提示语在中——“说”后点逗号;提示语在后——“说”后点句号;没有提示语。
④到课本中找寻有关对话描写,印证规律。
⑤完成一组加标点练习。
⑥针对练习完成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当段落中出现两个人的对话时,学生不容易区分人物语言的归属,也就不容易判断对话表现方式)积少成多读读背背——《爱的奉献》目的: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进行必要的积累。
学习步骤:①诵读本单元学过的或课外收集到的诗歌,简单说说现代诗歌的特点。
②自由练读《爱的奉献》,班内展示。
③听歌曲《爱的奉献》,进一步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班内交流学习感受,试背诵《爱的奉献》。
阅读平台——《尝试》目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认识实际,深入理解短文,使学生明白做事要有信心,勇于面对困难,不懈努力,终会获得成功学习步骤:①解释“尝试”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曾做过怎样的尝试,结果如何。
②结合课后思考题,自由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
③通过不同形式交流初读成果。
(读出相关内容、概括主要内容、结合相关语句谈理解等均可)④围绕“短文为什么以‘尝试’为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理解短文。
⑤自由交流阅读后的心得。
能说会道——劝说别人目的:以“劝说别人”为话题,继续学习与别人进行对话交流时的方式方法,培养良好的交际习惯。
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学习步骤:①回忆:你和家人在家中有时会做出别人不希望看到或不希望发生的事,周围的人是怎样做的?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小结:有批评、有指责、有劝说、有讲道理等等。
②结合自身经历,说说面对别人的批评、指责、劝说、讲道理,你更愿意接受哪一种形式?说明理由。
③组织读题析题,把握练习要求。
[重点分析第二部分文字中的前两句,明确“劝说别人”需要注意的。
]④两人一组进行练习。
练习前准备:先说说你们打算针对什么事进行劝说;两个人再商量一下怎样劝说会更有效;进行模拟表演,并根据出现问题及时调整。
⑤班内展示,同学进行评价。
[教师参与评价,侧重劝说方法的指导,侧重点明“劝说”与批评、讲道理等形式的不同,侧重评价劝说效果]笔下生辉习作内容: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是怎样帮助你的?当别人遇到了困难,你又是怎样伸出援助之手的?每个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请你写一件别人帮助你的事,或你帮助别人的事。
习作要求:要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写。
要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写好后要认真修改。
目的:继续练习写叙事文,并学习、巩固通过主要内容的描写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表达方法;通过本次习作,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学习步骤:①连接本习作内容,做好选材准备。
先进行同学间自由交流,相互启发。
再认真回忆个人经历,填写选材表格。
自己帮助别人别人帮助自己学校家里社会上最终选材及理由②明确习作要求,确定习作材料。
比较分析所选事例,看看哪一件是印象最深的,为什么会有如此深的印象。
(填写“最终选材及理由”)注:以上两个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回忆典型事例,唤起真情实感。
”③树立事件发展过程,确定习作重点。
先引导学生体会“要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
再让学生回忆清楚事件发展的全过程。
(可以用坐标轴的形式来表现,见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在事件发展过程中情感的变化,并对应事件发展过程,填入坐标轴。
例如:天黑了,不知名的叔叔送我回家紧张——焦急恐惧——怀疑安心——激动(感受)发生——发展——高潮——尾声(过程)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对应比较,确定自己习作重点内容。
④学生完成习作。
动笔前,可以组织学生把主要部分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进行指导。
指导重点放在“怎样叙述事件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⑤组织学生进行评议。
⑥个人根据评议情况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教案2教学目标★体会文中人物情感的变化。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从点滴的生活中的小事去感知爱的存在,学会用爱去回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并重点理解“苦”字的含义。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写童年往事的回忆性文章。
文章以苦糖为线索,记叙了小时候我偷吃光了亲戚探望生病的父亲送来的白糖,却没有遭到母亲一句责骂的事。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师板书课题:苦糖2、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苦糖,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回忆: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我偷吃光了亲戚探望生病的父亲时送来的白糖,却没有遭到母亲一句责骂的事。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苦糖!二、品词析句,深入理解课文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课文第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了?(2)这段话中哪句话你体会最深,指名汇报后教师小结。
﹙是呀,在那个物质匮乏的特定年代,白糖都是特别好的东西,我也对白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种甜甜的神奇的滋味在吸引着我,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章的第二部分。
﹚2、学习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1)默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我在整个偷吃白糖过程中行为表现的语句。
主人公爱吃糖吗?你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2)指名汇报交流汇报交流画的句子,教师随机出示重点语句:①“要是那白色晶体爬在舌尖上,骨碌一转,那神奇的滋味就会在整个口腔里激荡开来,化成温柔的`流体。
”指名读,理解“白色晶体”指白糖。
“神奇的滋味”是作者很少吃到白糖,所以把甜味说成神奇的滋味。
随机板书:甜教师指导读,强调“要是”这句话时作者吃到糖了吗?(没有)这是作者再想像吃糖过程中的神奇感受,说明他此刻非常欣喜,仿佛糖就在他的嘴里。
闭目想象把你的感受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②“当我的指尖触摸到那神物时,我的心缩了一下,只拈了一小撮,舔了。
”指导朗读,理解“神物”当我的指尖触摸到那神奇的东西时,我感觉怎样?随机板书:心缩了一下你现在看到白糖会把它当成神物吗?为什么?﹙当时一罐糖对于一家人来说有多么珍贵、多么难得,从而总结出作者吃光了糖其实是做了一件很大的错事。
﹚板书:偷吃抓住动词学习“摸、拈、舔”可以适当表演吃过之后,我扔了砖头,把凳子搬走,发誓不再吃了。
小作者这么爱吃糖,他为什么发誓不再吃了?可是那凳子和砖头又来了,凳子和砖头是怎么过来的?﹝是我自己搬过来的,这里他却说凳子和砖头又来了,你是怎样理解的?可以用那些我们学过的词语来形容﹞这次在吃糖的时候,我抓了一大把,满满塞了一嘴。
③“在嚼咽的时候,我目光怔怔地盯着某处,甜出了泪水。
”指导朗读,并思考:吃糖时的表情怎样?板书:怔怔说明了什么?﹙说明作者在为自己的行为懊悔、在大口吃糖时彻底得到的满足感和投入的表情。
﹚男女声比赛读(3)一个多月后,我的小手蘸完了最后一粒糖。
假如你现在是作者,你把家里准备过端午节再吃的糖给偷吃了,或者说你在家里做了一件错事,妈妈一般会怎么做?小作者也和大家的想法一样等着挨顿饱打,我们看看主人公的妈妈是怎样处理这件事的?读一读描写妈妈的话,说说你的体会。
“可母亲只是抱着空罐子发呆,连一句责备的话都没有。
”边读边看图,当妈妈发现糖没了,表现怎样?板书:母亲发呆你能体会到她此刻的心情吗?(失望、伤心、无奈,母亲知道孩子很渴望吃到白糖,为家穷不能满足孩子而无奈)小作者看到母亲的表情后,那我此刻的心情怎样?体会“苦”把你的体会放到句子中读一读这位母亲爱她的孩子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3、母亲的沉默深深地撼动了我的心灵,我对糖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在第六七自然段找答案。
(很少再吃糖,而发誓要母亲天天有糖吃,所以我每次回故乡,包里总带些白糖。
﹚4、解题从那一刻母亲的沉默深深地撼动我的心灵,我发誓要母亲天天有白糖吃。
在我的心中成了永恒,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回到故乡,我总会带一些白糖。
而自己却从那件事以后,很少再吃白糖,糖是甜的,是我曾经向往的,令我陶醉的神物。
我偷吃了,之后那种激动、愧疚之情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而我的行为却给母亲带来了伤害,带给了我一段苦涩的童年回忆。
所以文章就用苦糖为题。
三、全课小结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不会再把白糖当作神物,那段历史将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让我们更加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感恩于为我们成长付出艰辛的父母,感恩于社会。
板书设计苦糖狂喜甜——偷吃-心缩了一下——母亲发呆怔怔四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教案3[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字;理解“庄稼、锄头、中旬、草垛、农场、泥浆、哄骗、如梦方醒”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兴致勃勃”“流连忘返”说话。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爷爷的良苦用心。
3、通过与文本对话,感悟学_播种希望的行为与勇气,领悟其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与文本对话,体会“我”的情感变化和爷爷的良苦用心。
[教学难点]理解爷爷的做法,感悟、学_播种希望的行为与勇气,领悟其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回顾文章内容,直导中心。
1、[出示西瓜图片]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西瓜,在他身上承载着爷爷对孙子的希望。
那么是什么希望呢?今天继续学习《播种希望的日子》2、带着自己的感受读文题(情感:憧憬、.深情、.难忘)3、回忆文章内容,围绕西瓜,爷孙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
1、这一切对长大的孙子来说,又会在心灵引起怎样的震撼呢?把书打开,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
(1)读句子(2) “尽管这样”中“这样”指什么样?(3)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质疑)预设:l西瓜明明是爷爷搬到地里的,而不是种出来的,为什么“我”却固执地认为这不是游戏,也是哄骗?l为什么说爷爷这种行为是在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心里适时地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l这是一颗什么样的种子?会结出什么果来?l为什么说“适时”呢?(4)为了解开这些疑问,就让我们走进这对爷孙俩的内心世界!2、默读课文1——3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