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编织依据 (1)二、首件工程概况 (1)2.1、总体概况 (1)2.2、技术标准 (1)2.3、首件工程选址 (3)三、施工组织机构 (3)四、实施方案 (3)4.1.施工准备 (3)4.1.1 标准化管理 (3)4.1.2 主要工程数量 (4)4.1.3 施工条件 (4)4.1.4工艺方案流程图 (4)4.2.进度安排 (5)4.3.劳动力组织 (5)4.4.机械设备及仪器仪表 (6)5.1 施工步骤 (6)5.1.1 支柱安装及整正 (6)5.1.2 腕臂预配 (7)5.1.3 腕臂安装 (8)5.1.4 补偿装配及拉线安装 (9)5.1.5 承导线架设 (11)5.1.6 承导线调整 (13)5.1.7 附属导线架设 (14)五.首件工程管理措施 (15)5.1、质量措施 (15)5.2、安全措施 (16)5.3、进度措施 (16)六.应急预案 (17)6.1应急领导小组 (17)6.2施工时防高空坠落的救援预案 (17)一、编织依据1.xx铁路四电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指导方案及总体工期安排;2.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2011 年局部修订)TB10621-20093.《铁路通信、信号、电力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6-2009 4.《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8-0105.《客运专线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8-20076.原铁道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铁路基建大中型项目四电专业第一批首件工程评估实施细则(暂行)》的通知;7.设计提供的设计标准及现场实际调查情况。
二、首件工程概况2.1、总体概况xx至xx铁路位于华北北部,呈东西走向。
线路东起河北省xx市xx南站,xx至xx铁路全长286.803km,、xx共6个站。
2.2、技术标准本线设计时速目标值为250km/h。
正线导线悬挂点高度一般为5500mm,最低点高度不小于5300mm;客运专线正线接触网结构高度一般为1.6m,隧道内结构高度一般为1.6m,对于兴和北至乌兰察布大风区段,隧内、隧外接触网结构高度均为1.4m。
接触网悬挂类型采用全补偿弹性链形悬挂。
全段绝缘子及绝缘元件爬电距离按1600mm 设计。
客运专线正线接触线线材选用JTMH120+CTS150,额定张力20kN+25KN;客运专线站线、正线间渡线、xx-xx北支线、xx北站及存车线接触线线材选用JTMH95+CTS120,额定张力15kN+15KN;弹性吊索线材选用JTMH35,额定张力3.5KN。
附加导线、供电线:牵引变电所进线每回路接触网供电线均为2根架空式供电线或3根27.5kV 1×300mm²电气化铁道专业电缆,分区所或AT所每回路接触网供电线均采用1根架空式供电线或2根27.5kV 1×300mm²电气化铁道专用电缆;正馈线:采用250/30型铝包钢芯铝绞线,与接触网同杆架设,一般安装于田野侧。
牵引变电所、分区所、AT所每回路接触网正馈线均采用1根架空式供电线或2根27.5kV 1×300mm²电气化铁道专用电缆;保护线回流:牵引变电所、分区所、AT所回流上下行每回路均采用2根架空式铝绞线或3根1×150mm²电力电缆,扼流变中性点回所均为3根1×150mm²电力电缆接集中接地箱。
区间AF、PW 线一般设置于田野侧。
车站AF、PW 线通过硬横跨转换至股道间支柱顶部,GW 线安装在腕臂上方。
区间跨线建筑物受限区段,结构高度可适当降低,一般结构高度不宜小于1.1m,以最短吊弦控制(速度在200~250km/h 区段,最短吊弦长度不宜小于500mm)。
正线区段标准跨距取50~55m;隧道内最大跨距一般为50m。
桥上跨距需根据桥梁孔跨的形式进行配合确定,一般为48m,困难时局部最大跨距可为56m,相邻跨距差不应大于10m。
腕臂柱采用热轧热浸镀锌H 形截面钢柱,硬横跨支柱采用圆钢管柱,硬横梁采用轻型圆钢管硬横梁,采用《接触网钢管硬横跨安装构造图》,软横跨钢柱采用格构式钢柱。
支持装置采用全腕臂结构。
腕臂支持结构一般采用20#无缝钢管,外径60mm,壁厚不小于5mm。
正线工作支采用矩形铝合金限位定位装置,本次安全校验设计取值原则为:对安装限位定位器的,定位点最大抬升校验值取1.5 倍抬升量(225mm)。
全线隧道外下锚采用棘轮补偿装置,棘轮制动方向统一采用正向制动,隧道内下锚采用无油润滑铝合金大滑轮补偿,传动比均为1:3。
吊弦采用JTMH-10 不可调式载流整体吊弦,并带鸡心环结构和等电位连接线。
全线新建工程均采用有消弧功能的分段绝缘器。
腕臂绝缘子:隧外选用瓷质高强度绝缘子,隧内腕臂采用合成绝缘子。
正线腕臂全部采用绝缘子抗弯强度为16kN。
悬式绝缘子:供电线、正馈线等附加悬挂用绝缘子一般采用瓷质悬式绝缘子;下锚绝缘子、分段绝缘子采用统一色调的灰色系硅橡胶合成绝缘子。
隧道内正馈线悬挂用绝缘子采用硅橡胶绝缘子。
隧内采用后置化学锚栓固定接触网吊柱。
隧道内开裂混凝土用化学锚栓采用M20 和M18型。
2.3、首件工程选址接触网首件工程选为乌兰察布至卓资东区间下行行Z32锚段,里程DK192+002-DK193+287段。
三、施工组织机构负责人:李承连总工程师:胡继刚技术负责人:白富宇现场施工管理人员:肖刚、马光四、实施方案4.1.施工准备4.1.1 标准化管理1 建立齐全的技术队伍,全面学习现场测量及计算方法,负责现场基础数据的测量,计算,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对现场特殊工序制定针对性的技术解决方案与指导。
2 建立安全质量监督组,负责安全质量的交底及现场安全监督。
3 建立标准化预配工厂。
负责腕臂,吊弦等材料的工厂化预配及配送,并建立严格的发放及使用制度。
全部预配人员经过技术及安全培训后上岗,保证每个预配人员,熟悉预配各环节的技术要求。
4.1.2 主要工程数量4.1.3 施工条件站前单位施工的支柱基础完成,现场支柱组立、腕臂装配完成,下锚装置及坠砣摆放完成,线盘配盘及吊装完成。
4.1.4工艺方案流程图4.2.进度安排4.3.劳动力组织4.4.机械设备及仪器仪表5.1 施工步骤5.1.1 H型支柱安装及整正支柱安装前对基础及支柱外观进行检查,检查基础型号与图纸型号是否对应,到货支柱型号是否与基础对应。
在进行支柱吊装前,提前安装下部螺母,用水平尺调整螺母间的水平。
5.1.1.1支柱安装作业负责人引导轨道吊车(或汽车吊)到合适位置,打上支腿,同时把支柱运到吊车位置(轨道吊,支柱装在后方轨道平板车上)。
支柱吊装应采用高强度尼龙吊装带,防止损伤支柱表面漆层及镀锌层。
支柱吊装对孔时,防止碰伤或碰弯基础螺栓。
下落时缓缓下落,防止刮伤螺纹。
每根螺栓都要带紧主螺母,方可松钩。
吊装带由事先捆好的绳子拉开,随吊钩慢慢顺支柱落下。
5.1.1.2支柱整正用斜率仪依次对支柱的顺线路和垂线路方向的斜率进行检查,对不达要求的进行调整。
调整时,先松动主螺母,用撬棍抬动支柱,根据斜率,有目的的调整柱底调整螺母。
紧固螺母时,应对角循环紧固,主螺母紧固到标准力矩后,上好锁紧螺母,依次紧固锁紧螺母。
柱底调整螺母应至少有一个与基础顶面相接触。
施工时应注意支柱法兰盘上下与螺母之间均有平垫。
5.1.2 腕臂预配5.1.2.1预配腕臂按支柱装配预制表尺寸,在斜腕臂上用钢卷尺测量出套管双耳位置、定位环和安装腕臂支撑的支撑管卡子安装位置,用划笔划线标识。
戴好定位环和套管双耳等连接螺栓处止动垫片,再用梅花扳手拧紧定位环,并用力矩扳手检测达标,把止动垫片揋到位。
按支柱装配预制表尺寸,在平腕臂上用钢卷尺测量出安装腕臂支撑的支撑管卡子和平、斜腕臂连接的套管双耳及承力索座的安装位置,用划笔划线标识。
戴好连接螺栓处的止动垫片,再用梅花扳手拧紧其连接螺栓,并用力矩扳手检测达标。
把止动垫片揋到位。
带上平腕臂管帽。
5. 1.2.2预配组合定位装置①在安装好的定位管上,按计算长度,用钢卷尺测出安装定位器支座、定位管支撑的支撑管卡子和安装防风拉线的定位环安装位置,用划笔划线标识。
②从另一头穿入限位支座线夹,支撑管卡子及定位环,并按设计要求安装在各自位置,用梅花扳手拧紧其连接螺栓,并用力矩扳手检测达标。
把止动垫片揋到位。
安装好管帽。
③把定位管和定位器连接在一起,用φ2.0铁线捆扎在一起,在定位管上标记安装的支柱号。
(正定位可与腕臂捆在一起)④把定位支座与定位器的等电位连接线一端固定在定位支座上,待正式安装时再进行连接。
螺栓紧固力矩值5.1.3 腕臂安装在确定轨面标高不变的情况下依次于支柱至轨面连线处标识轨面红线,作为接触网腕臂底座安装高度的控制点。
现场安装程序:(1)到达施工作业地点后,施工负责人确认腕臂与安装位置相符后,下达施工命令。
两人系安全带,带钢丝套、闭口滑轮、小绳,穿脚扣上杆,系好安全带,固定好钢丝套、闭口滑轮,放下小绳。
(2)地面人员将平腕臂棒式绝缘子用小绳扎牢,由地面人员将棒式绝缘子拉至上底座位置,杆上作业人员将其安装在上底座中。
(3)地面人员将平、斜腕臂连接好(斜腕臂已与斜腕臂棒式绝缘子装配好),套管双耳的螺栓销的穿向逆向行车方向。
用小绳将组装好的腕臂扎牢。
(4)地面人员将腕臂拉至下底座位置,由杆上作业人员先将斜腕臂安装至下底座中,在将平腕臂插入平腕臂棒式绝缘子中,贴模压板的凸起顶入平腕臂的孔槽中,用棘轮扳手将贴模压板螺栓拧紧,用力矩扳手紧固至设计力矩值。
(5)将腕臂支撑与平、斜腕臂上的支撑管卡子连接好,螺栓销的穿向逆向行车方向。
(6)检查安装完的腕臂,确认无误后,下杆。
5.1.4 补偿装配及拉线安装5.1.4.1拉线安装:①施工负责人指挥作业人员先测量拉线安装高度和总长度,依据测量的数据准备好钢绞线,并在拉线上先安装好上部双耳楔形线夹。
图1:下锚拉线安装图②作业人员上杆并系好安全带,用小绳把连接好的拉线拉上,杆上作业人员把双耳楔形线夹与支柱下锚角钢相连。
地面人员把NUT可调线夹连接到拉杆上。
③地面人员在NUT可调线夹和拉杆上连接好紧线器,并紧紧线器,扶住NUT 可调线夹,测出下端双耳楔形线夹回头位置,并作好回头。
④将安装好的下端双耳楔形线夹与NUT可调线夹连接上,调整螺母,拆除紧线器。
调整螺栓预留1/3调整余量。
⑤两根拉线操作方法相同。
5.1.4.2棘轮补偿安装:(1)一人上杆,系好安全带,配合作业平台人员,按设计要求安装棘轮补偿底座。
承力索、接触线下锚补偿棘轮排列形式见下图。
图2:棘轮下锚安装图(2)将棘轮组与底座连接,并留好补偿绳长度。
①按要求量出从轮体中央到楔形终端线夹连接点补偿绳的长度。
②如需调整补偿绳长度,拆除楔形终端线夹,按标准长度安装上楔形终端线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