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间都是爱——冰心早期散文思想主题研究摘要:冰心散文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其思想核心是“爱的哲学”。
这种思想倾向的形成跟作者自幼拥有一个充满爱心的家庭、留美期间所受到的“人类之爱”观念的影响以及印度诗人泰戈尔在优美诗文中所宣扬的“互助互爱”思想的影响等诸多因素有关。
这种“爱”的乳汁在她的思想中就形成了用“爱”来融化人间苦痛,填补人际间沟壑,感化邪恶,拯救社会的观念。
为此,爱成了冰心早期所有创作,尤其是散文的一贯主题。
关键词:冰心;早期散文;思想主题;爱在“五四”时期出现的现代作家中,冰心是最具独特风格的一个。
她以写“问题小说”走上文坛,而她的整个创作生涯却是以颂扬母爱、童心、自然的“爱的哲学”为核心。
冰心才华横溢,能从事多种文学样式的创作,尤以散文著称。
她的散文文字典雅,思想纯洁,感情真挚深厚,缠绵悱恻,文笔委婉细腻,清新流丽。
冰心散文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其思想核心是“爱的哲学”。
这种思想倾向的形成跟作者自幼拥有一个充满爱心的家庭、留美期间所受到的“人类之爱”观念的影响以及印度诗人泰戈尔在优美诗文中所宣扬的“互助互爱”思想的影响等诸多因素有关。
这种“爱”的乳汁在她的思想中就形成了用“爱”来融化人间苦痛,填补人际问沟壑,感化邪恶,拯救社会的观念。
为此,爱成了冰心早期所有创作,尤其是散文的一贯主题。
其“爱的哲学”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颂扬母爱在冰心“爱的哲学”创作中,有许多篇衷心地礼赞母爱的。
她抒写母爱的伟大与坚强,无私与深沉。
她叙写出母亲对儿女的无微不至、无往不在的亲切关怀,为了儿女可以牺牲自己,忘我奉献。
在她的作品里,满怀激情地描绘了母女相处亲热慈爱的难忘的生活场面;更多的却是从女儿受爱的角度,从被爱的感受上,妮妮细语地倾诉着母爱博人与宽容,坚忍与深厚,抒发了自己对母爱的无限的眷恋与渴念。
冰心把母爱写得如此充分,如此深刻,如此美好,大概还没有别的作家能够超越她。
1922年发表于《小说月报》上的《往事(七)》,就是一曲美妙动人母爱的颂歌。
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触,描写院中的两缸莲花在风雨袭击下的不同遭遇:在风雨的吹打下,那朵自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
”而那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什么原因?原来“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倒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为它遮住了紧密的雨点。
荷叶遮盖荷花这一自然现象,引起了作者的联想,于是由物及人,发出了深沉的感叹:“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1文章写得清丽婉约,感情纯真,象一股飘着淡淡清香的微风,使人陶醉。
文章明写荷花荷叶,暗写骨肉之情,借荷叶与红莲的关系,抒发了对母爱的崇敬,歌颂了父爱的伟大高尚。
在冰心的心目中,母爱“是解除世界上一切痛苦的工具”2。
将“母爱”推向极至的,是她1923年留美时所写的《寄小读者》的通讯。
她曾在《(寄小读者)四版自序》中谈到过她写《(寄小读者)的创作动机:“这本书中的对象是我挚爱思念的母亲。
她是最初也是最后我所恋慕的一个人。
我提笔的时候,总有她蹙眉或笑脸涌现在我的眼前。
”3在《寄小读者》的通讯里,她回忆小时侯偎在母亲身旁,挽着母亲的衣袖,听母亲讲故事的温暖。
她赞颂母爱对“我”无微不至的爱,“她爱我的肉体,她爱我的灵魂,她爱我前后左右,过去,将来,现在的一切。
”4她赞颂母亲的圣洁、纯真:“普天下的母亲的爱,或隐或现,或出或没,不论你用斗量,用尺量,或是用心灵的度量来推测:我的母亲对于我,你的母亲对于你,她的和他的母亲对于她和他,她们的爱是一般的广阔高深,分毫却不差减。
”5她赞颂母亲的伟大鼓舞力量:“母亲,纵使你在万里之外,写到‘母亲’两个字在纸上时,我无主的心,又有了着落。
”6(《寄小读者·通讯十》)1冰心:《往事·七》,金宏宇选编(冰心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19页.2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卓如编《冰心著译选集》上册,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05页.3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卓如编《冰心著译选集》上册,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03页.4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卓如编《冰心著译选集》上册,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05页.5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卓如编《冰心著译选集》上册,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06页.冰心热烈赞颂母爱的伟大崇高,其实也是在赞颂和彰扬人格美:舍己无私的奉献精神,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体现出人性的崇高和圣洁,人性的坚强和勇毅。
二、抒写童心在冰心“爱的哲学”里抒写儿童的天真活泼,童心的纯洁赤诚,儿童之间的互爱互助,也是重要主题。
这样的赤子之心,还没有蒙受封建礼教的毒害,还没有被金钱与权势的恶俗所玷污,显得是那样的自由纯真,何等质朴善良。
可以说,作家颂扬童心的坦诚纯洁,其实上在赞颂健康与纯真的个性,体现了作家对美好人性的追求与期望,同时也是对污秽浑浊的人世,对卑劣丑恶的人性的否定与批判。
在作品里,冰心用十分自然、亲切和充满童稚气的话语向儿童们讲述自己的童年生活,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使孩子们受到有益的教育。
在《寄小读者·通讯二》中,作者向孩子们讲述了自己童年的一件伤心事:春夜,一只小鼠,悄悄地从桌底下出来,慢慢地吃着地上的饼屑,情态坦然,视若无睹。
“我”用书轻轻地将它盖上,它竟然不跑。
在母亲的劝导下,我拿起了书,但它仍然怡然不动,正在这时,一只猫扑过来,衔着它跑了。
此情此景,使“我”的心上嗖的着了一箭,产生无限的悔恨。
在这儿,冰心笔下的小动物它不是令人讨厌的坏东西,而成了可爱、可怜的小动物。
通过这件“伤心事”,作者在向儿童进行着同情弱小、仁慈善良的“爱”的教育。
在《寄小读者·通讯八》里,作者置身于波士顿的绵绵秋雨中,怅然若失,做起了还乡之梦。
她盼望从祖国的来信,想起北京城里卖葡萄、卖枣的叫卖声,表达了对生活在母亲身边的孩子的羡慕之情。
这种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乡里乡情,使小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
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九》中,她赞颂沙穰青山疗养院里病友之间的友情:“一缕病中爱人爱己、知人知己之衷情,将这些异国异族的女孩子亲密地联在一起。
”她接着又写道:“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活路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经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觉得悲凉。
”7冰心希望“童心来复”,一再赞颂童心,她在儿童天真无邪的心灵里撒播的是“爱”的种子。
三、讴歌自然描绘自然,是冰心“爱的哲学”创作中的又一重要内容。
她刻画着祖国的雄伟壮丽的山川,描绘了名胜古迹的迷人风光。
在她的笔下,浩瀚无边的大海气势雄浑,波澜壮阔;山间湖畔鲜花,风姿各别,馨香纷呈,争妍斗艳,异彩流芳;连月光和月光下人的活动也是各式各样:或月夜泛舟,或赏月清谈,或游园观景,或望月遐思。
借自然之美,托物言志,抒发情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的热烈追求。
冰心崇尚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特殊的感情。
在美国沙穰青山疗养期间,她整日浸沉在大自然中,竟将大自然看作自己家庭的成员:三颗明星是她三个弟弟,静美的月亮是她的母亲,而灿烂的太阳则是她的父亲。
自然之美使她陶醉、倾倒。
她怀着对自然的热爱之情,采用多彩笔墨,展现了绚丽多彩、仪态万千的大自然的风貌。
冰心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她金色的童年在海边度过,青年时代又远涉重洋赴美留学,饱览了大海风光。
海,成了她生活的重要内容,她自称是一位“海化”的青年。
她恋海,喜欢写海。
在她的许多篇散文里,描绘出各式各样的海景:海上日出的壮美,晚霞落照的宏丽,惊涛狂澜的雄浑,冷月寒星的清照,全都分别画落纸上。
作家调动多种修辞手法,交错运用,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表现大海的雄浑、辽阔、威严和深沉。
在《寄小读者·通讯四》中,苏州一带江南水乡的景色更是使她“悠然如醉”,她写道:“江水伸入田陇,远远几架水车,一簇一簇的茅亭农舍,树围水绕,自成一村。
水漾轻波,树枝低桠,当几个农妇挑着担儿,荷着锄儿,从那边走过之时,真不知是诗是画”“有时远见大江,江帆点点,在晓日之下,清极秀极。
我素喜北方风物,至此也不得不倾倒于江南之雅澹温柔”。
8在《往事(二)之十四》里,作者运用丰富的艺术想象将海人格化,塑造了一位美丽迷人的“海的女神”的形象。
她“艳如桃李,冷如冰霜”,“风是她的长袖,云是她的鬓发,海霞是她的扇旗,海鸟是她的侍从。
”“夜里她曳着白衣蓝衫,头上插着星月的梳子,胸前挂着明星缨洛,翩翩地飞行于海波之上……”作者笔下“海的女神”雍容华贵,袅娜多姿,给人无限的美感。
冰心的审美意识是丰富的,她不仅爱海,对山,对月,对雪野,对松林,都有浓厚的兴致。
《往事二·三》里的月下青山,“似娟娟的静女,低眉垂袖,缨洛矜严,月下的松林,一片浓黑、8詹晓青.至真至纯的爱——简析冰心散文中的爱[J].龙岩学院学报.2005(6):82-85无边的雪地,呈现出浅兰色。
”9整个画面清辉流动,幽雅静穆,令人心驰神往。
冰心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幅优美的自然山水画,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那时描写祖国锦绣河山的文字,大大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感情,其社会价值也是相当高的。
四、“爱心”形成冰心在她的作品中,极力颂扬母爱、讴歌童心和赞美自然,充分体现了其“爱的哲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一与其所接受的中西方文化的教育和泰戈尔哲学的影响密不可分。
冰心出生在知书达理的富裕人家,父母感情很好,在一个快乐美满的家庭里,她愉快地度过了温暖幸福的童年。
冰心所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来自于她家庭的影响和黑陶,尤其是她的母亲对她童年乃至于她一生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这也是她极力颂扬母爱的真正原因。
冰心的毋亲,是一位性格温柔,女宁娴淑的女人,她身体瘦弱而多病,每人除去家务,就是看书,纵然怡淡处世,人性却是极敏感,极富感情的,是一位典型的有文化同时又深具中国几千年传统美德的贤妻良毋。
山于父亲工作繁忙,长年在外,是她母亲担负起相夫教子的家庭教育责任,是她母亲教会她认字,是她母亲告诉她做人的道理。
可见以“仁”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冰心的彩响是深远的,同时也潜隐地形成了她后来所独有的“爱的否学”。
冰心在14岁时,进入教会学校——北京贝满女了中学,在那里,她第一次接触到基督教义,《圣经》故事,耶稣,爱,等等。
这些思想开始向她的头脑里灌输,使得这位从小就陶醉在父母之爱的温暖怀抱里的小姑娘,逐渐地萌发了一种思想,即她想用“爱”的眼光,去看待她所认识、所接触的人,去对待她所遇见、所看到的事。
她在《冰心全集·自序》中写道:“中学四年之后,没有显著的看什么课外的新小说,(这时我爱看笔记小说,以及短篇的旧小说,如《虞初志》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