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目的


• 1995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 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 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力者、建设者和接班人 • 建设者:人人都要参加社会主义;人人都要具备
(18C-19C上半叶,法国卢梭、德国福禄贝尔、瑞士裴
斯泰洛齐)
(二)教育价值取向的矛盾和趋势
• 2、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根据社会
需要确定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要依据社会需要确 定,个人只是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于 社会需要,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在培养成符合 社会准则的公民。他们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 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 育价值也只能以它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 (19C下半爷-20C初,法国孔德涂尔干、德国纳 托尔普)
• 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 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我 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 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一、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 教育因其对人类根本利益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而显示出至高无上的价值。 • 1、定义: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造
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 即: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指教育的质量观。
3、教育目的的意义
• 1、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 • 2、是教育实践的总结和概括; • 3、给教育对象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和预
• 教学目标:教学中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是培养目 标的具体化。
• 上述几个概念按层次排列:
•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目 标亦称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韶关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本科 (2006)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 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 出版、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 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研究工作以 及文化、宣传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 第二,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 进程,为社会主义国家确立全面发展提供有利 证据;
• 第三,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条件和途径,为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供了 科学原则和方法。
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 1、邓小平理论:“三个面向” • 2、“三个代表” • 3、科学发展观
定的发展结果。
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目标、
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等的关系
• 教育方针:国家为实现一定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教育目的而制 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包括教育的性质、途径、 原则等 。
• 教育目标:亦称培养目标,是对某一级、某一类 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 教育目的适用于所有学校,教育目标只适用于部 分学校。 教育目的统摄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 标,具有高度概括性。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 级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
• 第三,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学会生存、学会关心、 学会共事、学会明辨各种是非。
第四,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思考与讨论
• 一位中学男生,把几十本看过的破旧的小 人书以5分钱一本卖给了另一个男生,这 个同学细心粘补破旧的小人书,整理一新, 又以一角钱一本卖给了摆小人书的人,赚 了一元多钱。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人的体、智、德和谐发展的观点。
欧洲文艺复兴时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提 出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理想。
19C,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和傅立叶明确提出了“全 面发展的人”的概念,并把 它规定为理想教育的目的。
同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提出所有人一生下来就应 该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智、德、体、行方面都最完善的人。
马、恩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萌芽于1844年的《神圣家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确立于1845-1848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
形态》、 《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中;
发展于1867年的《资本论》和1876-1878年《反杜林论》
马恩之后,列宁和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继承和发展了马恩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与本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创立 了符合本国实际的理论。
• 理学: • 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父子有亲,君臣
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学者学此而已。
3、关于我国教育目的的几 次重要表述
• 请阅读P73,我国教育目的有哪些 基本点?
3、关于我国教育目的的几 次重要表述
• 1906年清末颁布“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 实”的教育宗旨。
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接班人:人人都要坚持走 社会主义道路 。 建设者与接班人是统一的
• 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 指素质全面发展 • 3)要具有独立的个性: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在每
个个体身上有不同的组合;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
• 4)人的主体性得到发展 :增强其主体意识,形成
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与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 值。做自己的主人。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3)受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与要求 的制约
(二)教育价值取向的矛盾和趋势
• 1、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强调人的自我
发展。认为教育目的的提出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 性出发,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 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 价值,他们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 育价值也看它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 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 1、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 展和运用。
• 2、人的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发展。 • 3、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基本主张: • 1、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社会生产相一致 • 旧分工是造成片面发展的根源 • 2、社会化大生产为全面发展提供可能 • 自由时间是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 3、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 4、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物质条件。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和 途径
•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 展的物质基础。
• 2、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的全面发 展的根本途径和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第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为社会主义建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如: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左派”幼稚病》中的论述; 毛泽东关于中国教育方针的论述。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
• 1、旧式分工使人片面发展;

自然分工
社会分工
工厂企业内部的分工
• 2、现代化工业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 大工业生产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
• 大工业要求劳动者不断提高科学文化和技术水平; • 大工业为人的受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时间、精力和
• 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国际竞争虽然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但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说到底还 是教育的竞争。
• 3、在新的形势下国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 世界上每4个文盲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人的现代化是
物质现代化源泉,人的现代化需要教育来培养。 • 4、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 :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不断
应试教育对教育目的的歪曲
• 应试教育:是指以考试、升学为 目的的教育。
着眼点是升学,落脚点是考试,考试 的内容就是学习的内容,学校的一切活 动都围绕考试升学来进行。
当前教育偏离教育目的的现象透视
1、片面追求升学率与全面发展的矛盾
•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危害: • (1)改变现代教育初衷,造成事实上的英才教育。 • (2)置学生全面发展不顾,背离教育目的。 • (3)造成学生身心严重摧残,失去兴趣,形成人格
依附与心理脆弱的特点。
当前教育偏离教育目的的现象透视
2、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矛盾
只要还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教育机会均等事实上就无法实现。 教育超前发展中,总是侧重发展高等教育,妨害了民族文化 素质的整体提高。 严重的教育失业问题:“学历过剩”
3、权利与义务的矛盾
素质教育
•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并不是一种科学的 事实范畴,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 价值范畴。
• 把素质教育看作一种教育思潮,或一种教育 模式,或一种教育政策等
• 其价值取向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学会交往,最终成为一个“完整” 的人。
(二)素质教育提出的历史背景
• 1、素质教育是改革“应试教育”的必然出路 , 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 2、素质教育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
• 一万五千字的《论语》,就使得古往今来, 多少文人雅士,因此耗费了毕生的心血去注 解、诠释。
2、封建社会的政治教化、道德教化:
• 儒学:《大学》提出教育的“三纲八目”。 • 三纲,即是教育的三个目标---“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 交止于信)
超越自己的自然本性、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人。
(三)素质教育的基本点
• 第一,素质教育不只是传播专业知识和技能,更 重视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文化素质。
• 因为文化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对于其他素 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对于人的人 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