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意志意志过程与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合称为三大心理过程。
其中,意志过程最能体现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
但在西方心理学中,一般并不专门研究所谓意志过程,而是把它看着情绪或动机的成分。
本章除了一般地讨论一下意志过程及其心理结构而外,着重介绍心理学有关意志控制与失控的研究。
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意志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要克服不同种类和程度的困难。
由于遇到的困难的种类和性质的不同,因而意志活动的表现也不同。
例如,睡意袭来时要完成必须及时完成的工作;在某个时间里禁食而克制进食的生理需求;在填写入学志愿是考甲校还是考乙校而犹豫不决最后确定考乙校;为了祖国的建设而刻苦学习、艰苦奋斗等,这些行动当中都有意志活动。
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
人的有目的行为与动物的行为迥然不同。
虽然,动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作用于周围环境,但它对环境与人对环境的作用,其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恩格斯说:“如果说动物不断地影响它周围的环境,那么,这是无意地发生的,而且对于动物本身来说是偶然的事情。
但是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他进一步指出:“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上打下它们的意志的印记。
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57—158页。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只有人才有意志活动。
意志活动表现在,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预先确定一定的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行动来达到这一目的之中。
但是,也并不是所有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都有内心意志努力的性质。
例如,平时我们随便吃几块饼干,这是有意识行动,但不一定有内心意志努力成分。
然而,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中,我们的战士几天几夜喝不上水,吃几块饼干充饥,就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严重的缺水,口干舌燥难以下咽等),就要作巨大的意志努力。
所以,意志活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
二、人的意志是不是自由的?人的意志是不是自由的?在这个问题上,心理学史中有过两种极端的见解。
行为主义者华生否认人的意识,否认意志自由,认为人的行为完全是由外界刺激所决定的。
唯意志论者叔本华(A.Schopenhauer,1788—1860)和尼采(F.Nietzsche,1844—1900)认为人的意志行为是不受任何东西约束的,可以绝对自由,为所欲为。
前者是极端的机械论,后者是极端的唯心论。
这两种见解都是错误的。
和这两种见解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但又是不自由的。
说它是自由的,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目的,发动或制止某种行动,按某种方式、方法行事;说它是不自由的,因为人的一切愿望、一切行动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否则,将一无所成。
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因此,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3—154页。
)意志自由是有条件的、历史的。
恩格斯说:“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同上)从开始懂得使用火和石头工具的那一天起,人类就向自由迈进了第一步。
随着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多,越能运用客观规律,人类的意志也就越自由。
但是,在阶级社会里,人还受社会和自然界的两重压迫,仍然很不自由;只有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时代,人掌握了更多的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界的规律,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自由。
意志的社会历史制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意志的自由度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二是人们对意志品质的评价是以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转移的。
一个人掌握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越多,越善于运用客观规律,他对世界的改造也就越主动、越自由。
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又依赖于人的主观努力,即需要勤奋地学习,勇敢地探索,不断地实践。
三、意志的生理机制意志过程是大脑的机能。
由于意志活动的复杂性,其具体的生理机制至今尚未探明,我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理解:意志行动是通过一系列随意运动来实现的。
控制机体运动的皮质最主要的是中央前回的4区和6区;4区是四肢远端肌肉的代表区,6区是躯体和四肢近端肌肉的代表区。
运动区对一定部位肌肉的支配,具有精细的机能定位(参见图3-12)。
大脑皮质运动区由许多呈纵向柱状排列的多细胞单元(“运动柱”)组成。
运动区的细胞与皮质的其他部位有广泛的神经联系;来自皮肤、肌肉和关节的冲动以及来自额叶和颞叶等部位的信息,为运动区调节运动提供了所需的信息;“运动柱”内细胞之间的环路使不同层次的细胞广泛作用,最后离开皮质的锥体细胞和非锥体细胞,对输人信息和指令信息的总和发生反应。
大脑皮质的随意运动是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协同活动完成的。
其中锥体系的机能是对敏捷灵活活动进行精细调节,而锥体外系的机能则主要与调节肌肉紧张、肌群的协调性运动有关。
大脑额叶在意志行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脑额叶是形成意志行动的目的的器官,它随时将活动的结果与预先拟定的计划目的进行校核。
鲁利亚等的研究表明,额叶损伤的患者丧失了形成行动的愿望,不能独立地产生行动计划,行动的意识调节受到严重的破坏。
患者不能借助语言所形成的动机而产生某种行动。
例如,用言语指示要求额叶受伤的患者抬起手来,如果这时患者的手放在被子下面,他只是模仿地重复着“是,是抬起手……”但却不会先从被子下面把手抽出来,然后再抬起来,不能对自己的动作进行调节。
额叶严重损伤时,随意运动程序的机制遭到破坏。
这与运动区损伤时,运动的执行环节遭到破坏是不同的。
此外,网状结构在行为的意志调节中也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行为的意志调节必须以大脑皮质的优势兴奋中心为前提,要使大脑皮质建立优势兴奋中心必须高于正常的动力供应。
而网状结构则是皮质动力供应的特殊电池和操纵台。
总之,意志行动是大脑的许多复杂的神经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中央前回运动区和额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意志和认识、情绪的关系(一)意志和认识的关系意志和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
意志的一个特征是具有自觉的目的性。
人的任何目的,都是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因为目的虽然是主观的东西,但它却来源于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
对于目的的选择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也是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人在确定目的,选择方法和步骤时,要审度客观形势,分析主观条件,回顾过去的经验,设想将来结果,拟定方案,编制计划,并对这一切进行反复的权衡和斟酌,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才能实现。
可见,意志行动离不开认识过程,意志是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
人在进行各种认识活动时,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要克服这些困难,就需要作出意志努力。
例如,观察的组织、随意注意的维持、追忆的进行,解决问题时思维活动的展开以及想象的形象化进程等,都需要意志的努力。
认识活动是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的。
而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也离不开意志的支配。
没有意志行动,不可能有认识活动,也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二)意志和情绪的关系意志和情绪也有密切的联系。
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当某种情绪情感对人的活动起推动或支持作用时,这种情绪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
例如,巨大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责任感激励着人们辛勤地劳动,刻苦地学习。
当某种情绪情感对人的活动起阻碍或削弱作用时,这种情绪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例如,对所要达到的目标抱漠然的态度、畏难情绪、不切实际的骄傲情绪以及高度的焦虑情绪等,都会妨碍意志行动的贯彻,动摇以至削弱人的意志。
消极的情绪对意志行动的干扰作用,取决于一个人的意志力的水平:意志坚强者可以克服这些消极情绪的干扰,把意志行动贯彻到底;意志薄弱者则可能被这些消极情绪所压倒,使行动半途而废。
由此可见,意志也可以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于理智。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不利于工作、不利于学习的消极情绪,意志坚强者能用意志力加以控制,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理智的要求。
例如,意志坚强者能够控制失败时的痛苦和愤怒,能够控制胜利时的狂热。
总之,认识、情绪和意志是密切联系的。
意志过程包含着认识和情感的成分,认识和情感过程也包含着意志的成分。
只是由于研究上的需要,我们才对统一的心理活动,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
当我们从认识、情绪、意志等方面对统一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时,切莫忘记了它们彼此之间的密切联系。
第二节意志过程和结构一、意志过程意志行动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程。
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前者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是意志行动的动因;后者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它使内心世界的期望、计划付诸实施,以达到某种目的。
(一)采取决定阶段采取决定阶段一般包含确定目的或目标、制订计划、心理冲突、作出决策等许多环节。
目的是人的行动所期望的结果。
在行动中,人期望要得到的结果,有时是很明确的,有时则不一定是明确的。
有时行动想要达到的结果只有一个,无选择之余地,这时确定目的不会产生内心冲突;有时则有好几个可供选择的目的,确定目的会产生心理冲突,需要作出意志努力。
目的确定之后,进一步就要选择达到目的的行动方式和方法,拟定出行动计划。
对于行动的方式、方法的选择,也有各种不同情况。
有时只要一提出目的、行动的方式、方法便可以确定,这毋需意志的努力。
在通常的情况下,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也要进行选择,比较各种方式、方法的优缺点及可能导致的结果。
这时也可能产生内心犹豫不决:时而想采取这种方式、方法,时而想采取那种方式、方法,难以下决心拟订出行动计划。
因而在确定行动计划作出决策时也会产生心理冲突,也需要作出意志努力。
(二)执行决定阶段在作出决定之后,便过渡到执行决定,进入实际行动。
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
因为即使在作出决定时有决心,有信心,如果不见之于行动,这种决心和信心依然是空的,意志行动也就不能完成。
从作出决定过渡到执行决定,在时间上往往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有时在作出决定之后就立即过渡到执行决定阶段。
这通常在下列情况下发生:行动的目的和实现行动的方式、方法比较明确具体,完成行动的主客观条件多少已经具备,而行动又要求不失时机地去完成。
例如,在战斗中,作出军事行动的决定,就必须立即执行。
有时,决定是比较长期的任务或是未来行动的纲领。
这样的决定并不立即付诸行动,而仅是将来行动的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