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8第八章 民事法律行为

08第八章 民事法律行为


推定形式是指在行 为人不明确表达内心 意思的情况下,根据 意思的情况下, 其作为判定行为人内 心意思的形式。 心意思的形式。
沉默形式是指在行为人 不明确表达内心意思的情况 下,根据法律特别规定或当 事人特别约定判定不作为行 为人内心意思的形式。 为人内心意思的形式。
第二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效力 的惱 法效惱 行为 法律行为 成 立 法律行为
合同法第五十五条
•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 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 使撤销权; 使撤销权; • (二)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 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 销权。 销权。
五、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的法律后果 • (一)返还财产 • (二)赔偿损失 • (三)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返还 收归国家、 第三人 方式 范围
无效民事行为 一、无效的民事行为概念 是指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 效条件, 效条件,不发生行为人预期的法 律效力的民事行为。 律效力的民事行为。
(一)行为人不具有行为能力的民事 行为
•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民事行为 • 2、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依 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单方行为 • 例外: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 例外:无行为能力人、 为能力人实施的纯受法律上利 益的行为有效
(四)要式法律行为、 要式法律行为、 不要式法律行为 要式法律行为: 要式法律行为: 依照法律或者约定, 依照法律或者约定,须具备 特定形式方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特定形式方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不要式法律行为: 不要式法律行为: 依照法律或者约定, 依照法律或者约定,对于意 思表示的形式没有特殊要求的法 律行为。 律行为。
民事行为, (一)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以实现一定民 事法律后果为目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 事法律后果为目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

的民事行为 的民事行为 的民事行为 的民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
事 行 为
的民事行为 的民事行为 定的民事行为 定的民事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 是指民事主体设立 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合法行为。 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 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 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行为中合法有效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行为中合法有效的行为。
• (六)独立行为和辅助行为 • 独立行为: • 行为人依据其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 行为; • 辅助行为: • 不具有实质内容,仅仅是辅助其他行 为生效的行为;
• (七)财产行为、身份行为 财产行为、
财产行为是以发生财产上的法 律效果为目的的行为,其后 律效果为目的的行为, 果是在当事人之间发生权利 义务的变动。 义务的变动。 • 身份行为以发生身份上的法 律效果为目的的行为,其后 律效果为目的的行为, 果是在当事人之间发生身份 关系的变动。 关系的变动。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明示形式, 明示形式,是指行为人明确表达内心意思 的形式,包括口头形式、 的形式,包括口头形式、书面形式及视听形式 等其他形式。 等其他形式。 口头
书面 , 、 、 等 、
书面 形式
形式
明 示 形 式
书面
形式 形式
书面 形式
形式
默示形式,是指在行为人不明确表达内心意 默示形式, 思的情况下,根据其行为判定行为人内心意思的形式。 思的情况下,根据其行为判定行为人内心意思的形式。
民事法律 行为的特征
人为的 法律事实
以“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 为构成要素
必须是 合法行为
表意行为
•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单方行为、双方行为、 (一)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多方行为 单方法律行为: 单方法律行为: 当事人一方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法律 行为。 行为。 双方法律行为: 双方法律行为: 当事人双方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方 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多方法律行为: 多方法律行为: 两个或以上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达成 一致方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一致方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 (二)因显失公平而实施的民 显失公平而实施的民
事行为 • 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 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 对方没有经验, 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 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 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 有偿原则的, 公平。 公平。
• (三)乘人之危而实施的民事 乘人之危而实施的民事
行为 • 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之 机,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 为牟取不正当利益, 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 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 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可以认 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 定为乘人之危。 定为乘人之危。
• (四)因欺诈,胁迫而实施的 因欺诈,
未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
三、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撤销 • (一)撤销权的概念---撤销权是权利人 撤销权的概念-----撤销权是权利人 以其单方意思表示变更或撤销已经成立 的民事行为的权利; 的民事行为的权利; • (二)撤销权的产生和内容
(二)有偿法律行为、无偿法律行为 有偿法律行为、
有偿法律行为: 有偿法律行为:
当事人一方从对方取得利益, 当事人一方从对方取得利益,须向 对方支付对价的法律行为。 对方支付对价的法律行为。
无偿法律行为: 无偿法律行为:
当事人一方从对方取得利益, 当事人一方从对方取得利益, 法律行为。 无须向对方支付对价的法律行为。
• (五)主法律行为、从法律 主法律行为、
行为
• 主法律行为: 主法律行为: • 两个相互关联的法律行为中, 两个相互关联的法律行为中, 能够独立存在的那一个。 能够独立存在的那一个。 • 从法律行为: 从法律行为: • 两个相互关联的法律行为中, 两个相互关联的法律行为中, 须依存于主法律行为方能存在的 那一个。 那一个。
• (三)诺成性法律行为、 诺成性法律行为、 实践性法律行为
• 诺成性法律行为: 诺成性法律行为: • 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达成
一致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一致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 实践性法律行为: 实践性法律行为: • 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达成一
致外,还需交付标的物方可成 致外, 立的法律行为。 立的法律行为。
•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 一方以欺诈、 乘人之危, 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 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 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 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 •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 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无效相同 • (六)对第三人的效力---不得对抗 对第三人的效力-----不得对抗 善意第三人; 善意第三人;
《合同法》第五十四条 合同法》 下列合同, 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 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 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 • • • • •
二、欺诈行为 1、主观要件 2、客观要件 3、因果关系 合同欺诈 国家利益
• • • • • •
三、胁迫 1、存在胁迫行为 2、相对人存在恐惧 3、相对人作出意思表示 4、行为人具有故意 合法胁迫
• • • • •
四、恶意串通 1、主观恶意 2、有串通行为 3、具有损害性 招标 拍卖 国有资产
成 立
成立与生效的区别
成立: 成立:基本要素具备 民事行为的成立: 民事行为的成立: 民事行为的基本要素具备 任何民事行为均须具备的要素 —— 意思表示
意味着
民事行为的成立:具备“意思表示” 民事行为的成立:具备“意思表示” 民事行为的有效: 意表” 法效”的连接建立——“意思表示” 民事行为的有效:“意表”与“法效”的连接建立 “意思表示”
适法 由此可见———— 由此可见
民事行为的成立: 民事行为的成立: ——“有”“无”之判断,事实判 “ ”“无 之判断,

民事行为的有效: ”“非法 民事行为的有效: ——“合法”“非法”之判断,法效 “合法”“非法”之判断,
判断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
主体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意思表示真实 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 利益
• 五、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 商品房赠与
• 六、违反强制性规定 • 空头支票
• 七、合同预先免责条款的无效 • 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 (一)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 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可变更、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概念-- 可变更、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可变更 一 、 概念 -- 可变更 、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 是指已成立但因行为人意思表示不真实, 是指已成立但因行为人意思表示不真实 , 因此法律赋予当事人撤销权的相对无效的 民事行为。 民事行为。
第五章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述
人 的
能够引起民事法律 能够引起民事法律 关系产生、变更、 关系产生、变更、 终止的行为 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行为 事实行为
不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 不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 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 变更、 变更、终止的行为
一 民事行为 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
• • • •
1、在撤销之前是有效的 2、效力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思 3、必须有撤销行为 4、撤销行为具有溯及力
• 二、种类: 种类: • (一)因重大误解而实施的民 重大误解而实施的民
事行为 • 行为人因为对行为的性质、对 行为人因为对行为的性质、 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 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 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 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 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 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 并造成较大损失的, 认定为重大误解。 认定为重大误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