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民事法律行为
(2)虚伪表示,又称伪装表示,指行 虚伪表示,又称伪装表示, 为人与相对人通谋而为的虚伪的意思 表示. 表示. 在台湾最常见的"假买卖真赠与" 在台湾最常见的"假买卖真赠与", 父母生前赚了很多钱,如果死后继承, 父母生前赚了很多钱,如果死后继承, 需要缴纳很多遗产税, 需要缴纳很多遗产税,而生前赠与也 需要缴纳赠与税, 需要缴纳赠与税,所以用假装卖给子 实际赠送给子女之方式, 女,实际赠送给子女之方式,来逃避 税捐,此即为"假买卖真赠与" 税捐,此即为"假买卖真赠与".
案例一
乙兄弟二人,父死,分遗产不均, 甲,乙兄弟二人,父死,分遗产不均,失 某日,母病笃,招甲,乙至其床前, 和.某日,母病笃,招甲,乙至其床前, 泣告甲曰: 你弟,素好艺术, 泣告甲曰:"你弟,素好艺术,可否将你 所分得的A画赠与你弟. 甲为安慰其母, 所分得的A画赠与你弟."甲为安慰其母, 即对乙表示愿赠与该画,乙允受之, 即对乙表示愿赠与该画,乙允受之,乙明 知其兄内心实无赠与之意.试问: 知其兄内心实无赠与之意.试问: 乙得否向甲请求交付A (1)乙得否向甲请求交付A画? 设甲当场即交付A画时, (2)设甲当场即交付A画时,乙是否取得 其所有权? 其所有权?
练习三
1.下列属于双方民事法律行为的是( 1.下列属于双方民事法律行为的是( ). 下列属于双方民事法律行为的是 A.立遗嘱 B.委托授权 C.签约 D.追认无权代理 2.下列民事行为中,属于实践性的民事行 2.下列民事行为中, 下列民事行为中 为有:( 为有:( ) A.租赁合同 B.赠与合同 C.保管合同 D.仓储合同 答案: 答案:1.C 2. C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民事法律事实,民事法律行为的定 掌握民事法律事实, 特征; 义,特征; 2. 理解意思表示在民事法律行为中的作用 理解意思表示在民事法律行为中的作用; 3.掌握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效力,无 掌握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效力, 掌握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 效民事行为和可变更, 效民事行为和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 种类及法律后果; 种类及法律后果 4.了解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 了解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 了解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产生
3.构成要素:(1)目的意思;(2)效果意思; 3.构成要素: 目的意思;(2 效果意思; 构成要素 ;( 表示行为. (3)表示行为. 4.形式 形式: 4.形式: (1)口头形式 书面形式, (2)书面形式,包括一般书面形式和特殊书面形 公证形式; 签证形式; 审核登记形式; 式:A 公证形式;B 签证形式;C 审核登记形式; (3)默示形式 (4)沉默形式 继承法》规定,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2 如《继承法》规定,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2个月 内未公开表示放弃继承的,就视为其接受继承. 内未公开表示放弃继承的,就视为其接受继承.
5.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5.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各国的立法体例有: 各国的立法体例有: 意思主义: (1)意思主义:偏重保护表意人内心的意 但会牺牲交易安全. 思,但会牺牲交易安全. 表示主义:偏重保护外部的表示行为, (2)表示主义:偏重保护外部的表示行为, 目的在保护交易相对人, 目的在保护交易相对人,但有时会对表意 人不公平.因此,立法上多偏重第三种— 人不公平.因此,立法上多偏重第三种— 折衷主义. 折衷主义. 折衷主义:A.以意思主义为原则 以意思主义为原则, (3)折衷主义:A.以意思主义为原则,表 示主义为例外.B.以表示主义为原则 以表示主义为原则, 示主义为例外.B.以表示主义为原则,意 思主义为例外. 思主义为例外.
二,民事法律行为
(一)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是 民事主体以意思 表示, 表示,自主地设 立,变更和终止 民事权利义务关 系的合法行为. 系的合法行为. (二)法律特征 1.以发生一定的民事法 以发生一定的民事法 律效果为目的; 律效果为目的; 2.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 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 素; 3.以合法为前提. 以合法为前提. 以合法为前提
要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件:
须有意思表示存在. (1)须有意思表示存在. 须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 (2)须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以合意为非 真意之意思表示. 真意之意思表示. (3)须表意人及相对人均自知其意思之欠 缺.
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
负担行为是使一个人相对人另一个人( 负担行为是使一个人相对人另一个人(或 几个人) 几个人)承担的为或不为一定义务的法律 行为. 行为.典型的负担行为就是设立债务关系 的行为. 的行为. 处分行为是直接作用于现存的权利, 处分行为是直接作用于现存的权利,目的 是要移转,设定负担,变更, 是要移转,设定负担,变更,抛弃一项权 利的行为.如债权让与,设定限制物权, 利的行为.如债权让与,设定限制物权, 抛弃所有物,免除债务等. 抛弃所有物,免除债务等.
意思表示
概念:所谓意思表示, 概念:所谓意思表示,就是把内心意思通 过一定的外部行为表示出来. 过一定的外部行为表示出来. 构成:内心意思+外部表示 构成:内心意思 外部表示 示例: 示例:动物奇特示爱方式
蜗牛: 爱的飞镖" 蜗牛:向一个喜欢的异性发射 "爱的飞镖", 也就是一种黏液 花亭鸟: 花亭鸟:筑个美巢吸引异性 响尾蛇 :跳舞跳到死 天竺鼠 :雄性天竺鼠用肢体语言来取悦对方 , 雌性天竺鼠摆动屁股, 雌性天竺鼠摆动屁股,喃喃细语勾引雄性
要件: 要件: 须有意思表示存在. (1)须有意思表示存在. (2)须表意人欠缺其内心之效果 意思. 意思. 须表意人自知其意思之欠缺. (3)须表意人自知其意思之欠缺. 效力:该意思表示原则上有效, 效力:该意思表示原则上有效,但 相对人明知表意人真意保留, 相对人明知表意人真意保留,当事 人间的法律关系无效. 人间的法律关系无效.
4.分类 4.分类
民事法律事实
自然事实
行为
事件
状态
合法行为
违法行为
非表示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 事实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 (事实行为) 表示行为
练习一
1.下列事实中哪些可以成为民事法律事实?( 1.下列事实中哪些可以成为民事法律事实?( ) 下列事实中哪些可以成为民事法律事实 公民A A.公民A死亡 B.甲乙两企业合并成丙企业 C.因暴雨B家池塘的鱼进入C家的池塘 因暴雨B家池塘的鱼进入C D.甲请朋友乙吃饭 2.下列属于事件的是( ). 2.下列属于事件的是( 下列属于事件的是 A.立遗嘱 B.违反合同 C.自杀身亡 D.订立合同 3.下列现象中属于法律事实中的行为有 下列现象中属于法律事实中的行为有( 3.下列现象中属于法律事实中的行为有( ). A.甲将乙打伤 B.乙将其雨伞丢入水中 丁失踪3 C.丙创作一件陶瓷 D.丁失踪3年 答案: 答案:1.ABC 2. C 3. ABC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1.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和共同行为; 1.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和共同行为; 单方行为 2.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 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 2.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 3.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 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 3.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 4.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 ; 4.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 5.单务行为和双务行为 ; 5.单务行为和双务行为 6.诺成性行为与实践性行为 6.诺成性行为与实践性行为 ; 7.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等等 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等等. 7.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等等.
(1)真意保留 又称单独虚伪表示, 又称单独虚伪表示,指行为人故意隐瞒 其真意,而表示其他意思的意思表示. 其真意,而表示其他意思的意思表示.
案情介绍] 王平与张其系朋友, 1988年 [ 案情介绍 ] 王平与张其系朋友 , 1988 年 2 月 , 张其 因结婚需要钱,遂从王平处借款5000元.张其结婚 因结婚需要钱,遂从王平处借款5000元 5000 后宴请一些好友.在宴席上, 后宴请一些好友.在宴席上,其他朋友对王平开玩 笑讲:"都是哥们 都是哥们, 5000元还借什么 元还借什么, 笑讲:"都是哥们,这5000元还借什么,干脆给张其 算了. 王平也随口讲: 算就算了 算就算了. 算了."王平也随口讲:"算就算了."张其遂笑着 那我就不还了,算你送的. 讲:"那我就不还了,算你送的." 时隔数月后,王平因事需用钱,向张其催还借款. 时隔数月后,王平因事需用钱,向张其催还借款. 张其对王平讲:"这钱你已当着大家说过送我的,不 张其对王平讲:"这钱你已当着大家说过送我的, :"这钱你已当着大家说过送我的 用还了,现在怎么又向我要?"王平向张其解释, ?"王平向张其解释 用还了,现在怎么又向我要?"王平向张其解释,那 是他随口开玩笑.张其表示,他是当真的. 是他随口开玩笑.张其表示,他是当真的.王平多 次催要无果,遂向人民法院起诉, 次催要无果,遂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张其归还借 款.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意思表示 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 意思表示
民事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行为, 没有意思表示就没有民事法律行为. 没有意思表示就没有民事法律行为. 1.概念 概念: 1.概念: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将其所欲实 现的私法效果的意思, 现的私法效果的意思,通过一定的方式表 现于外部的行为. 现于外部的行为. 2.特征 特征: 2.特征:(1)意思表示的表意人具有旨在 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意图; 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意图; (2)意思表示是一个意思由内到外的一个 表示的过程; 表示的过程; (3)意思表示依据是否符合生效要件,法 意思表示依据是否符合生效要件, 律赋予其不同效力. 律赋予其不同效力.
第八章
本章主要内容 一,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及其法律意义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意思表示 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 意思表示 五,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六,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行为 七,无效民事行为 八,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九,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