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VIP专享】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10

【VIP专享】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10

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和相关概念的区别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我国《民法通则》第54条对民事法律行为作了明确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1)民事法律行为是表意行为,属于民事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发生民事主体意思表示追求的民事法律后果。

3)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效果是意思表示的内容和形式符合了法律规定而产生的。

民事法律行为和相关概念的区别⏹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行为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民事行为包括了民事法律行为、准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可变更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等。

⏹民事法律行为与准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效果是行为人所预期的,而准民事法律行为所发生的法律效果并非行为人意思表示所追求的,是由法律规定产生的其他民事法律后果。

如债务人承认债务的意思表示,可依法律规定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果。

第二节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 单方民事法律行为与双方民事法律行为单方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根据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就可以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如立遗嘱的行为。

双方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双方当事人相互对应的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如合同行为。

多方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有两个以上的多方当事人共同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如签订合伙合同的行为。

有偿民事法律行为与无偿民事法律行为有偿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一方当事人从对方当事人取得某种利益必须支付相应对价的民事法律行为。

如买卖、出租等。

无偿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一方当事人从对方取得利益无须给付相应对价的民事法律行为。

如赠与等。

诺成性民事法律行为与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诺成性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在双方民事法律行为中,仅以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如买卖、租赁、承揽等民事法律行为。

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是指除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还须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如保管合同、借用合同等。

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要式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必须具备法律要求的特定形式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如不动产买卖必须经过登记。

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不要求具备特定形式就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如一般的合同行为。

主民事法律行为和从民事法律行为主民事法律行为是指相互关联的民事法律行为中能够独立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从民事法律行为是指相互关联的民事法律行为中不能独立成立而必须以主法律行为为前提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如担保合同。

独立民事法律行为和辅助民事法律行为独立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独立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辅助民事法律行为是指第三人以意思表示辅助行为人意思表示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有因民事法律行为和无因民事法律行为有因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与财产给付为标的民事法律行为中,以给付原因为成立和生效要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如一般的债权行为。

无因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与财产给付为标的民事法律行为中,不以给付原因为成立和生效要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如物权行为和票据行为。

财产民事法律行为和身份民事法律行为财产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意思表示的效果内容为财产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

身份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当事人意思表示的效果内容为发生身份关系变动的民事法律行为。

生前民事法律行为和死因民事法律行为生前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在行为人生前就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法律行为。

死因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以行为人死亡为生效要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如遗嘱行为。

第三节法律行为的要件⏹成立要件(一)一般成立要件(二)特别成立要件⏹生效要件(一)一般生效要件(二)特别生效要件⏹一般成立要件一般成立要件是指一般法律行为所共同的成立要件。

按通说,法律行为的一般成立要件有三项:当事人;标的;意思表示。

⏹特别成立要件特别成立要件是指特定的法律行为所特有成立要件。

如在要物行为中或要式行为中,物的交付和一定方式之履行为特别成立要件。

⏹一般生效要件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是指一般法律行为所共同的生效要件,包括:1)当事人须有相应的行为能力;2)须意思表示真实3)标的须合法4)标的须可能和确定⏹特别生效要件法律行为的特别生效要件是指特定法律行为所特有的生效要件,如附期限的和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中,以期限的到来或者条件的成就为特别生效要件。

第四节意思表示⏹意思表示的概念⏹意思表示的构成⏹意思表示的形式⏹意思表示的类型意思表示的概念意思表示是指民事主体将欲产生一定的民事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通过一定方式表达于外部,从而使对方当事人或社会知晓的活动。

意思表示的构成意思表示由意思和表示行为两部分构成(一)意思是民事法律主体欲发生一定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效果的内心意愿。

(二)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主体将其欲发生一定民事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表达于外部的活动。

意思表示的形式⏹明示形式明示形式是指直接以明确的语言文字进行意思表示。

⏹默示形式默示形式是指以约定或法定的一定作为或不作为间接表示意思的形式。

包括推定形式和沉默两种形式。

⏹意思表示的推定形式是指表意人实施一定的积极作为行为,相对人依据法律规定、习惯或合同约定间接推知其意思的表示形式。

⏹意思表示的沉默形式是指依据约定或法律规定从表意人单纯的不作为推理确定其意思的表示形式。

意思表示的类型⏹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的表示⏹有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对非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对话表示和非对话表示第五节条件与期限⏹条件民事法律行为中附条件是指以将来不确定的客观事实的发生与否作为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开始或终止的条件附加于民事法律行为。

⏹期限民事法律行为中附期限是指以将来一定的期限的到来作为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开始或终止原因附加于民事法律行为。

条件⏹条件的特点⏹条件的分类条件的特点1)须当时尚未实现的事实2)须有发生可能的事实3)须将来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实4)须条件合法5)须当事人以意思表示设定而非法定条件分类⏹延缓条件是指限制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发生的条件。

⏹解除条件是指决定民事法律行为效力消灭的条件。

期限的种类⏹始期是指以其到来决定民事法律行为开始的期限。

⏹终期是指以其到来决定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终止的期限。

期限届至⏹以日历设定期限者,以该日到来的时限为期限届至时限。

⏹以一定期间为期限者,以该期间的最后一日的终止时为期限届至。

⏹以事件的发生为期限者,以该事件发生的时点为期限届至。

第六节效力瑕疵的民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无效的民事行为的主要情况无效的民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无效的民事行为是指因欠缺民事行为的生效要件,在法律上确定的、当然、完全不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

其意义:1)无效民事行为不具备民事行为的有效要件。

2)根本不产生行为人意思表示所要求的法律效果。

3)无效民事行为是确定的、绝对的、自始的无效。

无效的民事行为的主要情况1)因行为人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无效。

2)因意思表示不真实而无效。

3)因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而无效。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概念⏹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类型可撤销、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概念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民事行为成立后就引起了意思表示内容所要求的民事法律后果,但未充分具备有效条件,法律允许当事人变更或撤销。

可撤销、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类型我国《民法通则》第59条规定了两种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即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和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1)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是指行为人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后果与自己的意志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民事行为。

2)显示公平的行为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违反公平、有偿原则的民事行为。

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的概念⏹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的类型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的概念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是指民事行为成立后因欠缺有效要件而不能生效,但法律允许第三人补充有效条件而使其生效或听任其不予补充而使其无效的不定状态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的类型⏹无权处分行为⏹无权代理行为⏹债务承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超越其行为能力范围的民事行为第七节法律行为的解释⏹法律行为的解释的概念⏹法律行为的解释方法法律行为的解释的概念 法律行为的解释亦即意思表示的解释,即对于意思表示内容含义所作的解释法律行为的解释方法1)文义解释指通过对法律行为所使用的文字词句的含义的解释,以探求法律行为所表达当事人的真实意思2)整体解释指对合同各个条款作相互解释,以确定各个条款在整个合同中所具有的正确意思。

3)目的解释指解释法律行为时,如果法律行为所使用的文字或某个条款可能作两种解释时,应采取最适合于法律行为目的的解释。

4)习惯解释指法律行为如合同所使用的文字词句有疑义时,应参照当事人的习惯解释。

5)公平解释指解释法律行为应当遵循公平的原则,兼顾当事人双方的利益。

6)诚信解释指解释法律行为应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