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才高情妙,舍命收藏,千金散尽捐国家,晚年却老死破屋之中!张伯驹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肆意汪洋,淡然如水,随性如风....... 公子如斯他才高情妙,却倾心青楼女子年轻时富贵无双,一掷千金后散尽家财,收藏古书字画,全部捐献给国家晚年却过得却凄风苦雨,落魄不堪一无粮票,二无户口,老死在一间破旧老屋中他便是被称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民国四公子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续。
——张伯驹言!章诒和读高中时想拜师学画,父亲章伯钧推荐画家潘素。
章诒和问父亲:“谁是潘素?”“张伯驹的夫人。
”“谁是张伯驹?”“他是‘民国四公子’之一,收藏无数罕见之物。
别看我有字画五千多件,即使全都卖掉,也未必抵得上他的一件。
”章诒和不信,哪有东西这么值钱。
章伯钧便问:“你背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吧?”“这是李白的诗。
”“张伯驹就有李白的真迹《上阳台帖》,他把这个帖送给了毛泽东。
你知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是谁写的吗?”“杜牧。
”“对,张伯驹就有杜牧的字。
你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张伯驹有范仲淹的手卷。
”……最后,章伯钧又说了一句:“只是这些东西现在都不是他的了,换成了一张国家的奖状。
”陆机《平复帖》故宫博物馆藏《平复帖》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9行84字。
《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
有“法帖之祖”的美誉。
陆机《平复帖》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
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
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
《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诚购《平复帖》30年代初期,张伯驹第一次见到《平复帖》。
这幅晋人陆机手卷,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比王羲之的《兰亭序》至少早60年。
张伯驹托人找到帖主溥心畲,表达购买此帖的愿望。
溥心畲说目前尚不需要钱,他日张伯驹想买,须出价20万大洋。
张伯驹心喜此帖不会卖给古董商,便到银行借出6万大洋,以便待机购买。
岂料几年后,张伯驹听说溥心畲的另一件珍品《照夜白图》,已几经倒手被卖到英国,当下心急如焚,托张大千找到溥心畲,愿以6万元购买《平复帖》,溥氏未允。
转年,溥心畲母亲过世,急需大笔现金办理后事。
张伯驹听说后,托人代转:“如肯以《平复帖》作抵押,愿借1万大洋。
”溥心畲心下感动,愿以4万大洋将此帖转让给张伯驹。
经过数年的守候,张伯驹终于夙愿得偿,也使国宝免于流失海外。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观看《游春图卷》全卷?此图卷描绘的是春日踏青的情景。
图中山石以细线勾勒,以青色沿山体填色,并以泥金晕染山脚,成为中国山水画中“金碧山水”之先声。
画中表现出的空间与造型意识,远近、高低的空间关系及相互比衬的大小、宽窄结构比例关系,标志着我国古典山水画趋于成熟。
画幅前有宋徽宗题“展子虔游春图”。
幅后隔水上有“明洪武十年(一三七七)孟春”题诗。
后隔水有清乾隆帝“丙申(一七七六)孟春”御题诗。
尾纸题跋有“前集贤待制冯子振奉皇姊大长主命题”诗,钤“怪怪道人”。
有赵岩题诗,钤“秋”。
有“中书平章政事张珪”题诗。
董其昌“庚午(一六三〇)”跋。
勇购《游春图》抗战结束后,故宫失散于东北的书画陆续出现在北平古玩市场。
古董商马霁川从收购的文物中挑选珍品,伺机转手国外谋利。
一天夜里,张伯驹突然出现在马霁川家门口,进门便大吼:“展子虔的《游春图》可在你手中?”此画恰在马霁川手里,他正欲卖给洋人。
眼看事情败露,马霁川便狮子大开口:“张爷不必打听货在何处,只要您拿出800两黄金,无价之宝就是您的了。
”这对张伯驹来说无疑是天价。
他找到故宫博物院,建议由院方收回此画。
岂料人家回复:故宫博物院因经费不足,无力收购,望君妥处。
张伯驹只能亲自出马。
未筹钱财,他却先来到琉璃厂。
张伯驹走进了荣宝斋,坐下便说:“有一幅《游春图》,此卷有关中华民族的历史,万万不能出境。
如果有谁为了多赚金子,把它转手洋人,谁就是民族败类,千古罪人,我张某人决不会轻饶他。
”出了荣宝斋,他又去一德阁、德古斋……每进一家店铺,都是这番话。
马霁川见《游春图》一事闹得满城风雨,自己已无法出手,只好降价让与张伯驹,但仍开价220两黄金。
张伯驹因过去收藏字画早已散尽了家财,只好忍痛将自己居住多年,原属李莲英的旧墅卖给辅仁大学,终于凑齐钱款。
舍命不舍画1941年,张伯驹遭人绑架,绑匪是汪精卫手下的师长,他们向潘素索价300万伪币,不然就要撕票。
绑架者明显是冲着张伯驹的钱财来的,但张家的钱其实大部分都变成了那些珍贵的字画了。
最简单可行的办法就是变卖字画,拿钱赎人。
张伯驹连日绝食,但求见夫人一面。
夫妻二人得见时,张伯驹已憔悴不堪,潘素不免凄然泪下,然而张伯驹已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他悄悄关照潘素:自己宁死魔窟,绝对不许变卖所藏古代书画赎身。
就这样,张家与绑匪僵持了近8个月。
见敲诈无望,绑匪只好将赎身价格降到40万。
潘素经过多方借贷,终于凑齐赎金,把张伯驹赎出来。
痴心不改解放后,张伯驹看上了一幅古画,出手人要价不菲。
而此时的张伯驹,已不是彼时的张公子!他不供职于任何一个政府部门,所任职务皆为虚职,并无实惠。
潘素作为家庭主妇,支撑日常生活的诸多开支,应付昔日名门的琐细关系,并将生活维持在不低的水平线上,已是费尽心力。
每月不仅把所有的工资花光,而且尚须从“家底儿”中掏点出来。
丈夫相中的古画虽好,但想到现实的经济状况和未来漫长的生活之需,潘素有些犹豫。
张伯驹见妻子没答应,先说了两句,接着索性躺倒在地。
任潘素怎么拉,怎么哄,也不起来。
最后,潘素不得不允诺:拿出一件首饰换钱买画。
有了这句,张伯驹才翻身爬起,用手拍拍沾在身上的泥土,自己回屋睡觉去了。
故宫藏画第一功臣张伯驹:将一生家财尽献国家!1956年,国家发行公债券,文化界人士为支援国家建设踊跃认购。
张伯驹的内心颇不宁静,自己也有心出一份力,但像别人那样一下拿出个三千五千,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家里除了一所宅院,只有少得可怜的现金和不可计数的书画。
经过一番思量,张伯驹做出了惊人之举,将自己珍藏几十年的八件墨迹珍宝捐献出来。
这八件珍宝是晋陆机《平复帖》、唐杜牧《张好好诗》、宋范仲淹《八服赞》、宋蔡襄《自书诗》、宋黄庭坚《诸上座》卷、宋吴琚《诗帖》卷、元赵孟颍《草书千字文》以及元俞和楷书。
八幅真迹由故宫博物院收藏,成为镇院之宝。
国家作价20万元人民币用于奖励,张伯驹却分文不取。
“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续。
”而张伯驹的另一件珍宝展子虔《游春图》,已于1952年捐出。
在担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期间,他又捐出40余幅字画,将一生家财尽献国家。
家事“痴人”张伯驹的收藏人生(WiFi环境播放或收藏本文)张伯驹捐赠史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续。
——张伯驹言! 1 《平复帖》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张伯驹花费银元4万购得为西晋大文人陆机手书真迹,距今已有近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七八十年,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篇鼻祖”。
它长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却盖满了历代名家的收藏章记,朱印累累,满纸生辉,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
2 《游春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张伯驹240两黄金购得为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距今1400多年,被认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历代书画界都将其奉为绝无仅有的极品,有人称它是“国宝中的国宝”。
《游春图》画卷长二尺有余,运笔精到,意趣无限,素有“天下第一画卷”的美称。
3 《百花图》杨婕妤南宋吉林省博物馆收藏已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件女性画家的作品是南宋女画家杨妺子的《百花图卷》。
此绘画长卷现为吉林省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它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馆的。
《百花图卷》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书画作品,它曾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吴其贞《书画记》和张伯驹《丛碧书画录》。
该画卷乾隆时期收入清内府收藏,清朝灭亡后,末代皇帝爱心觉罗·溥仪从北京故宫将此画卷以赠送其胞弟溥杰的名义携带出宫,后辗转藏于长春市伪满皇宫小白楼内,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溥仪仓皇逃亡通化大栗子,该《百花图卷》散失于民间。
1955年《百花图卷》曾在长春市内被发现,后流入北京市被大收藏张伯驹先生收藏,1964年张伯驹先生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期间,将《百花图卷》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馆收藏至今。
被认为是我国绘画史上保存下来的第一位女画家的作品。
张伯驹曾经这样表述:“我终生以书画为伴,到了晚年,身边就只有这么一件珍品,每天看看它,精神也会好些。
”但这样一件被他视为精神慰藉的作品,最后也捐了出去。
4 五代南唐董源《潇湘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本幅无款印。
引首有董其昌行书题记,后隔水有王铎跋,后幅有董其昌跋二则及袁枢跋。
钤有明“典礼纪察司印”朱文半方,清卞永誉、安岐、嘉庆、宣统内府等鉴藏印记。
此图经明代董其昌鉴定,认为是董源的真迹。
作者以江南的平缓山峦为题材,取平远之景,江上有一轻舟飘来,江边的迎候者纷纷向前。
中景坡脚画有大片密林,掩映着几家农舍;坡脚至江水间有数人拉网捕鱼,生机盎然。
董源是隋唐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在中国艺术史上影响深远。
他的存世真迹极少,目前国内仅有三件,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
这件受损的《潇湘图卷》是故宫收藏的唯一一件董源真迹,属于一级甲等文物,极为珍贵。
2008年5月,正在故宫武英殿书画馆进行的“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突然闭馆一天,对外宣称是因为内部装修,而真实原因却是因为其中展出的一件国宝级文物——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卷》原迹,被展柜上部的滴水淋湿,致使受损处裱纸开粘。
受损部位正好在画幅核心部位的舟船上。
可悲可叹!!! 5 五代从义《武夷山放棹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方从义,字无隅,号方壶,不芒道人,鬼谷山人等,贵溪(今江西贵溪)人。
道士,居江西信州(今上饶)龙虎山上清宫。
工诗文,善古隶、章草。
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米芾父子,后自成一家。
所作云山,大笔泼墨,苍润浑厚,取势奇险。
生卒年不详。
此图表现福建武夷山勝景。
奇峰突起,山下层林断岸,溪涧幽深,一叶轻舟飘流游览。
以草书笔法勾勒,兼以淡墨轻染,与常见水墨云山画法不同。
全幅布局奇特,得武武夷九曲之险。
虽自谓仿巨然笔意,但更多的是方氏自己的风格。
本幅右上自识[武夷放棹]隶书四字。
左方又题[敬堇签宪周公,近采蘭武夷,放棹九曲,相别一年,令人翘企。
因仿巨然笔意图此,奉寄仲宣幸达之。
至正已亥冬方壶寓乌石山识]。
钤[方壶清隐]白文印。
按已亥为公元一三五九年。
曾经清安岐和清内府收藏。
《大观录》、《式古堂书画汇考》、《宝迂阁书画录》著录。
6 唐杜牧《张好好诗》大诗人杜牧留存于世的唯一墨迹——《张好好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伯驹5000多大洋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