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私为公,足资楷式”——收藏当学张伯驹

“化私为公,足资楷式”——收藏当学张伯驹

“化私为公,足资楷式”——收藏当学张伯驹值此张伯驹先生诞辰115周年之际,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张伯驹潘素故居纪念馆承办的“张伯驹论坛”今天在这里隆重举办,首先,我代表中国收藏家协会表示诚挚的祝贺,我希望、同时也相信,这一活动将会产生十分深远的社会影响。

“化私为公,足资楷式”——这是1956年7月,时任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亲笔为捐献了8件国宝的张伯驹先生颁发的褒奖令上所写的一句话。

它既见证了一个深爱中华文化的先贤为保存民族文化遗产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也是对张伯驹先生高尚品格的高度概括和赞扬。

张伯驹先生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是收藏界的骄傲!今天我们缅怀先生的义举和高尚品格,而更重要的是要激励后人,要在收藏界大力宣扬张伯驹精神,呼吁向张伯驹先生学习,营造“收藏当学张伯驹”的社会氛围,从而促进收藏事业健康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我们应有的努力。

一要学习张伯驹先生收藏爱国、收藏报国、收藏强国的崇高精神。

张伯驹先生以保存重要中华文物不外流为己任,并为此倾尽毕生心血。

他曾在《丛碧书画录序》中写到:“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当年在国难当头之时,为阻止珍贵文物流落海外,张伯驹先生不惜花费巨额家资购藏古代法书名画,变卖房产举债为之仍不改其志,甚至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所藏书画几乎件件堪称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他说,只要这些珍贵文物能在本国本土世代相传,自己付出多大代价也在所不惜,表现出了可贵的气节和操守。

他的这种收藏爱国、收藏报国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走向“小康”的人民群众为了丰富物质精神生活而形成了数千万收藏队伍。

这个队伍是在短短二三十年间迅速形成的,遍布全国各地。

他们在阶层的构成、职业的构成、年龄的构成,包括性别的构成上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有所不同。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我国全民收藏意识普遍提升,“收藏热”迅猛发展,从事收藏的人数很多,收藏组织也很多。

形成了一个普罗大众、包罗万象、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色的收藏,民间收藏形势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那么什么是收藏?收藏的本意是什么?可以说有些人并非真正明白。

我以为收藏是人们有目的的、系统的收集、整理、研究、鉴赏、弘扬人类社会创造的和自然界存在的承载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物品的自觉行为。

一项收藏就是某一时期或某一门类历史的缩影。

换言之,收藏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是一个国家、地区、城镇、单位或者自然人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活动的历史见证。

收藏是彰显民族文化魅力,展现文化实力,增加正能量的重要实践成果。

收藏门类涵盖了中华文化的所有范畴。

那些流传于世的文物与艺术品起到了承载厚重历史,传承人类文明,启迪人们智慧,增长人们知识,陶冶人们情操的作用,成为今人览古观今,鉴古证今,研究历史,开创未来,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繁荣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见证和教科书。

从这个意义上讲,收藏就是保护文化,保护艺术,保护历史。

我认为,如果我们偏离了收藏的本义,就会陷入“物役”“物累”的怪圈子里。

只有以平淡、自然、本真的心态审视、思考收藏,洗涤“物欲”对心灵的污垢,抛弃功名的重枷,像张伯驹先生那样树立收藏爱国、收藏报国、收藏强国的理念,才能达到收藏的最高境界,才能实现收藏队伍健康成长,才能使收藏事业成为实现文化强国梦的助推器。

二要学习张伯驹先生“化私为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张伯驹先生对于那些斥巨资购藏并用心血珍藏保护的我国古代法书名画珍品,并不视为一己所有。

他说:“我看的东西和收藏的东西相当多,跟过眼云烟一样,但是这些东西不一定要永远保留在我这里,我可以捐出来,使这件宝物永远保存在我们的国土上。

”还说:“今还珠于民,乃终吾夙愿!”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他是一个热爱国家的人,在他看来,自己的所藏首先是属于国家和民族的,是全民族的文化遗产。

从1956年起先生陆续将自己所藏捐献给了国家。

捐献给故宫博物院的如陆机的《平复帖》,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山鼻祖”,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的《游春图》,距今1400多年,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唐代杜牧的《张好好诗》为传世孤品……,等等一批古代书画极品都成为了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捐献给吉林省博物馆(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博物院)的宋代杨妹子《百花图》卷等六十余件法书、绘画作品和书籍,也成为了该院书画的经典藏品。

可以说张伯驹先生捐献的任何一件东西,用什么样的词汇来形容它的价值都不为过!张伯驹先生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民族瑰宝的保护神,是光耀后人的文化丰碑,是我们收藏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民间收藏,我认为其目的意义有这么几点,一是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二是保护、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的道德修养。

这些对个人来说是有意义的,对社会来说也是有意义的。

收藏要服务社会,收藏成果社会共享。

收藏其实是收藏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和途径把社会资源集中到个体或群体中来;此外,社会给了我们收藏机遇,如果没有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话,个人的兴趣、爱好是不能实现的。

因此,收藏要回报社会,收藏仅仅为了满足个人兴趣是较低的层次,满足社会需求才是高层次的。

服务社会需求,构建和谐社会。

当前有句话叫“家藏不如馆藏”。

当年张伯驹曾经说过:“我的东西都在故宫里,不用操心了”。

他“收而不藏”、“凡收必捐”。

通过捐赠,使这些珍贵文物由私人收藏成为了国有博物馆的重要藏品。

如今这些珍贵文物,不仅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并且通过展览展示、科学研究、编辑出版等多种途径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感知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了解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张伯驹先生的这种“化私为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已经影响和激励了众多收藏家和有识之士,他们将自己的珍贵收藏捐献给国家、捐献给社会,或是办起了民间博物馆,使其得到更加科学的保存和广泛的利用,发挥出最大的社会价值。

收藏界呼吁这样的贤达,社会召唤张伯驹精神的回归。

三要学习张伯驹先生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为已任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张伯驹先生曾经说过:“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

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

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

我买它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张伯驹先生之所以能够不惜代价,甚至置生死于度外购藏珍贵文物、进而又将他们捐献给国家,是由于他有一颗爱国之心,更是源于他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深刻认识与酷爱。

因此他自觉担当,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为已任。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

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那些珍贵藏品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见证,它会带来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会对社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尊重她、保护她、传承她、发展她,就是保住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命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的,因此我们只有怀着敬畏之心、虔诚之心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文化强国梦才有根基。

我们要全面提高民间收藏者的文物保护意识,要对“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有清醒的认识,树立起民间收藏是国家文物保护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理念,树立起民间收藏者同样承担着保护历史文物、保护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感,要像张伯驹先生一样,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精神守护好我们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

四要学习张伯驹先生高超的专业水平。

张伯驹先生是一个集收藏鉴赏、书画、诗词、戏曲艺术研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

正是由于他有很深的古代文史功底,所以对于古代字画和善本图书有着很高的鉴赏能力,他眼光敏锐,水平之高为同行之翘楚。

张伯驹先生撰有《丛碧书画录》,书中对117件书画藏品,均作了准确的鉴定和介绍,他的鉴赏水平从中可见一斑。

因此他被聘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燕京大学中国艺术史导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先生治学严谨,对于书画鉴定他曾对学生说:“要鉴别必须看过真品,看得越多,越有经验。

仿效的,假有也要看,以及哪个朝代和名家所用的纸、墨、笔、颜色和各种印章都要细心研究分析记在心里,鉴别时一看便知了。

还有前代名家作品也要尽量知道传到何人,落于何方,有的知道而找不到的也要随时留意查明。

”这种方法和态度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藏宝于民”的政策被提出并得到了稳步推进,我国已经形成了数千万的收藏队伍。

这支队伍人数庞大、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来说鉴藏水平不高,这是目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

所谓收藏水平就是眼光,眼光问题,决定我们收藏家的收藏水平。

有些收藏家因为才识的问题,经验的问题,花了很大的代价,买了一些不值得收藏的或是没有收藏价值的赝品。

如果我们收藏家的眼光都达到较高的水平,那么赝品、假货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了。

当然眼光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对于收藏者个人来说,首先必须自尊自重,端正收藏思想和收藏目的,这是搞好收藏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

不要被金钱模糊了眼睛,失去了收藏的正确方向,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再加上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鉴赏水平,收藏才能走上正路。

张伯驹先生的壮举有道是“前无古人”,然而我相信一定会“后有来者”。

我们赶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好时代,在倡导文化强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时代在呼唤张伯驹精神的回归,一批张伯驹式的收藏家在成长。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收藏品的数量有多寡之分、质地有高下之别,但是只要有了张伯驹先生那种以传承、保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化私为公”,无私奉献,收藏爱国,收藏报国,收藏强国的精神和行动,那么就像毛泽东同志说过的那样,他就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一个普通收藏者也可以不断成长,成为有如张伯驹先生一样胸怀宽广、有益于民族、后人敬仰的收藏家。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罗伯健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