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词集(上)张伯驹1898.3.14-1982.2.26,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系张锦芳之子,过继其伯父张镇芳。
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
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
序我少于伯驹先生者二十岁,彼此的身世经历又绝无共同之点,而他不见弃,许为忘年交,原因固然并非一端,但倚声论曲,是其主要的友谊基础。
丛碧词先有木刻本,后来增订排印,我曾撰跋,见于卷末,种种情事,今不重云。
再后又有春游词、丛碧词话,先生独以序言见嘱。
那时是没有人肯给作序跋的,我不自揆,一一应先生之命,但亦不敢迳署真名,一次是署名寿康,一次是署名李渔邨,都是别号。
再后,他多次将理念新得之长短句,或单阕,或众篇,或成册,陆续见贻,皆其手稿或手写本。
这样叙来,可知我对先生的词,因缘不浅。
今又重为其总集作序,岂谓忝居知者,实亦谊所不容辞,情所不能已。
因略陈鄙见,以俟世之读先生词者。
词为何物,文之一体也,看不起的人贬为小道,正统士夫视为侧艳。
为什么,盖其本名曲子词,用今天的话来说,即是为曲谱所配的唱词儿;按谱制辞,所以叫做填词。
词曲一名,合言可以无别,析言方离而二之:曲是乐声,词则文字。
至于元世,又以曲专指其一代之文体,其实一也。
既知此义,可见词曲起源,本由民间俗唱,其词佳者固多,亦不免俚鄙粗秽。
后来又有专业的乐工为之制词,浮藻有加,而俗套浸盛,品亦不崇。
再后来,到了文士诗人的笔下,这些人尊前花畔,借他抒写情怀,寄托抱负,于是词才成了具有文彩、品格、风调、境界的重要文学作品。
我们今日所说的词,一般是指此而言。
骚人墨客将词的规格大大提高了,然而同时也就带来了他们的习气。
他们喜欢雅,喜欢藻饰——这并非绝对的坏因素,但一旦失之太过,词就从人民大众的活的音乐文学变成了另一种雕文绘句的笔墨文学。
它的缺陷,不一而足。
词的末流,是专门玩弄字眼,尖新纤巧,轻薄无聊,炫卖小聪明小才气,以能招引世俗人的耳目为能事。
词至于此,品斯下矣,饾饤堆垛,矫揉造作。
盖按谱填词,难同任笔随心,自为格局,加以才力不副,遂尔砌词藻堆典故,高者也只能打磨圆润,掩去琢痕。
再不然,填塞学问语、议论语、无病呻吟语、盘空硬语、豪言壮语……以充篇幅。
不知词者见之,以为词矣词矣,而难悟这都不是真正的词人之词。
我素重伯驹先生的词,原因也不是单一的。
我从小酷嗜曲词,十三四岁自学写作,所见古今长短句,留心玩索,对学人之词、哲人之词、文家之词、杂流之词,其上品也只生敬仰心,而少爱惜情。
顾独好词人之词。
读书燕园时,居未名湖畔,先生之展春园,近在溪西,偶结词社,以会文流,我以少年书生,叨在末座。
社中多七八十高年耆宿名家,声价矜重。
但在我看来,唯有伯驹先生词,方是词人之词也。
尔时年少,不谙世故,以所感如实语人。
复能直言指其得失。
先生迺若稼轩之奇岳珂,遂极相重,引以为知音。
而众老先生闻之,颇讶狂言,不无讥议。
但我自信论道论艺,对事而非对人,绝无扬张抑李之心,所见如彼,何须以他人之所议而易我心之所降乎。
然欲识先生之词,宜先识先生其人。
词如其人,信而可徵。
我重先生,并不因为他是盛名的贵公子,富饶的收藏家等等。
一见之下,即觉其与世俗不同,无俗容,无俗礼,讷讷如不能言,一切皆出以自然真率。
其人重情,以艺术为性命。
伉爽而无粗豪气,儒雅而无头巾气。
当其以为可行,不顾世人非笑。
不常见其手执卷册,而腹笥渊然,经史子集,皆有心得,然于词绝少掉书袋。
即此数端,虽不足以尽其为人,也可略觇风度了。
因此之故,他作词,绝不小巧尖新,浮艳藻绘;绝不逞才使气,叫嚣喧呼;绝不饾饤堆砌,造作矫揉。
性情重而气质厚。
品所以居上,非可假借者也,余以是重其人,爱其词。
伯驹先生的词,风致高而不俗、气味醇而不薄之外,更得一整字。
何谓整,本是人工填作也,而竟似天成;非无一二草率也,然终无败笔。
此盖天赋与工力,至厚至深,故非扭捏堆垛、败阕百出者之所能望其万一。
如以古人为比,则李后主、晏小山、柳三变、秦少游,以及清代之成容若,庶乎近之。
这种比拟,是论人之气质,词之风调,而不涉乎其人的身份经历之异同。
就中小晏一家,前人谓其虽为贵公子而有三痴焉,语绝可思。
我以为伯驹先生者,亦曾为公子,亦正有数痴,或不止三焉。
有此数痴,方得其为真词人,而所作方是真正词人之词。
古往今来,倚声填句者岂止万千,而词人之词屈指可数。
以是义而衡量先生之词,然后可以不必挦章而摘句矣。
我为丛碧词作跋,时年二十余,翩翩绿鬓少年人也;及今重为此序,皤然揽镜不自识其谁何。
而先生谢世,墓草离离,昔时言笑,皆成词林掌故,闻者已稀。
灯下走笔,曷胜闻笛之感。
而序之不能成文,无以发先生词之光耀,复何待云。
文章赏析,事最精微,自陆士衡早有笔所难宣之叹,况不学如余,无能为役,故乃粗陈浅绪,以见交期;或所未知,或难笔逮,宁从阙略。
先生若在,当一笑颔之。
谨序。
甲子正月下澣周汝昌拜书于北京东城脂雪轩丛碧词中州张伯驹1 八声甘州·三十自寿几兴亡无恙旧河山,残棋一枰收。
负陌头柳色,秦关百二,悔觅封侯。
前事都随逝水,明月怯登楼。
甚五陵年少,骏马貂裘。
玉管珠弦欢罢,春来人自瘦,未减风流。
问当年张绪,绿鬓可长留。
更江南、落花肠断,望连天、烽火遍中州。
休惆怅、有华筵在,仗酒销愁。
2 踏莎行·送寒云宿霭兰室银烛垂消,金钗欲醉。
荒鸡数动还无睡。
梦回珠幔漏初沈,夜寒定有人相忆。
酒后情肠,眼前风味,将离别更嫌憔悴。
玉街归去暗无人,飘摇密雪如花坠。
3 浪淘沙香雾湿汍澜,乍试衣单。
小楼消息雨珊珊。
斜卷珠帘人病起,无奈春寒。
愁思已无端,又减华颜。
年年几见月团圆。
燕子不来花落去,莫倚阑干。
4 人月圆·晚归和寒云韵戍楼更鼓声迢递,小院月来时。
绮筵人散,珠弦罢响,酒剩残卮。
锦屏寒重,藻波弄影,花怨春迟.愁多何处,江南梦好,难慰相思。
5 浪淘沙·金陵怀古春水远连天。
潮去潮还。
莫愁湖上雨如烟。
燕子归来寻旧垒,王谢堂前。
玉树已歌残,空说龙蟠。
斜阳满地莫凭阑。
往代繁华都已矣,只剩江山。
6 虞美人·将有吴越之行,筵上别诸友离怀易共韶光老。
总是欢时少。
西风昨夜损华颜。
不及春花秋月自年年。
一身载得愁无数。
都付江流去。
别筵且复按红牙。
明日青衫飘泊又天涯。
7 浪淘沙零露欲成团。
北斗阑干。
乱虫泣语夜凉天。
窗外西风吹又急,怕到秋残。
瘦减带围宽。
添上炉檀。
卷帘犹自怯轻寒。
一病沈郎如小别,谢了芳兰。
8 如梦令寂寞黄昏庭院。
软语花阴立遍。
湿透凤头鞋,玉露寒侵苔藓。
休管。
休管。
明日天涯人远。
7 调笑令明月。
明月。
明月照人离别。
柔情似有还无。
背影偷弹泪珠。
珠泪。
珠泪。
落尽灯花不睡。
8 卜算子落叶掩重门,桂子香初定。
今夜月明分外寒,照澈双人影。
薄袂倚虚廊,天外银河耿。
街鼓无声未肯眠,忘却霜华冷。
9 浣溪沙飒飒霜寒透碧纱。
可堪锦瑟怨年华。
风前独立鬓丝斜。
宛转柔情都似水,飘摇残梦总如花。
人间何处不天涯。
10 前调霜压高城画角寒。
黄花满地雁横天。
无边凄咽晚风前。
落叶打门声似雨,残灯支枕夜如年。
那堪憔悴为秋怜。
11 摸鱼儿·同南田登万寿山试登临、秋怀飘渺,长空澄澈如浣。
关河迢递人千里,目断数行新雁。
杨柳岸。
独瘦曳烟丝,似诉闲愁怨。
天低水远。
正黄叶纷纷,白芦瑟瑟,一片斜阳晚。
空怀感。
到处离宫荒馆。
消歇燕娇莺婉。
旧时翠辇经行处,惟有碧苔苍藓。
君不见。
残弈局、频年几度沧桑换。
兴亡满眼。
只山色余青,湖光剩绿,待付谁家管。
12 八声甘州忆长安春夜骋豪游,走马拥貂裘。
指银瓶索酒,当筵看剑,往事悠悠。
三月莺花已倦,一梦觉扬州。
襟上啼痕在,犹滞清愁。
又是登临怀感,听数声渔笛,落雁汀洲。
看残烟堆叶,零乱不胜秋。
碧天长、白云无际,盼归期、帆影送轻鸥。
倚阑处、才斜阳去,月又当楼。
13 摊破浣溪沙相见时难别也难。
背人无语怨春残。
忍忆旧时回首地,泪偷弹。
眉叶懒描螺黛浅,鬓云愁映镜花寒。
细雨一楼人寂寂,卷珠帘。
14 生查子去年相见时,花好银蟾缺。
明月正团圞,又奈人离别。
相逢复几时,还望花如雪。
再别再相逢,明镜生华发。
15 浣溪沙隔院笙歌隔寺钟。
画阑北畔影西东。
断肠人语月明中。
小别又逢金粟雨,旧欢却忆玉兰风。
相思两地总相同。
16 念奴娇·中秋寄内无人庭院坠夜霜,湿透闲阶堆叶。
月是团圞今夜好,可奈个人离别。
倚遍云阑,立残花迳,触绪添凄咽。
满身清露,更谁低问凉热。
记得去年今日,盈盈双袖,满地明如雪。
只影那堪重对此,美景良辰虚设。
玉漏无声,银灯息焰,总是愁时节。
谁家歌管,任他紫玉吹彻。
17 蝶恋花眼底江山零落尽。
愁雨愁风,更是重阳近。
乌帽青衫尘扑鬓。
重思往事眉痕晕。
孤馆凄凉灯一寸。
睡也无聊,醒又无聊甚。
明日朱颜成瘦损。
夜长不管离人恨。
18 前调欲诉离怀音信杳。
雁影双双,又过西楼了。
惆怅亭皋秋渐老。
天涯遍是红心草。
纵说江南无限好。
病酒疼花,暗损人年少。
总为多情成懊恼。
去时知悔来时早。
19 前调深掩云屏山六扇。
对语东风,依旧双双燕。
小院酒阑人又散。
斜阳独恋残花面。
流水一分春一半。
有限年华,却是愁无限。
禁得日来情缱绻。
任教醉也凭谁劝。
20 尉迟杯·伟卿病甚,送其归里,依清真韵归时路。
又日晚、杜宇啼深树。
无边芳草凄迷,绿到天涯何处。
东风应恨,吹不散、浓雰暗南浦。
共销魂、且进离尊,阳关休唱西去。
回首旧梦成尘,犹恋此黄昏,一霎相聚。
泪向君前双双落,肠断处、飞花乱舞。
如今是、萧条别院,步芳径、斜阳独自语。
记当时、剩袂零襟,梦魂空想前侣。
21 东风第一枝·春雪落地声微,沾衣力软,风欺弱絮无主。
蓦催万树花开,旋湿一庭翠妩。
熏炉重熨,恁禁得、轻寒如许。
待卷帘、双燕来时,应共落梅衔去。
灯黯黯、小楼雨误。
泥滑滑、玉街路阻。
怕消剩粉江山,暗融糁银院宇。
檐声凄断,怨身世、不胜高处。
问谁怜、零霰残霙,借乞宿阴留护。
22 长亭怨·重九西山看红叶寄南田扫残叶、西风门掩。
犹记春时,海棠开宴。
烛照红妆,夜深花睡影零乱。
回思前梦,空陈迹,成秋苑。
酒醒雁声沈,问唤起、离愁何限。
凄黯。
只知佳节近,不道看花人远。
茱萸插帽,纵风雨、登高还懒。
最怕是、旧地重游,又尘涴、青衫泪满。
对十里霜红,独向斜阳留恋。
23 桂枝香·岁暮同蔼仁、南田、华甫夜话,时山茶水仙并开,去年风景犹如昨日,词以写之云留月榭。
正戍鼓谯楼,寒更初下。
小院重门深闭,酒阑歌罢。
去年风景依稀似,弄幽姿、冬花低亚。
丹砂堆锦,玉盘剪雪,对人如画。
记春日、贪欢到夏。
认前度刘郎,又归来也。
值此江关岁晚,奈何良夜。
十年尘梦随流水,更西窗、剪灯同话。
不知身外,长安奕局,一劫犹打。
24 鹧鸪天·甲戌正月下旬偕韵绮同西明夜至无锡,借笼灯入梅园宿。
次日冒雨登鼋头渚望太湖,归谱此词为惜疏香此小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