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场面描写教学设计

场面描写教学设计

场面描写教学设计张亚芹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一直在积极地探求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将学生的训练和教师的指导进行有机的结合。

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即先根据学生思维认知的发展,进行专项训练。

比如为了写好记叙文进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专项作文指导及训练。

在一系列专项训练后进行综合训练。

在一课时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关系,主张进行作文片段练习。

"小片断成就好作文",学生经过一系列专项训练后就会逐步增强综合写作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在此基础上写出有个性的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写作总目标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我这节作文课就以此为指导思想,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需求来设计。

在本课设计中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重指导过程的体现。

希望学生能自主构建、深刻领会,从学生自悟出发,让他们通过一些片断材料感受场面描写的作用;提供给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想法的空间,让他们积极探究写好场面描写要做到哪几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确实具备进行场面描写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到初二下学期,学生在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方面已有了相应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们本着"阅读与教学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随课文学习布置了相应的写作练习并加以指导、评改。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相关的片断作文专题指导,进行了专项训练。

这都为写好记叙文做了必要的准备。

但在批改平时的练笔及考场作文时发现不少同学写记叙文不会描写场面,使得文章内容干瘪,缺乏生活气息。

练习写场面是训练同学写好记叙文的一项基础训练。

在一般记叙文的写作中,常常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安排一些或大或小的场面描写,这样不仅能展示具体实在的生活画面,使文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也有助于描写人物行为,刻画人物性格。

为了为记叙文写作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设计这节作文课。

三、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场面描写》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明确场面描写的内涵,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切实具备进行场面描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上探究得出场面描写的方法、写好场面中的"点的方法,使文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也有助于描写人物行为,展现人物性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多思考,通过展现生活中经历的场面引发对社会的深入思考,使作文有深度。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材料探究得出场面描写的方法,写好"点"的方法;通过对材料的感知,明确场面描写的要求--突出气氛特征,突出中心。

教学方式:探究式,穿插讲授式及启发式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手段教学过程七年级作文片断训练教案(景物描写)高舫训练目标:通过训练旨在使学生明白景物描写的作用,掌握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

训练重点:学会进行景物描写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服务于文章的主题。

训练过程:一、激趣导入:多媒体呈现一幅山水风光图,要求生描述画面内容,明确描写手段自然揭题。

二,感受景物描写的作用引出几句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让大家讨论他们的作用例一: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例二: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朱自清《春》)(一)景物描写的定义所谓景物,指自然风光和社会风情两种。

前者着重表现自然景象和人物活动的场景。

后者偏重反映社会风气,风俗风情。

景物描写包括自然景象,植物动物,古迹胜景,城乡风光天象气象,时序时节等。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心情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3,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4,暗示社会环境,表现文章主题。

三、如何进行景物描写呢?1,根据文章的需要,确定适宜的景物描写,详略要适当。

2、抓住特征,准确用词,写出精神能否抓住景物的特点,关键在于作者细心的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

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

因此,要求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善手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观察、体会。

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

a、定点观察威尼斯是"海中之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用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

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

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

海水那么绿,那么醇,会带你到梦乡去。

(朱自清《威尼斯》)b、定景换点月夜之下,站在果盒桥边,远望合掌峰,此刻竟成了一对恩爱的夫妻:外侧那"男的"绾着发髻,英俊潇洒;内侧那"女的"头插鲜花,婀娜多情......走近,来到灵峰招待所屋檐下,仰头看,只见一只展翅飞的苍鹰,凶悍无比,故叫:雄鹰展翅峰。

再走几步,竟令我们羞而却步一夫妻峰竟又成了一位少妇丰满高耸的双乳了,故称"双乳峰"。

C、多个视角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

只有将静态描写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仿佛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

因而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但要注意不能堆砌词藻。

片断1:白雪纷飞中,已看不见屋桥的真颜,横在小河上的恰似一座云做的桥。

孤身走在上面:静静的、轻轻的、软软的,就如走上了梦幻中的仙桥......片段2:洁白的、厚厚的雪层罩在屋桥上,犹如给他加了一件漂亮的外套,几行歪歪斜斜的小脚印,恰如巧手的仙女新绣的花朵......写作练习中,创新是灵魂,尤其在景物描写中更要求大家能有创新意识。

以上三个片段中,描写对象同为"雪中的屋桥",但小作者们思绪飞扬,视角各异,分别从个性角度描绘了屋桥之美,令人读来备感新奇而又欣喜。

练习:《雨中妈妈为我送伞》D、融情于景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感情。

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同时,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要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

写景贵有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

以有情之眼看景物,景物从而变得富有灵性,充满精神。

如:好一片轻盈的娇鸣,我从睡梦中惊醒,这是一个美丽而恬静的春晨。

宇宙为轻雾所笼罩,一阵阵的轻寒,微微地袭上了我的衣襟,太空晴、天一碧,只有一两片的云霞飞舞,东方天边的霞影,时刻在幻变中,如霜枫,如榴火,如玛瑙,如琥珀......倏忽间,一个像美人脸儿般的朝阳出现了,她羞答答地露出云层,放射出万道光芒,照遍了大千世界,警醒了花草虫鸟沉沉的梦,照暖了这冷冷的心,照苏这世界上的一切一切。

这段景物描写,从听觉入手,继而通过肤觉、视觉和感受等角度,表现出"一个美丽而恬静"的春天早晨的特点。

又如:......一棵棵柳树也变得沉稳起来,被银装素裹得像一位大家闺秀,淡而雅致;苍翠而庄重的冬青拗不过淘气的雪花,与瑟瑟的寒风玩儿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操场上也铺上了厚厚的白棉毯,新而明亮,让人见了心里发痒,直想躺在上面继续那朦胧的睡意...3.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用呆滞、干涩的语言去生硬描绘是难以写出动人之景的。

因此,要大胆去放开思绪,在联想与想象的基础上恰当选用修辞手法来写景,才能充分展露景之"神",以上范例的成功之处便在与此。

范例:雪花凌乱的飘舞着,像是姑娘的倾诉,絮絮不断......风走了,只有雪孤独的在空中盘旋。

她像是充满惆怅的少女,失落而又无奈。

漫步在雪中,眼前一片渺茫......向远处的路灯望去,那纷纷的雪花像千千万万的萤火虫在灯下飞舞......--习作《雪飘时分》4. 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景物描写的顺序一般分为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两种。

空间顺序--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一般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

还有一种空间顺序,不取固定的观察点,而随着观察者位置的转移来描写景物,这叫做游览顺序。

时间顺序--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间里,其景物是有变化的,按一定的时段依次写来,可以表现出景物的丰富多姿,使人产生美的感受。

时段有长短之分,长时段如春、夏、秋、冬,短时段如晨、午、暮、夜。

选用哪一种时间顺序,应视描写对象的特点而定,如写《日出》,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

四、小结总之,只要仔细观察,精心揣摩,多读多练,要成功进行景物描写并不难。

五、实践训练(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