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心得
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渗透在各门学科中的。
语文是学
习各门学科的工具,所以更是创造的基础工具。
语文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
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语文学习的智力因素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构成智力操作系统。
语文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习惯、动机、兴趣、性格,构成动力调节系统。
毋庸置疑,语文学习既依赖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又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再加上语文教育自身
具有创造性,能使学生获取语文学习的创造成果,发展语文创造能力,陶冶学
生创造个性品质。
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完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
意识。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渗透着创新思维的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既要落
实语文的工具性,同时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创新的价值引领;在尊重文本
价值的同时,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
生围绕课文导读中的主要问题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感悟语言,学会表达。
为了丰富阅读及提升文本认识,补充相近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在默读中发挥想象,练习口语表达。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如果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学习兴趣、求知欲是支持、推动学生认识事物的
巨大内动力。
三年级的学生依然对故事充满好奇,因此,上课伊始,我便用一
个类似的故事激趣导入,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学习内容产生强
烈的求知欲。
接着学习课文中的故事,学完后有引出类似的故事。
整堂课,学
生都在听故事、学故事、用故事中自主学习,增长知识,让学生在故事中获得
一种愉悦的享受。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
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
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
在发掘教材时,我把它设计成一个思维训练点,故设疑问: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而后组织
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通过多层面感悟引领学生把握三徒弟的画为什么与众
不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深层意义。
在语言训练方面,
通过学生默读课文、感悟词语以及运用关联词语表达等手段,来实现工具性和
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
文实践能力。
对此,学完课文后,我又补充了两个类似的故事:《十里蛙声出
山泉》和《深山藏古寺》,分别让学生品评画妙在何处,如果你是当时的画师
又会怎样画?这一环节不仅在于抛砖引玉,更在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的重要性,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思维活动双向暴露,在
让学生看到了学生思维过程的同时,教师也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真实过程,从而
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向思维,他们在寻求答案获取新的知识的过程中,也就有效的促进了创新思维的训练。
总之,语文教师要在改进教法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想法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维。
准确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与肯定指导,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