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通运输经济学 第1章 运输经济学概述

交通运输经济学 第1章 运输经济学概述

2003-2006年我国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职工的平均工资
5. 运输与国民经济
③对运输业的政府投资
1997年美国在交通运输方面的支出401亿美元,是当 年财政总支出的2.3%。 在欧洲国家中这种基础设施上的投资也占有国家 GDP的一定比例,其中,公路建设投资大多占0.5%— 0.7%,德国最高,为0.79%;铁路0.1%—0.2%,比利时 最高,为0.29%。 1998年我国公路建设投资占当年GDP的1.6%。 2001 年达到1669亿元,占当年GDP的1.7%。
运输费用可能是一种产品市场分布的决定因素—— 如 果运费较高,对当地产品就形成了一个保护性市场,如同 实行关税或进口配额一样有效。运输通常是销售决策中的 一个主要因素。
4. 交通运输与价格
运输一个重要作用是保持价格的稳定性。由于有长途 运输,从理论上讲,任何市场上本地供给短缺时的价格
都不会高过生产加运输加储备的总成本。
一、运价下降50%: 运价下降了: 3元
与A地产品相同
>运输成本占了总成本: 25%
42.9%,比原来下降17.1%。
例: A( M地的 某商品
成本:6元) (运价:2元)
(
成本:4元)BFra bibliotek(运价:6元)
M
来自B地:原总价10元 运输成本占了60%。
来自A地:原总价8元 运输成本占25%。 运价下降了:商品价 1.33 元 8元 M地该产品的总成本为 6.67 元,
(
引 子 成本:4元)
B
(运价:6元)
M
来自B地:原总价10元 运输成本占了60%。
来自A地:原总价8元 运输成本占25%。 运价下降: 1 元
如按A、B两地产品平分市场计算,M M地该产品的总成本为7元, M地产品总成本为7元 —— 地该类产品中平均运输成本占总成本
运输成本仅占14.3%, 比原来下降10.7%。28.6%
运输还鼓励价格的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下降如同贸 易壁垒在消退,导致更多的远方生产者进人市场参加价 格竞争。生产成本最低的地区把这一成本加上运输费作 为自己商品的售价,其他卖主也就必须制定相应的价格, 否则将会失去自己的市场份额,通过下述的例子进行论 述。
例: A( M地的 某商品
成本:6元) (运价:2元)
5. 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
根据我国、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有关资料,从以下在国 民经济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六个方面来讨论运输经济意义 问题: ①交通方面的消费支出;
②运输及与运输有关领域就业的人数和他们的收入;
③运输业的社会投资额; ④对运输系统的公共补贴额(政府投资); ⑤运输业在税收方面的作用; ⑥运输业带动其他产业产品消费的作用。
的距离,而不是特别关心使用何种交通运输工具和运输 方式。
当然,在有载时交通的同时也就是运输的过程。
交通是运输的前提,而运输又是交通有实际意义的保障。



什么是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是以怎样的轨迹发展的?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业的概念、性质与特点
一、交通运输的概念
交通运输是指通过使用运输工具和设备,有目
3. 交通运输与销售
运输也是销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运输开拓市场——大规模生产不可能在虚无中存在,必 须有一个大规模的销售系统把产品分配出去。充足的运输 系统是为大规模销售提供了条件。
商业全球化的前提是运输全球化——一个国家乃至整个 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建立在良好运输基础上的商品市场。 可从地球上各个角落向大城市供应商品。



2、交通运输业的特点
(1)运输劳动并不生产有形产品
运输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生产,它不同于普通的工 农业生产;
运输劳动不是创造新的使用价值而是使原来的使用价 值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只改变它们的空间位置。 (2)运输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进行的 运输生产并不创造有形产品,只是改变劳动对象的空 间位置,所以运输生产过程,同时也就是消费过程: 运输产品不能像工农业产品那样可以调拨、可以储存, 运输产品是无形的,既不能调拨也不能储存。
第一章
运输经济学概述
【学习目的】
了解交通运输的基本知识,运输经济学学科构
成及其发展,运输经济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和 研究的基本方法;
掌握交通运输的经济性质和运输产品的特性;
熟悉运输市场及其特征、功能和市场主体; 了解各类运输市场的主要特征。
运输这个词汇被广泛使用。
随着现代物流的产生与不断发展,运输 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二、运价下降2/3(66.7%): 运价下降了: 4元 商品价 商品价 7元 6元 M地该产品的总成本为 6 元 —— 低于A 地产品,因此独占市场。 现运输成本占总成本 33.3% 。
例: A( M地的 某商品
成本:6元) (运价:2元)
(
引 子 成本:4元)
B
(运价:6元)
M
除非认识到运价降低会导致较多的钱用于 运输,较少的钱用于生产,否则就没有了解改 善运输的真正意义。 —— 洛克林(Locklin,美国,1977) 运输工具发展的最终目的不应该是减少运 输费用,而是降低生产成本。
2. 交通运输与生产
运输创造了空间和时间的效用。 空间效用——可以通过改变位置来创造价值。 时间效用——运输还需要花费时间。 大批量生产包括 对不同来源的零配件进行组装,而并不是所有的零部件都 能在或需要在同一时间到达。因此,储备(一种使用上的 延误)经常是需要的。古典经济学家称这种对生产过程起 正面作用的时间延误为时间效用。 运输促进地区生产专业化——所有地区的资源、气候、 文化、人的技能等都存在区别、所以一个地区的生产能力 自然会有别于其他地区。如果有足够的运输,每一个地区 都可以生产对自己有利的产品,这就是基础经济学中讨论 的比较优势 。
系统。
运输包括客运与货运
问题:是不是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中所有的人员 与物品的空间位移都属于运输呢? 并不是 原因在于?
运输的含义
并不是,原因在于:
(1)运输只能是指一定范围内,利用人们公认的运输工 具所发生的人员与物品的空间位移,而利用其他介质 的载运及输送并不是运输活动。如输电、输水、供暖、 供气和电信传输。 (2)即便人们公认的公共运输工具所完成的人员与物品 的位移,也并不完全属于运输活动。如消防车、电视 转播车、洒水车、空中救援飞机等。它们虽属于公共 运输工具,但行驶的直接目的并不是为了完成人员与 物品的空间位移
运输的含义
并不是,原因在于: (3)在家里、工作单位和其他各种建筑物内人员与物品 的空间位移,也不属于运输的范畴。 (4)室外人员与物品的空间位移如果是由室外活动形质
直接引起的,同样不属于运输的范畴。如人在公园或 游乐场内的活动、空中游览,以及建筑工地由运输工 具完成的人员与物品的空间位移等
运输的含义
5. 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
①交通方面的消费支出
2000-2007年我国交通通讯消费占总支出的比例及与部分国家对比
5. 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
②运输及与运输有关领域就业的人数和他们的收入
1981年,全美在运输及与运输有关行业就业的人数超过1000 万,这相当于全国劳动力总数的10%以上。美国运输协会的研究 表明,这一比例自1940年以来一直相当稳定。 我国2003交运仓邮业的职工人数为654万,占全国职工人数 的6.2%。这还不包括汽车制造等相关行业的职工数。
的的将人和货物从一个地方转换到另一个地方,实现 空间场所变动的载运和输送活动。
交通运输的地位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历史息息相关, 代表着人类的文明 和科学技术地发展。 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它所进行的是特殊的物质生产。 在我国建立统一市场,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运输进入机器生产阶段,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2、交通运输业的性质
(1)交通运输业属于物质生产部门
需要投入生产设备(物化劳动)和劳动,并以消耗物 化劳动为主,也具有生产运输产品的产出能力;
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
(2)交通运输业属于第三产业 当前国际上普遍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产业进行分类:
第一产业是直接对自然界存在的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 产的产业部门;
—— 杜波特(Dupuit,法国,1844)
4. 交通运输与价格
运输与土地价格——我们知道区位是指决定经济活动的 不同的地理位置。在农业用地中,影响土地区位的关键 因素是它离市场位置的距离,这种区位特征和土地的本 身的生产力是形成土地级差地租的主要原因,而通畅的 运输条件既能够显著改善土地的区位特征,同时又可以 使土地获得多种用途,提高生产力,两个种作用都因素 都能有效的提升土地的价格。 在城市中,土地的区位更是成为城市土地价格的决定 因素。交通干线(地铁、轻轨、城市快速干道)周边的 地价往往会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运输决定价格——对于其他自然资源也同样适用。
运输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变革产生影响

运输的发展促进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资源开发能力提高, 而且资源利用效率随之提高。
运输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使社会的分工更加细致,分工 的范围更加广泛。



运输的发展扩大产品销售的空间。
运输业的发展促进商品的流通,稳定社会物价,保持人民生活的 水平不断提高。 运输发展使得现代城市结构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扩大城市化的步 伐,形成星型和放射状的城市结构,使城市与农村的结合更加紧 密。 国际运输的发展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往来 更为密切。 运输业的发展对社会人文结构产生根本性的改变,促进文化交流。 加强国防能力。
第二产业是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生产的产业部门;
第三产业是不直接创造物质资料, 生产和生活服务。
2、交通运输业的性质
(3)交通运输业是经济与社会的基础结构 1)公共设施。 2)公共工程。 3)运输设施。 (4)交通运输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