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然》读书笔记.

《必然》读书笔记.

《必然》读书笔记一、变化的现象和意义1.基于所有制的商业模式正在发生改变;虚拟现实正在成为现实;我们也无法阻止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改变和创造新的商业,从而抢走我们现有的工作。

这或许和我们最初的动机相悖,但我们应当拥抱这些科技的再造和重组。

唯有如此,这些科技才不是弃我们而去。

2.即便是永远闪耀的太阳,也会在天文的时间表上逐渐褪色,只不过当它发生时,我们早已不复存在。

3.今天,我们生活中每一项显著变化的核心都是某种科技。

科技是人类的催化剂。

因为科技,我们制造的所有东西都处在“形成”的过程中。

万物不息,万物不止,万物未竟。

4.不断变化不仅意味着“事物会变得不一样”,它也意味着流程——变化之引擎——比产品更重要。

在过去二百年里,我们最伟大的发明恰恰是科学流程其自身,而非某个特定的工具或玩意儿。

一旦我们发现了科学方法,就能立即创造出数以千计的神奇事物,而这是用其他方法所做不到的。

这种能够产生持续改变和改进的方法性的流程要比发明任何产品都强上百万倍,因为自这种流程发明以来,我们已经借助它生成了数以百万计的新产品。

在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流程完胜产品。

二、汽车相关1.导 读 我们这个时代有先知吗?如果非要这么叫的话,凯文·凯利。

他在自己的著作《必然》中预言了未来30年哪些领域会出现重大的财富机会,如果你读不完《必然》,至少读完这120条书摘。

这个时代最悲哀的事情,就是—— 你努力,但你不在风口上。

你聪明,但你不在潮流中。

知道趋势,意味着已经胜利在望。

远古部落时代,能够从上帝视角看到世界发展规律的人,被称为先知。

先知不同于神棍,必须具备丰富的见识,并且能够与这个世界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有频繁的接触,于是,判断出目前这个时代的整体水平。

我们这个时代有先知吗?如果非要这么叫的话。

凯文·凯利。

凯文·凯利,人们常亲切称为“kk”,是《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

kk被看做是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也有人称之为“游侠”“。

著有《必然》、《科技想要什么》、《技术元素》、《失控》等。

凯文·凯利对当代互联网人的启发甚大—— 他在《失控》中说:要用生物学而不是机械学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 他在《科技想要什么》中说:科技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 而在《必然》这本书中,他介绍了“新物种的基因特征、所思所想、行为规则和未来走向。

” 换言之,他预言了未来30年哪些领域会出现重大的财富机会。

所以—— 如果你读不完《必然》,至少读完这120条书摘。

第1章 形成 ●万物无一会长存下去。

生命的本质,似乎主要是维持。

水分会锈蚀金属,空气会氧化防水膜,润滑油会蒸发——有什么是不会坏掉的呢?很显然没有。

●如果你拒绝进行不断的小升级,那么积累起来的变化会最终变成一项巨大的更新,大到足以带来“创伤”级别的干扰。

●不在心中制造待以填补的缺憾,我们就无法拓展自己,更无法拓展我们的社会。

我们正在拓宽我们的边界,也在拓展存放自我身份的容器。

这过程会痛苦不堪,其中定然会有泪水和伤痛。

●没有不适的世界会停滞不前;某些方面过于公平的世界,也会在其他方面上不公平得可怕。

乌托邦中没有问题可烦恼,但乌托邦也因此没有机遇存在。

●变化因此是一种能自我掩盖的动作,常常会在我们回顾过去时才显现出来。

更重要的是,我们倾向于从旧事物的框架中来观察新事物。

我们当下对未来的展望,实际上会曲解新的事物,好让它适应我们已知的事物。

●有时候, 我们察觉不到“形成”的方向,是因为我们并不认同这个方向。

●我们会更经常地相信那些不太可能的事情。

所有事物都在流动,而新的形式将会是旧事物的融合,这种融合与旧有的那些远远不同。

通过努力和想象,我们可以学习更加清晰地辨识前方,不再盲目。

●这些用户创造出的频道在经济方面毫无意义。

制作它们的时间、能量和资源来自哪里呢? 答案是:来自受众。

只有40%的网络内容是以商业形式创造出来的。

支撑人们创造其余部分的,不是责任,就是激情。

●畅想未来30年,网络会变得怎样激动人心时,我们不免首先想到网页2.0——就是更好的网页。

但是2050年的网络不会是更好的网页,它会变成别的东西,和今天网络的差距就像是最初的网络和电视的差距一样。

●过去30年已经开创出了不可思议的起跑线——可以建造真正伟大事物的坚固平台。

但即将到来的将会不同,将会超越现在,将会成为他物。

而最酷的东西尚未发明出来。

第2章 知化 编者注:知化,即“赋予对象认知能力。

” ●很难想象有什么事物会像廉价、强大、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那样拥有“改变一切”的力量。

未来,我们的日常行为将被彻底改变。

人工智能将是一些有界限的实体,而我们能清楚地区分我们和它们的思维。

● 人工智能思想的到来加速了其他所有颠覆性趋势的进程,它在未来世界中的威力与曾经的“铀元素”相当。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知化是必然的,因为它已经近在咫尺。

●2014年以来,雅虎、英特尔、Dropbox、领英、Pinterest以及推特都收购了人工智能公司。

人工智能领域的民间投资在过去4年里平均每年增长62%,这个速度还会持续下去。

●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更像亚马逊的网络服务——廉价、可靠、工业级的数字智能在一切事物背后运行,除了闪现在你眼前的短暂时刻,它近乎无影无形。

这种常见的设施会根据你的需求提供你想要的智能水平。

●世界的知化是一桩正在发生的重要事件。

类似的转变将会发生在其他任何一个领域中。

●再过10年,谷歌将拥有一款无可匹敌的人工智能产品。

我的预测是:到了2026年,谷歌的主营产品将不再是搜索,而是人工智能。

●近期的三大突破将开启人们期待已久的人工智能时代:①廉价的并行计算;②大数据;③更好的算法。

●我们想要的不是智能,而是人工智慧。

与一般的智能不同,智慧是专注的、能衡量的、专门化的。

它还能够用完全不同于人类认知的方式思考。

● 在一个联系超密集的世界中,不一样的思维是创新和财富的来源。

仅仅聪明是不够的。

商业动机会让与工业力量相关的人工智能无处不在,它们廉价而聪明,会被植入到所有我们制造的东西里。

当我们开始发明新的智能种类和新的思维方式时,将获得更大的回报。

●我根据人类和机器人的关系把工作分为四大类,希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机器人将怎样取代人类:①人类能从事但机器人表现更佳的工作;②人类不能从事但机器人能从事的工作;③人类想要从事却还不知道是什么的工作;④(刚开始)只有人类能从事的工作。

第3章 流动 ●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复印机。

在最根本的层面上,它将我们使用它时所产生的一切行为、一切特征、一切想法拷贝成了复制品。

为了将信息从互联网的某个角落传输到另一边,通信协议让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经历了数次的复制。

● 我们已经从日清日毕模式转换到了实时模式。

给别人发信息的时候,我们希望立刻就能收到答复。

花钱的时候,我们也希望我们的银行账户能立刻结算。

推论下去, 想在实时中运转良好,所有事情就必须流动起来——这至关重要。

●在工业时代里,公司通过提高自己的效率和生产力来最大化地节省自己的时间。

这在今天已经远远不够。

现在,组织还要节省它们的顾客与公民的时间。

它们需要尽其所能来进行实时互动。

实时就是人类的时间。

●当复制品大量存在时,它们就会变得没有价值,无法复制的东西反而会变得罕见而有价值。

●我列出了至少8种我们在为一些可以免费得到的产品时,所获得的无形价值。

分别是:①即时性;②个性化;③解释性;④可靠性;⑤获取权;⑥实体化;⑦可赞助;⑧可寻性。

对于创作者来说,要满足以上的8种特性,就需要新的技巧。

成功不再源自对内容分发的掌握。

分发近乎自动,内容全是信息流。

● 流动性带来了新的力量:重要的不是复制品的数量,而是可以通过其他媒体链接、处理、注释、标记、突出、翻译、强化一份复制品的方式的数量。

同时,流动性进一步释放了创造力。

●就书籍来说,我们看到了两种完全相反的特性:一成不变和流动不息。

纸张倾向于一成不变,电子倾向于流动不息。

但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止我们发明出第三种特性——把电子融合进入纸张,或者融合进入任何一种材料里。

●流动的四个阶段分别是:①固定、罕见;②固定、罕见;③流动、分享;④开放、变化。

●从停滞到流动,从一成不变到奔流不息,期间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稳定性。

这是一场对广阔边界的开垦,许多建立在可变性基础上的额外选项都会成为可能。

●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一成不变不再是唯一的选项了。

好东西不一定是静态不变的。

换句话说,正确的不稳定现在成了好事。

第4章 屏读 ●文字已经从纸浆里转移到了电脑、手机、游戏机、电视、电子显示屏和平板电脑的像素当中。

字母不再白纸黑字地固定在纸上,而是在玻璃平面上以彩虹样的色彩,于眨眼间飞速来去。

屏幕占据了我们的口袋、行李箱、仪表盘、客厅墙壁和建筑物的四壁。

●今天,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变成了屏幕之民。

屏幕之民倾向于忽略书籍中的经典逻辑,和对书本的崇敬。

他们更喜欢像素间的动态流动。

●屏幕文化是一个不断变动的世界,充满其中的是无穷无尽的新闻素材、剪辑资料和未成熟的理念。

这是一条由微博、摘要、随手拍照片、简短文字和漂浮的第一印象构成的河流。

●全世界的年轻人每天能用手机写下5亿条段子,无论他们正在求学,还是已经工作。

屏幕数量的增长在继续扩展人们的阅读量和写作量。

●屏读首先会改变书籍,然后会改变图书馆;之后,它会给电影和视频动手术;再之后,它会瓦解掉游戏和教育;而最终,屏读将会改变每件事。

●我们已经有了平板电脑、电子书和手机。

其中手机最让人吃惊。

长久以来,专家一致保持着这样一种观点:没人想在巴掌大的小屏幕上阅读。

但他们错了,而且错的十万八千里。

我和很多人都喜欢用这种方式来读书。

实际上,我们还不知道可以读书的屏幕到底可以做到多小。

●数字图书的直接效果,是可以在任何时间呈现在任何屏幕上。

书将会变得呼之即来。

在你需要读书之前,就购买和囤积书籍的行为会消失。

书不再像是一种人工制品,而更像是映入你视野的信息流。

●可以升级与搜索的屏幕和比特比起纸张来具有太多优势。

被人批注、标注、标记、收藏、总结、参考、链接、分享、传播,才是这种书籍长久以来真正想要的。

数字化能让这些书籍实现“夙愿”,而且做到的还能比“夙愿”更多。

●万能图书馆的梦想早已有之,简单来说,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作品,无论语言,都应当在任何时间,向任何人开放。

●当世界上所有书籍都由互联的词语和理念构成为一张流动的织物后,将会发生什么呢?会有以下四件事情发生: ①处在流行边缘的作品将会找到受众; ②随着文明进程中每一份原始文档都将被扫描并交叉链接,万能图书馆将增强我们对历史的理解; ③收录所有书籍的万能图书馆,将会培育出新形式的权威; ④全面、完整,收录所有著作的万能图书馆会比只是改进搜索技术的图书馆变得更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