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疲劳定义、产生原因及判断方法

运动疲劳定义、产生原因及判断方法

运动疲劳定义、产生原因及判断方法
1.运动疲劳的定义
疲劳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指人在工作或运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出现的一种组织器官甚至整个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

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学术会议对运动疲劳所下的定义是:“机体身理过程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之中、之后,运动员都会感到身体有些劳累,这也是有机体工作能力下降的表现。

2.运动疲劳产生的原因
关于疲劳的原因暂时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有机体的疲劳的原因与机体能量物质的消耗过多和及时补充不足有关系,也有人认为疲劳与工作或运动过程中血液酸度的增加以及人体内的不断缺氧有关。

从疲劳的产生部位来看,首先产生于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中,于是有人认为和神经细胞中能量供给的三磷酸酰苷不足有关系。

心血管系统的疲劳是运动训练时常常出现的,很多年来一直讲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指标为掌握训练量与强度的一种手段。

特别是在运动员的训练中和耐力性的运动项目中更是多见。

同时,所有的疲劳都有一些共同的症状,如肌球蛋白的ATP活性降低及骨胳肌细胞的钙离子减少以及TIP在骨胳肌细胞的钙离子减少以及中的再合成减弱。

同时脑部运动神经肌肉的收缩和放松能力受到限制。

由于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开放系统,训练中的疲劳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机能障碍的综合应用。

要提高系统的功能,必须引进序参量,所谓序参量就是与系统功能有相关的因素。

它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参量。

序参量的有序结合,可以产生功能的协同效用,促进系统功能的提高。

有序组合,才能有效地促进人体系统产生新的有序化结构,系统功能才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运动疲劳的类型
运动性疲劳根据其运动方式的不同、产生部位不同、产生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

根据游泳运动的特点可将运动性疲劳可以分为:运动性生理疲劳和运动性心理疲劳两种类型。

4.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4.1生理指标测定法
骨骼肌系统疲劳测定,有两项测试指标。

肌肉力量与肌肉硬度。

肌肉力量:如果肌肉力量平均值低于运动训练前的水平,或几次力量测定连续下降,即为肌肉疲劳,如果1次训练后连续几天肌肉力量不能恢复,则疲劳程度较深。

肌肉硬度:肌肉疲劳时不仅收缩机能下降,而且肌肉的放松能力也下降,肌肉硬度增加。

心血管系统疲劳诊断,有三项测试指标
心率:当运动员晨起安静时的心率突然加快或减慢时,则提示有疲劳产生。

血压体位为反射:受试者坐位,静息5分钟,测安静时血压:受试者仰卧并保持卧姿3分钟,后恢复坐姿;立即测血压,并每隔30秒测一次血压,共测2分钟,如果2分钟内血压完全恢复正常,恢复一半以上为调节机能欠佳,完全不能恢复为调节技能不良。

心电图:运动后心肌疲劳可使心电图出现异常的变化,T波下降或倒置,S-T 波段下降,并出现肌电干扰,令肌肉放松也不能消失。

4.2一般观察法
通过对运动员的外部表情、动作技能的观察来判断是否有疲劳的产生,当大脑皮层发生疲劳时,教练员应该能从其焦躁的情绪、分散的注意力等观察出其神经系统的疲劳。

当人体疲劳时,动作协调性受到严重干扰,错误增多。

4.3自我感觉
运动员在运动后,如感到头晕、恶心、胸闷,食欲不振。

特别是厌恶训练,则表示身体疲劳程度较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