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2 页
现浇钢筋混凝土简支板通用图
一、编制依据
根据河北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冀交公路字(2005)218号文“关于印发《河北省公路桥涵设计通用图》编制工作会议”有关文件的通知,我院通用图组承担“公路桥涵通用图—现浇整体板”的设计工作。
设计中考虑到煤炭运输、矿产运输及建筑材料运输等特殊条件,按照安全、可靠、经济、美观的新理念,确保构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留有足够的安全储备。
本册图纸为简支结构的钢筋混凝土整体板部分。
二、标准与规范
交通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交通部颁《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交通部颁《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交通部颁《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
交通部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三、技术指标
1、设计荷载:公路-Ⅰ级、公路-Ⅱ级。
2、桥梁宽度:8.5m 、12.0m 、2x13.5m 、2x16.75m 。
3、跨 径:5m 、6m 、8m 、10m 。
4、斜 度:0º、15º、30º、45º。
四、主要材料
1、混凝土:现浇钢筋混凝土板:C40混凝土,桥面混凝土铺装:4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6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2、钢材:钢筋直径≥12mm 者用HRB335钢筋,直径<12mm 者用R235钢筋,钢板采用16Mn 或A 3钢。
3、其他:支座均采用板式橡胶支座GYZ 系列产品,其性能应符合交通部行业JT/T4-2004规定;桥梁防水层采用SBS 改型沥青防水层;桥梁伸缩缝采用简易伸缩装置(如沥青麻絮填塞或橡胶板等)。
五、设计要点
构造要点:
1、 桥梁纵、横向均按平坡设计;结构型式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矩形(或平行四边形)板;支座设置方式:横
桥向按1m 左右设置一块板式橡胶支座。
2、 桥面铺装:4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6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3、 当斜度≥150时,设置了角隅加强钢筋,抵抗斜板负弯矩的角隅钢筋均设置在现浇板上下层的钝角处,
其布置方式为:靠近板顶的上层应布置垂直于钝角平分线的加强钢筋,靠近板底的下层应布置平行于钝角平分线的加强钢筋。
4、 上部构造防震措施:设置了抗震锚栓。
5、 本图按桥梁平面沿路线前进方向的左下角为锐角编制。
6、 浇筑实心板时,板与背墙之间考虑了1cm (正尺寸)的缝隙。
7、 浇筑实心板时应按抛物线或圆曲线设置预拱度。
设计计算要点:
1、 采用Midas Civil 2006 进行结构建模及内力计算。
2、 荷载上不仅考虑了车道荷载,还考虑了车辆荷载,取两种荷载单独作用下的最值控制设计。
3、 按板单元进行内力的分析,将整体板纵、横向均划分为1m 左右的单元,受弯分析时考虑了M xx 、M yy 、
M Mvector 的各种情况(顺桥向弯矩、横桥向弯矩、板单元中心最大主弯矩);抗剪分析时考虑了不同斜度的影响。
基本结论是:桥梁宽度越大,横向弯矩越大;桥梁斜度越大,支点反力越大。
本册图纸,按不同宽度、不同斜度进行配筋控制。
4、 计算出控制内力后,采用结构配筋设计及验算公式对构件进行配筋及抗裂验算。
5、 不同跨径板桥的最大支点反力见下表:
6、不同跨径板桥的跨中预拱度值见下表:
7、由于斜板受力的特殊性,本册图纸按《桥规》9.2.7章节中的要求进行配筋。
六、施工注意事项
有关桥梁的施工工艺及其质量检查标准,均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另外,根据本结构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现浇板采用满堂支架就地浇筑,必须制定正确的浇筑程序,以保证工程质量。
施工过程中按照《公路桥
涵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条款。
2、施工时必须保证模板支架的强度及刚度。
浇筑混凝土前应对模板支架做加压试验,以免浇筑混凝土后支
架产生太大变形。
在实心板混凝土强度达到80%后,可拆除支架,然后再进行桥面铺装和护栏的施工。
3、钢筋接长时,宜避开受力较大处,并按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接头错开布置。
4、绑扎与安装钢筋时,一定要有良好的定位措施,各种预埋件位置一定要准确。
5、其它未尽事宜参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规定办理。
七、其它
1、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的80%时,不允许车辆在桥面上行驶。
2、本册图纸护栏均采用钢波形梁护栏,当采用其他自重超过本设计的护栏时,应自行验算。
3、整体板受力与装配式板梁受力有较大区别,用户采用的外形尺寸与图纸不一致时需自行验算,本套标准
图严禁套用。
4、对于任何超越图纸规定的技术修改所造成的问题以及非法用户,我院不承担任何质量责任,同时保留对
非法用户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5、本套图纸的计算内容及结果的详细部分见配套的计算书。
6、本册《公路桥涵设计通用图》由石家庄交通勘察设计院编制。
总负责人:赵建民、孙晓琳、刘红卫;负
责人:张永辉、郝俊瑞;设计计算:张永辉、刘红卫、冯海江;制图:郝俊瑞、张晓娅、张晓丽、薛艳
敏、俞英;复核:曹银涛、管建、刘志忠。
第 2 页共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