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分类
• • • • •
3、蛋白质沉淀的方法: (1)盐析法 (2)有机溶剂沉淀法 (3)某些酸类沉淀法 (4)重金属盐沉淀法
(1)盐析法
• 定义: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中 性盐,可破坏蛋白质表面的水化膜并中和 电荷,从而使蛋白质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 称为盐析 • 一般用盐析法分离出来的蛋白质不变性, 故常用于天然蛋白质的分离 • 盐析时若将该溶液的PH调至该蛋白质的等 电点则效果更佳
二、蛋白质的分类
• (一)根据蛋白质形状 • 1.纤维状蛋白质 • 2.球状蛋白质
• (二)根据蛋白质组成成分 • 1.单纯蛋白质 • 根据来源及理化性质,可分为清蛋白、球 蛋白、谷蛋白、醇溶谷蛋白、精蛋白、组 蛋白、硬蛋白 • 2.结合蛋白质 = 蛋白质部分 + 非蛋白质部 分(辅基) • 根据辅基不同,结合蛋白可分为核蛋白、 糖蛋白、脂蛋白、色蛋白、磷蛋白、金属 蛋白
蛋白质的胶体性质
• 颗粒大小达1~100nm之间,属胶体。因此溶 于水,成为亲水胶体。 • 稳定亲水胶体的因素: 水化膜 表面电荷
不通透性:半透膜 透析原理:
透析
• 将蛋白质溶液(不纯)放入透析袋中,放 在流水中(纯水),让低分子杂质(如盐 类)透过半透膜扩散入水内,蛋白质则留 在袋中,质负离子结合成不溶 性的蛋白质盐而沉淀 • 此法常引起蛋白质变性 • 临床上可利用这性质抢救重金属盐中毒的 病人,如口服牛奶、蛋清等,然后把生成 的不溶性蛋白质盐排出体外
(三)凝固作用 加热使蛋白质变性并结成凝块,此凝块不在 溶于强酸和强碱中,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 凝固作用。凝固其实是蛋白质变性后不可进 一步发展的不可逆的结果。
几种蛋白质的等电点
电泳
定义:溶液中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电性相反 的电极移动的现象。
意义: 用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鉴定、和分子量的鉴定。
血清蛋白电泳图谱
(二)亲水胶体性质
1.蛋白质是多高分子化合物,其分 子量多在1万~100万之间。 2.球状蛋白质的颗粒大小达 1~100nm范围,故蛋白质有胶体性 质。蛋白质水溶液是一种比较稳定 的亲水胶体。 3.蛋白子的分子大,不能透过半透 膜。
NH3
Pr
COO
阴离子 (PH<PI)
_
COOH
阳离子 (PH<PI)
COO
_
兼性离子 (PH=PI)
蛋白质的等电点
• 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 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 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 质的等电点。(用PI表示) 不同的蛋白质,其等电点不同
PI是蛋白质的特征常数。 利用蛋白质两性电离的性质,可通过电 泳、 离子交换层析、等电聚焦等技术分离蛋白 质。
• 3、意义: ① 临床医学上,变性因素常被 应用来消毒及灭菌。② 防止蛋白质变性也 是有效保存蛋白质制剂(如疫苗等)的必 要条件。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二)沉淀 • 1、定义:蛋白质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称 为沉淀 • • 2、蛋白质胶体溶液的两个稳定因素—— 颗粒表面的同种电荷和水化膜,破坏这两 个因素即可使蛋白质沉淀
第三节 蛋白质的理化 性质和分类
一、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一)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和等电点 两性电离:蛋白质分子除两端的氨基和羧基 可电离外,氨基酸残基侧链中某些基团,在 一定的溶液pH条件下都可电离成带负电荷或 正电荷的基团,故称两性电离。
蛋白质的两性解离
NH3 +
OH H+
NH3+
Pr
Pr
OH H+
(2)有机溶剂沉淀法
• 有机溶剂能破坏蛋白质表面的水化膜,降 低蛋白质的电离程度,故能使蛋白质沉淀 • 此法易引起蛋白质变性失去生物活性,但 在低温下进行,往往仍可保留原有活性 • 在等电点时沉淀效果更佳
(3)某些酸类沉淀法
• 某些酸类能与蛋白质的正离子结合成不溶 性盐而沉淀 • 此法沉淀出来的蛋白质是变性的 • 此法应调整溶液PH小于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 临床检验工作中可用此法检查尿蛋白
半透膜阻留蛋白质分 子,而让小的分子和 溶质分子通过,以达 到除去蛋白质溶液中 小分子(盐、低分子 酸等)
蛋白质的变性、沉淀和凝固
(一)、变性作用 • 1、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空 间结构被破坏,导致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降 低以至丧失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 2、蛋白质变性的本质:即破坏非共价键和二硫 键,不改变蛋白质肽链的一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