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论文2013年5月题目: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完善与发展姓名: __会飞的蜗牛_学号:xxxxxx摘要: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也是人生的重大转折期。
在中国有一句谚语,“人贵有自知之明。
”在古希腊的德尔菲神庙上刻着这样的一句话:“人啊,认识你自己吧!”这些都充分说明对自己的认识与了解是古今中外一个永恒的话题。
人类只有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才能更好地塑造自我、发展自我。
自我更是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关注的问题,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水平都与其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从自我意识的概念出发,指出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规律及特点,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当然,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完善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必修课。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实现自我的统一,勇于超越自我,才能真正走向成功、创造辉煌的人生!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意识完善与发展一、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一)大学生自我感觉的意识明显增强自我感觉是自我认识的特点。
与中学时代相比,大学生的自我感觉意识明显增强,注重自我形象的完整性。
他们不仅注重自己的外表、行为等外在因素,而且更关注自己的性格、智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内在因素。
高考成功后,大学生体验到了凭借自己的能力进行顽强拼搏开辟出的一条人生之路所带来的喜悦,于是他们强烈要求独立自主,在人际关系、恋爱等许多问题上,他们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喜欢用自己的观点去观察、评价社会事物。
随着自我的分化,原先表面的我、笼统的我逐渐分化成实质的我、具体的我,大学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
对自己的角色与责任进行了重新的认识,他们明显感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的赋予自我以重要的地位。
尽管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抱有幻想,但现实往往不能如他们所愿,于是就出现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
以至于自我意识难以统一。
(二)大学生自我情感体验丰富、深刻,极性现象明显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更是精彩纷呈,这些都为大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提供了条件。
在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中,有些大学生会感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的快乐;在校园中,他们会为一场模范报告而感到自豪;在与师长的交往中,他们会产生敬佩之情,敬佩他们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另外,随着生理的成熟、心里的发展,大学生对友谊与爱情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他们热衷于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建立起虚拟的人际关系,或打情骂俏,或倾诉绵绵情意。
总的来说,大学生的情感生活体验比较丰富、细腻,基调倾向于热情、憧憬、自信、舒畅、紧张、急躁、愁闷等。
男生更富有自信,更富有活力,但容易急躁;女生更倾向于热情,更迫切取得成功,但心境变化更大,易多愁善感,一会儿阳春三月,一会儿萧瑟秋风。
(三)大学生的自尊心强烈,但把握不稳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跻身高校继续学习的大学生,在学业上超过了许多同龄人,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他们好胜、好强,不甘落后。
当他们取得成绩时,当他们的言论受到老师同学的尊重时,便会产生一种心理满足感;而遇到挫折时,他们就会久久思索,不能平静。
大学生的自尊心虽然增强了,但把握不稳,容易转化为自卑。
一位自卑的大学生曾经说过:“我恨我自己无能,我怀疑自己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一滴水少了一个水分子还是一滴水。
微不足道的我,默默地出生,又默默无闻地活着,还不如默默无闻地死去。
”(四)大学生的独立感增强,但存在矛盾随着心理的发展,大学生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人感,他们强烈要求他人把自己看成是社会成人。
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他们极力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生活中,他们不喜欢别人的管教;在学习上,他们喜欢独立思考。
这种对独立与自由的追求引发了他们对网络的钟情。
网络无中心,无起点,无终点,在网络里每一个人都不是中心,但他们可以视自己为中心。
独立感的形成在大学生的成长中极为重要,它是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等优良品质的心理基础。
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感增强了,但却经常出现矛盾。
他们希望自己成功,但经不起失败,一遇挫折就会气馁;他们表面上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内心里却斤斤计较。
(五)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从内心上讲,大学生其实是非常愿意与他人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但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他们对正常的交往望而却步。
因此,他们总是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埋藏于心底,以一种封锁的方式来处理自我体验的矛盾性,出现“情感闭锁症”,寡言少语,精神不振。
但人是社会的人,一个人要想完全封闭自己是不可能的。
因此,随着大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自我表达能力的发展,他们的情感体验必然要从封闭性向开放性过渡。
大学生开始寻求认同感,力求从自己对他人的态度来认知他人对自己的态度。
在现实交往中,他们尽可能的扩大自我开放的程度;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他们也让自己的情感任意驰骋。
三、大学生怎样健全自我意识(一)理智地识自我1、调适自我,适应社会假如你知道自己脾气暴躁、性情直率、情绪起伏大的自身状况,你就会告诫自己:三思而后行;假如你知道自己脆弱、敏感、优柔寡断的自身特点,你就会教育自己:大胆一点,果断一点。
通过这样的自我调适,你就很快融入周围的环境和社会生活之中。
2、准确定位,扬长避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人有弱点纯属正常,可怕的是人不能发现自己的弱点。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关键在于你是否能认清自我,准确定位。
3、转变态度,走向成熟人们的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客观要求的变化而变化,但态度的转变不能强迫,必须通过自愿的形式。
尽管造成一个人态度发生变化的因素十分复杂,但自我认识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却十分明显。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各方面的评价都很高,认为自己一贯正确,甚至十全十美,当要求他改变某种态度时,就很难转变。
因为态度的转变主要取决于当事人的自我认识。
(二)积极悦纳自我1、正视个性特征,勇于扬弃自我正确认识自我的结果,很可能是不完善并有许多缺陷的“自我”。
确实,人无完人,我们不应该要求自己毫无缺点、尽善尽美。
每个人的水平有高有低,或各有所长。
人的能力,除智力外,还有内省能力、交际能力、操作能力和运动能力等。
个性差异是我们每一个人存在的理由。
一个人个性应当成为他个人尊严最为神圣的一部分,也是个人魅力之所在。
缺乏个性或不能坚持个性的人不会受到被人的尊重。
我们应当珍惜、保护和发展自己个性的优势,以他为荣,同时要弥补、改造自己个性的劣势,即扬优弃劣,扬长避短。
2、保持自信自尊自信又叫自信心,是一种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愿望的心理。
有自信心的人确信自己能出色地完成任务,相信自己能获得成功。
因此,自信心也是人们前进的动力,能激励人们克服困难,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自强不息,成为强者。
当然,悦纳自我不是自我满足、自以为是、孤芳自赏。
(三)努力实现自我1、给自己创造机会漫长的人生道路就是一条寻找机会的发展之路。
有的人在这条路上不断高奏凯歌,有的人则是黯然神伤。
原因何在?就在于能否主动给自己创造机会并牢牢地抓住。
也许你会扼腕自己没能上一所好学校,也许你会叹息自己没有权有势的父母,因而认为自己没有任何机会,只能每天的浑浑噩噩。
其实,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的机会,只不过机会有多有少,也许就那么一次,就能改变一生。
2、给自己设立富有挑战性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给自己设定目标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说:“不要竭尽全力和你的同僚竞争。
你更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更强。
”所以,我们应该永远给自己设立一些很富有挑战性但并非高不可及的目标。
3、给自己的潜能添加“催化剂”人的潜能是多样的,体现在体能、智能、社会能力等多方面;人的潜能又是巨大的,隐藏在每个人的特长之中。
如同一头睡狮,给他一点刺激,就能引来仰天长啸;给它一点“催化剂”,就能激活出一个傲立苍穹的庞然大物。
每个人的潜能与特长各不相同,都有它自身的价值,没有好坏优劣之分。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第一流的菜汤比第一流的绘画更具有创造性。
”如果你能做第一流的菜汤,那么就不要做第二流的画,因为那样你就不是真我了,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自我了。
4、把自己的追求付诸持之以恒的行动潜力是在自我挑战的行动中激发出来的,而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释放潜能、发展特长必须付诸行动,并且持之以恒。
只说不做,想法虽多,也只是一枕黄粱。
拿破仑说:“强者的逻辑是行动,弱者的逻辑是议论。
”伟人、巨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巨人,是因为他们敢说敢做、矢志不渝。
在付诸行动的过程中遇到种种不幸、挫折、失败时,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心理能量转化为更积极的行动,绝不要灰心丧气、半途而废;在享受成功的高峰体验时要善于掌握一定的分寸,把已有的成绩当做过去,信心百倍地进行下一步行动,争取更大成功,切不可过于陶醉、停滞不前。
结语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价值观念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但要有扎实的知识、技能,更要不断的了解自我、挖掘自我,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这样,才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搏击风浪,勇往直前,努力实现人生的奋斗目标,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1】潘海红.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9【2】曾凡龙,曾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3】郭霖.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4】陈美松,曾文雄,钟碧来(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5】王口天.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611姓名:xx 联系方式:xxxxxxxxx 邮箱:xxxxxxxx@。